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巧合地,我都已經從老家拿起《西部片》這本書,準備研讀、向各位作個介紹的。沒想到《經典老爺車》竟這麼符合西部片的類型。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從金馬影展《陌生的孩子》開始,我就一直向人家說:我只漏看一部伊斯威特的片而已。所以,看了《經典老爺車》後,又還是只漏看一部而已。但也別高估我了:前面有好幾部片我都把劇情全忘光光了。
以下是寫給電資館電子報的文章:
《電影筆記》第六四二期(二○○九年二月號)的封面是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因為《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 要上映了。《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給它四顆星滿分,主編艾曼紐埃耳․布宇多 (Emmanuel Burdeau) 跟厄堅尼歐․亨吉 (Eugenio Renzi) 給三顆星,夏洛特․軋松 (Charlotte Garson) 給兩顆星,影評由凡松․馬洛沙 (Vincent Malausa) 撰寫。
其實尚-米歇․弗侯東已經在社論寫到:「難以想像克林․伊斯威特再次到來──在鏡頭後跟在鏡頭前──時,是如此爐火純青;他帶來一部在象徵意義上帶有極度的暴力的影片,同時也具備我們沒有料到的幽默感。」
凡松․馬洛沙則寫到:七十八歲的伊斯威特,要跟一群小混混搏鬥;看起來好像是(耍屌的)哈利警探,但是是被喬治․羅蜜歐 (George Romeo) 重新修訂過的殭屍版本。馬洛沙繼續寫到:「(伊斯威特的)歸來 (retour),僅只是象徵的:哈利․卡拉罕 (Harry Callahan) 把他的位置讓給了華特․科瓦斯基 (Walt Kowalski),他是韓戰的退伍軍人,曾經在底特律的福特汽車工廠工作;退休後艱苦地在底特律郊區過生活,而該郊區正逐漸地變成移民進駐的隔離住所 (ghetto)(尾註)。」
似乎有一連串的巧合:Gran Torino 是福特汽車一九七二年出廠的高級轎車,華特只好好地保養它,卻從來不開它出去;創造出(耍屌的)哈利警探 (dirty Harry) 這一角色的是唐․席格 (Don Siegel),時間正是一九七一年。馬洛沙說華特的怪異喜感非常像是狄諾․厲西 (Dino Risi) 的喜劇片。因為,「叛逆」的角色──英雄式的 (héros) 或被排斥的人 (paria) ──在伊斯威特的作品中,佔有主要地位;所以,當《經典老爺車》採用一種滑稽的意義(既討人喜歡也很可能是伊斯威特沒採用過的)來玩弄「叛逆」的角色,就讓它顯得突出、有創新。
馬洛沙不忘把本片跟《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2008) 作比較,畢竟只間隔了幾個月而已。《經典老爺車》「完全把《陌生的孩子》比較中心的(但也粗魯的)敘事邏輯整個翻覆過來……因此《經典老爺車》像是在回覆《陌生的孩子》。」
華特跟他的亞裔鄰居之子陶 (Thao) 之間如果有愈走愈近的話,或許,在一段我們不知道的歷史裡,華特可能在韓戰中經歷了影響他一生的看法的事件。影片的空間其實非常侷限,場景一直縮小,馬洛沙舉例說像是把花園、車庫、草地、門檻、死巷、小街道連續起來,其實是某一種像是舞台劇的作法,用小段落的戲劇不斷地在更換布景而已。內幕消息是:《經典老爺車》只用不到三個禮拜的時間就拍完。
(尾註)「ghetto」一詞,當時出現在德國,納粹把尤太人集中在城區的某一區管理,形同城市裡的大監獄。翻成「集中營」不適,因為真正的集中營遠在他方,例如在波蘭鄉間;翻成「貧民窟」只在社經條件上適當,例如當時被集中管理的尤太人飢餓、貧窮,的確形同貧民窟;但又會失去「異族」的意義。觀《經典老爺車》,較多「異族」的意義,較少「貧民窟」的現象,因此採用「隔離住所」之譯法。
以上文字曾刊登在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

對我個人來說,看《經典老爺車》最大的樂趣,不是看伊斯威特演戲;而是看《索命黃道帶》中的嫌疑犯 John Carroll Lynch 在《經典老爺車》跟伊斯威特一起搞笑。幹,真的是太太好笑了。J. 凱羅林區今年秋,哈哈,沒錯,還要在《隔離島》(Shutter Island) 出現──史柯西斯的大作。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從金馬影展《陌生的孩子》開始,我就一直向人家說:我只漏看一部伊斯威特的片而已。所以,看了《經典老爺車》後,又還是只漏看一部而已。但也別高估我了:前面有好幾部片我都把劇情全忘光光了。
以下是寫給電資館電子報的文章:
《電影筆記》第六四二期(二○○九年二月號)的封面是克林․伊斯威特 (Clint Eastwood),因為《經典老爺車》(Gran Torino) 要上映了。《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給它四顆星滿分,主編艾曼紐埃耳․布宇多 (Emmanuel Burdeau) 跟厄堅尼歐․亨吉 (Eugenio Renzi) 給三顆星,夏洛特․軋松 (Charlotte Garson) 給兩顆星,影評由凡松․馬洛沙 (Vincent Malausa) 撰寫。
其實尚-米歇․弗侯東已經在社論寫到:「難以想像克林․伊斯威特再次到來──在鏡頭後跟在鏡頭前──時,是如此爐火純青;他帶來一部在象徵意義上帶有極度的暴力的影片,同時也具備我們沒有料到的幽默感。」
凡松․馬洛沙則寫到:七十八歲的伊斯威特,要跟一群小混混搏鬥;看起來好像是(耍屌的)哈利警探,但是是被喬治․羅蜜歐 (George Romeo) 重新修訂過的殭屍版本。馬洛沙繼續寫到:「(伊斯威特的)歸來 (retour),僅只是象徵的:哈利․卡拉罕 (Harry Callahan) 把他的位置讓給了華特․科瓦斯基 (Walt Kowalski),他是韓戰的退伍軍人,曾經在底特律的福特汽車工廠工作;退休後艱苦地在底特律郊區過生活,而該郊區正逐漸地變成移民進駐的隔離住所 (ghetto)(尾註)。」
似乎有一連串的巧合:Gran Torino 是福特汽車一九七二年出廠的高級轎車,華特只好好地保養它,卻從來不開它出去;創造出(耍屌的)哈利警探 (dirty Harry) 這一角色的是唐․席格 (Don Siegel),時間正是一九七一年。馬洛沙說華特的怪異喜感非常像是狄諾․厲西 (Dino Risi) 的喜劇片。因為,「叛逆」的角色──英雄式的 (héros) 或被排斥的人 (paria) ──在伊斯威特的作品中,佔有主要地位;所以,當《經典老爺車》採用一種滑稽的意義(既討人喜歡也很可能是伊斯威特沒採用過的)來玩弄「叛逆」的角色,就讓它顯得突出、有創新。
馬洛沙不忘把本片跟《陌生的孩子》(Changeling, 2008) 作比較,畢竟只間隔了幾個月而已。《經典老爺車》「完全把《陌生的孩子》比較中心的(但也粗魯的)敘事邏輯整個翻覆過來……因此《經典老爺車》像是在回覆《陌生的孩子》。」
華特跟他的亞裔鄰居之子陶 (Thao) 之間如果有愈走愈近的話,或許,在一段我們不知道的歷史裡,華特可能在韓戰中經歷了影響他一生的看法的事件。影片的空間其實非常侷限,場景一直縮小,馬洛沙舉例說像是把花園、車庫、草地、門檻、死巷、小街道連續起來,其實是某一種像是舞台劇的作法,用小段落的戲劇不斷地在更換布景而已。內幕消息是:《經典老爺車》只用不到三個禮拜的時間就拍完。
(尾註)「ghetto」一詞,當時出現在德國,納粹把尤太人集中在城區的某一區管理,形同城市裡的大監獄。翻成「集中營」不適,因為真正的集中營遠在他方,例如在波蘭鄉間;翻成「貧民窟」只在社經條件上適當,例如當時被集中管理的尤太人飢餓、貧窮,的確形同貧民窟;但又會失去「異族」的意義。觀《經典老爺車》,較多「異族」的意義,較少「貧民窟」的現象,因此採用「隔離住所」之譯法。
以上文字曾刊登在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

對我個人來說,看《經典老爺車》最大的樂趣,不是看伊斯威特演戲;而是看《索命黃道帶》中的嫌疑犯 John Carroll Lynch 在《經典老爺車》跟伊斯威特一起搞笑。幹,真的是太太好笑了。J. 凱羅林區今年秋,哈哈,沒錯,還要在《隔離島》(Shutter Island) 出現──史柯西斯的大作。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