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男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對台灣影迷來說早已不是陌生人物,去年他的《卡洛斯》(Carlos, 2010)獲得的影評極佳,把《卡洛斯》男主角艾德軋˙拉米雷茲 (Édgar Ramírez) 推上(二○一一年)法國凱撒獎最有希望男演員,七年前的《錯得多美麗》(Clean, 2004)則把張曼玉推上坎城影后殿堂。

阿根廷女演員瑪汀娜˙辜斯曼 (Martina GUSMAN) 曾經在二○○八年靠《母獅的牢籠》(Leonera, 2008)來到坎城,當時首映過後,一度傳出可拿下坎城影后的呼聲。《母獅的牢籠》後來有進來金馬影展作觀摩,此地的反應跟法國的反應差不多,沒有什麼很特別的佳評。瑪汀娜˙辜斯曼還身兼製片,影響力不小。

查德男導演馬阿馬─薩雷˙阿洪 (Mahamat Saleh HAROUN) 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極少數還能夠繼續拍電影的作者導演,拍得非常棒的《吶喊的男人》(Un homme qui crie, 2010)獲得去年(二○一○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法文的 « h » 永遠不發音,所以第一個 « Mahamat » 不發「馬哈麥」的音,應發「馬阿馬」的音;第二個 « Saleh » 中的 « leh » ,應發 « lay » 的音, « Saleh » 可唸作 « Salay » ;第三個 « Haroun » ,法文的 « h » 永遠不發音,法文的 « r » 當子音時應發英文的 « h » 的音,所以用英文唸 « Haroun » 大約等於 « A-hung » 。譯作「哈隆恩」是不妥的,應譯成「阿洪」。

英國男演員裘德˙洛 (Jude LAW) 也不是什麼陌生人物了,只是我們很難找到他的代表作。《天才雷普利》The Talented Mr. Ripley, 1999)嗎

施南生SHI Nansun曾經是徐克的妻子曾擔任二○○七年柏林影展正式競賽評審

杜琪峰Johnnie TO曾經在二○○九年坎城影展風光過被法國文化部頒發文藝勳士officier

美國女演員烏瑪˙舒曼 (Uma THURMAN) 也不是什麼陌生人物了,我們都很喜歡這位美女,代表作是《追殺比爾一》(Kill Bill Vol. 1, 2003)、《追殺比爾二》(Kill Bill Vol. 2, 2004)。



挪威女作家琳˙烏曼 (Linn ULLMANN) 比較讓人感到陌生,她是瑞典男導演英格瑪˙柏格曼 (Ingmar BERGMAN) 跟挪威女演員麗芙˙烏曼 (Liv ULL-MANN) 所生的女兒。



今年的評審團是一個非常平衡的評審團。評審團主席是勞伯˙狄尼洛,其他八位評審剛好是四男四女;再加上評審團主席則是五男四女。施南生、杜琪峰是東方亞洲評審,馬阿馬─薩雷˙阿洪 (Mahamat Saleh HAROUN) 是非洲評審,瑪汀娜˙辜斯曼 (Martina GUSMAN) 是南美洲評審,法國評審只剩下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唯一一位。雖然歐洲評審有奧利維耶˙阿薩亞斯、裘德˙洛 (Jude LAW)、琳˙烏曼 (Linn ULLMANN) 這三位,但裘德˙洛的好萊塢色彩實在過濃,所以好萊塢評審算是有三位:勞伯˙狄尼洛、裘德˙洛、烏瑪˙舒曼 (Uma THURMAN)。馬阿馬─薩雷˙阿洪他的出現只能算是湊巧,畢竟整個非洲沒有那麼多夠份量的電影導演或電影演員、編劇、作家年年都可冒出來當國際影展評審。

看今年的評審團是這樣,可以想見努利˙畢格˙傑朗 (Nuri Bilge CEYLAN) 的《安納托利亞傳奇》(Bir Zamanlar Anadolu'da, 2011)、泰倫斯˙馬利克 (Terrence MALICK) 的《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2011)不無可能拿下金棕櫚獎。

回到二○一一坎城影展專題首頁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5005544

搜尋坎城影展 2006-2015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50050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