阿妮耶思․華達原是攝影師,想拍電影,於是選在她度過童年的城市塞特 (Sète) 的小城區短峽村 (La Pointe Courte) 拍攝當地人(大多是漁民)的故事;此即《短峽村》(La Pointe Courte, 1955),一部完全避開法國電影工會規定的獨立製片。後來新浪潮運動崛起,《短峽村》被視為新浪潮精神的第一部片(或第二部片──如果把第一部片頒給尚-皮耶˙梅爾維爾 (Jean-Pierre Melville) 的《沈默之海》(Le Silence de la mer, 1949) 的話)。《沙灘上的安妮》呈現得很清楚,還有《短峽村》影片片段。[1]
不過,阿妮耶思․華達再次執導筒,卻是新浪潮運動崛起後兩年的事了。透過賈克˙德米 (Jacques Demy) 的介紹,阿妮耶思․華達拍了《克萊歐從五點到七點》(Cléo de 5 à 7, 1962)。十四年前,阿耳弗雷德˙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嘗試用《奪魂索》(Rope, 1948) 進行「同時同步」的實驗,阿妮耶思․華達也作了類似的嘗試,敘述女主角克萊歐 (Cléo) 在六月二十一號夏至這一天下午五點到七點的經歷(但影片實際的長度略短)。
一九八○年代又是阿妮耶思․華達的高峰:《沒有寓所也沒有法律》(Sans toit ni loi, 1985) 拿下一九八五年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女主角桑德琳˙波奈兒 (Sandrine Bonnaire) 的叛逆性格著實驚人,但也被阿妮耶思․華達操得很慘:為了追求真實,在《沒有寓所也沒有法律》三十多天的拍攝期,桑德琳˙波奈兒被禁止洗頭髮。[1]
[1] 塞特 (Sète) 即是阿布德拉提夫˙柯奇許 (Abdellatif Kechiche) 的《家傳秘方》(La Graine et le Mulet, 2007) 的故事發生地,所以這兩部片都可見到海港城市內的交通運河。塞特也是法國傳奇香頌歌手喬治˙布哈桑斯 (Georges Brassens) 的故鄉,《沙灘上的安妮》當然有拍到喬治˙布哈桑斯的墓碑、大頭照。周星星我騎自行車去過塞特。
不過,阿妮耶思․華達再次執導筒,卻是新浪潮運動崛起後兩年的事了。透過賈克˙德米 (Jacques Demy) 的介紹,阿妮耶思․華達拍了《克萊歐從五點到七點》(Cléo de 5 à 7, 1962)。十四年前,阿耳弗雷德˙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嘗試用《奪魂索》(Rope, 1948) 進行「同時同步」的實驗,阿妮耶思․華達也作了類似的嘗試,敘述女主角克萊歐 (Cléo) 在六月二十一號夏至這一天下午五點到七點的經歷(但影片實際的長度略短)。
一九八○年代又是阿妮耶思․華達的高峰:《沒有寓所也沒有法律》(Sans toit ni loi, 1985) 拿下一九八五年威尼斯影展的金獅獎。女主角桑德琳˙波奈兒 (Sandrine Bonnaire) 的叛逆性格著實驚人,但也被阿妮耶思․華達操得很慘:為了追求真實,在《沒有寓所也沒有法律》三十多天的拍攝期,桑德琳˙波奈兒被禁止洗頭髮。[1]
在賈克˙德米病危、體弱時,阿妮耶思․華達徵得賈克˙德米的同意,把賈克˙德米他自己所寫的童年回憶拍成《南特傑克》(Jacquot de Nantes, 1991) ──或就應該譯成《南特賈克》──,這些也都出現在《沙灘上的安妮》比較動人的片段。
阿妮耶思․華達自二十世紀末期開始使用掌上型數位攝影機機動地拍片,二○○○年時交出紀錄片《撿拾者》(Les Glaneurs et la Glaneuse, 2000) ──法文原片名玩弄陰陽性: « les glaneurs » 是複數的撿拾者,因為在複數中男女都有(所以使用陽性名詞);然後 « la glaneuse » 是陰性的撿拾者,指阿妮耶思․華達她自己。又一高峰。
紀錄片《沙灘上的安妮》推出後,獲得一致的好評。該片贏得二○○九年法國凱撒獎最佳紀錄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