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們卻不能不在意侯麥「讓什麼人相遇」,因為,在人物登場後,就得安排舞台了。是的,我們很難說到底是舞台先在,還是人物先在。假如我們知道侯麥一般都先熟悉演員(而非角色)之後,才為演員量身訂作劇本、甚至由演員的即興演出隨時修改劇本,那麼我們就會知道,故事──假如還稱得上是故事的話──該如何、以及在何處發生,跟人物之間有太過密切的關係,因而看不出到底這份依存的主動者為誰。

現在,觀眾們即將進場看到的,就是兩個在個性上相當不同的女孩的相遇,她們的幾個共同經驗的「情境」。然後,我們因而看到兩個人、四個情境以及一個國家。

這四個即景片段,像是侯麥重拾了他拍片初期的短片形式,因為假如我們願意,大可以將道德故事看成一個整體,而侯麥也完全可以將六部片都拍成短片而聚成一個集錦片。但是喜劇與諺語系列就沒辦法這樣化約了。在經過「又」一個十年的系列片之後,侯麥是否因為手癢,又回到短片形式呢?這部介於喜劇諺語系列跟四季故事之間的作品,基本上就已經自成一個系列了,所以即使當時把《雙姝奇遇》變成一個系列也不令人意外。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後來的《人約巴黎》(Les Rendez-vous de Paris) 中。然而,大家千萬別小看「單部影片系列」的力道,這些小小的片段聚合的,仍是相當巨大的「人」的力量。沒錯,假如我們不斷稱許的新浪潮,是一份「力量」的呈現與散發,那麼,侯麥拍了整整三十年電影之後,仍然在散發這個新浪潮力量。

那麼,接下來,就看觀眾是否準備好再次與侯麥交通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