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問題始終是:門檻──去年我就講過了。我看黃樹仁的文章,完全不談門檻,就開始講一大堆全民教育有多好多好,批評其他人因為不准成績差的中學生唸大學叫作「既得利益者」:「這是既得利益者企圖壟斷利益的自私邏輯。」
周星星我不反對中學畢業生踴躍去唸大學。但這邊牽涉到兩個問題:一,台灣的大學現在的面目是否已經妥當;二,台灣的社會對台灣的大學的認識是否真的適切。我後面會再回到這兩個問題。
去年在我的〈想唸就來唸,錄取率百分之百〉文章下面,有人留言說瑞典是免費終身教育,想唸就來唸。哇,好精采,也好令人羨慕。但被我上網搜尋後,戳破其謊言──或語氣不要這麼強烈,僅只是修正其原有的錯誤印象。在台灣,當然會有一些瑞典人在台工作;但他們看不懂我的部落格。在瑞典,也當然會有一些台灣人在瑞典工作、生活,但不見得瞭解得清楚瑞典的教育制度。每年,根據我估計,大約都會有兩千多左右的台灣學生留在法國求學,但恐怕照樣也會有兩千多的台灣學生沒辦法叫出法國教育制度中的從小一叫到高三該怎麼稱呼──事實是:CP, CE1, CE2, CM1, CM2,以上是小學,共五年;6e, 5e, 4e, 3e,以上是初中,共四年;Seconde, Première, Terminale,以上是高中,共三年。所以,資訊要能夠正確地傳播,真的得須要至少一層以上的翻譯。我是根據瑞典駐法文化代表處之類的機關所出版的法文的瑞典教育制度介紹,得知:瑞典中學畢業生照樣得接受門檻的洗禮:考試是其一,在學成績亦是其一。絕非我在中學擺爛、考試擺爛,照樣還有大學可就讀。
註釋:這些縮寫都是有意義的:滿六歲入 CP, cours primaire,首要基本課程;CE1, CE2, cours élémentaire,基礎課程,共兩年;CM1, CM2, cours moyen,中等課程,共兩年;以上是小學,共五年。6e, 5e, 4e, 3e,分別指六年級、五年級、四年級、三年級,以上是初中,共四年;Seconde, Première, Terminale,分別指二年級、一年級、終結年級,以上是高中,共三年。初中開始唸外文(必修英文),所以是相當於台灣的小六就開始唸英文了。
為什麼要門檻?當然,我們首先得確保學生能夠有基本的求學能力。理工課程幾乎不用多說吧,數學跟物理都零分的話,為什麼還能進理工科系就讀?但,人文科學的部分,問題就多了。
如果再回頭講瑞典的中學畢業生升學的話,該報告亦條列出:如果瑞典文未達某成績,則不得取得中學畢業資格──當然也升不了學。如果太多人申請某幾個學門、學系的話(超過其所能提供的名額),則會考量中學的在學成績跟全國性的大學入學資格考試。瑞典每年約有七萬多人參加這項全國性的考試。參見註釋。
註釋:摘自 PDF 報告:S'il y a plus de candidats que de places disponibles pour une formation, il est procédé à une sélection, sur la base des notes obtenues au lycée ou des résultats du test national d'aptitude aux études universitaires ; dans certains cas, l'expérience professionnelle est également prise en considération. Le test national d'aptitude aux études universitaires est facultatif et commun pour l'ensembl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Il mesure les connaissances théoriques et pratiques importantes pour faire des études supérieures. Environ 70 000 personnes s'y présentent annuellement.
但是人文科學的門檻為何?瑞典人要求瑞典文能力,法國人要求法文能力,我們台灣人總不能不要求中文能力吧──如何修正當前的中文考試,是另一大問題;因為即使是周星星我當年在唸中學的時候以及考大學聯考的時候,真的是被很多文言文害慘了;我們應該要要求基本的作文能力跟詮釋文本的能力才對,而不是翻譯文言文為白話的能力;這是我個人的意見。瑞典人也特別要求英文能力(我就不引述了,但其重視英文的程度比法國高很多很多),台灣應要求英文能力到什麼程度呢?這還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但總不能讓英文才五分、十分的中學畢業生進去大學就讀吧──如果他們都只能考到五分、十分的話,可見其中學的畢業標準很糟;這還用說嗎?
在此引述黃樹仁文章中之幾段:
會抱怨大學生太多的人,會主張不必人人都讀大學的人,都是自己上了大學,或者自己小孩升學沒問題的人。我可以預測,這些鼓吹「別人家小孩」不必讀書的人,都會想盡辦法催促自己小孩多讀幾年書,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從未見過那些抱怨大學生太多的人,真的告訴自己小孩不必用功升大學,或者鼓勵自己小孩優先選讀技職學校,更不必說是鼓勵自家小孩趁早棄學就業。
與愛因斯坦相比,我們都是笨蛋,都沒資格念大學。但沒有人會因為自己不如愛因斯坦而認為自己不應讀大學,倒是常有人主張成績不如自己的人不應讀大學。總而言之,應不應升學的界線,永遠畫在自己身後。過河拆橋,上車關門,這是既得利益者企圖壟斷利益的自私邏輯。
……
當然,教育一旦擴張,受教育者一多,文憑就會貶值。但教育到底應為國家與眾人利益服務,還是只替少數前段生服務?我們應該為保障前段生文憑的價值而阻止後段生受教育嗎?
另一方面,教育一旦擴張,原來不能入學的後段生也可以入學,學生的平均水準表面上降低了。但請注意,增加後段生與後段學校,雖然降低學生與學校的「平均」素質,卻並不影響前段生與前段學校的水準。其次,雖然後段生底子較差,學習效率較低,但讓他們多讀幾年書,個人生產力與所得也會增加,國民平均素質也會提高。有何不好?
請不要忘記,與愛因斯坦相比,我們都是後段生。愛因斯坦是否也應該阻止我們進大學,以免降低大學水準?教育擴張,確實會降低文憑價值。但國民素質卻提高了,社會總體生產力增加了,受益者也增加了。大學生間的水準差異擴大,但總體人口間的教育差異卻縮小了。這是慶幸唯恐不及的好事,怎會說成壞事呢?
……
不是每個小孩都願意讀書,確實沒有必要勉強每個人都讀大學。但只要小孩願意,我看不出理由阻止任何人讀大學。學生本就有優劣之別,成績較差不是不上學的理由。同樣道理,學校本就有優劣之別。但學校辦不好,應該督促改善,利用競爭機制淘汰較差學校。而不是縮減入學機會,剝奪後段生就學權利。
享受教育利益的人,請不要否認別人同等受益的權利。
說真的,要讓想唸書的人去唸書,我也不反對;但針對零分進大學這件事,難道該大學教授完全不管這件事嗎?還是說當社會大眾其實真的是在談「零分進大學」這件事,黃樹仁根本是在談別的問題?我說,他談教育理念,可真是談得很好呀。
我在前面提到:一,台灣的大學現在的面目是否已經妥當;二,台灣的社會對台灣的大學的認識是否真的適切。台灣的大學現在的面目是否已經妥當,是指某些很實用的課程似乎不應該是由國立大學開設。我自己是唸傳播為主畢業的(哲學為輔系),至今我仍感覺國立大學的傳播科系不太作高難度的理論研究。很實用的課程,大家自己去想;依我的認定,國立大學應投入在文化研究上才對,不是教學生怎樣學得一技之長,教師也不是以一技之長去教學生習得一技之長。這些事,應交給私立大學。台灣的社會對台灣的大學的認識是否真的適切,是指很多家長、中學畢業生不知道大學辦學的用意為何,所以年年都有學生抱怨說,例如外文系的學生會抱怨說,怎麼會要唸那麼多的文學理論──不實用嘛。如果一路勉強唸到畢業,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想要一個學位而已。但既然是外文系畢業,就別抱怨為什麼不能搶到最熱門的工作。
當大學文憑貶值之後,剩下的,就是看個人了。這情況,法國老早就這樣了:教育普及之後,唸人文科學的人也是一樣在社會上不太好找工作。但,別忘記:法國有中學會考,為中學畢業生設定升學的門檻,所以沒通過中學會考的中學畢業生,是真的都淪為低階工作了:餐廳服務生或工廠勞工。所以,台灣的現況其實是更加嚴重,因為每個人都說他有學士學位,都敢號稱是大學畢業生,到最後都得為找一份工作傷腦筋。不滿意原本的學校的學士學位的,須再考進好學校的碩士班,才能擺脫原本的學校的「臭名」。這不也是一種競爭的過程跟結果?
最後,我要為那些不小心已經落在「令人不太滿意」的學校的學生說幾句話:雖然你們不是零分、也不是以十八分的成績就進大學,但你們一定很懊惱這樣混四年下來到底有何意義。所以,一,要嘛再參加競爭的過程,就請再考研究所吧;二,要嘛認清大家都一樣爛的事實(大家都一樣是大學生),所以趕快準備某某專長吧。藝術創作是一條路,畢業後鑽進某行業從小弟開始做起也是一條路;要變成超強影評人的話,最好是不要,因為這條路不見得舒服順暢──但卻是用多少功就能把影評寫得多好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案例。所以,我也是相信:有些人很可能是因為中學生階段不太愛唸書的關係,所以才會「落到」後面的學校罷了;但經過一番寒徹骨,總也是會成為大導演、名作家或電視節目主持人之類的;不是嗎?
說這麼多,就是:這跟我准不准別人家的小孩子唸不唸大學有何關係?而且被指為「既得利益者」,是原作者很無厘頭啦。
周星星我不反對中學畢業生踴躍去唸大學。但這邊牽涉到兩個問題:一,台灣的大學現在的面目是否已經妥當;二,台灣的社會對台灣的大學的認識是否真的適切。我後面會再回到這兩個問題。
去年在我的〈想唸就來唸,錄取率百分之百〉文章下面,有人留言說瑞典是免費終身教育,想唸就來唸。哇,好精采,也好令人羨慕。但被我上網搜尋後,戳破其謊言──或語氣不要這麼強烈,僅只是修正其原有的錯誤印象。在台灣,當然會有一些瑞典人在台工作;但他們看不懂我的部落格。在瑞典,也當然會有一些台灣人在瑞典工作、生活,但不見得瞭解得清楚瑞典的教育制度。每年,根據我估計,大約都會有兩千多左右的台灣學生留在法國求學,但恐怕照樣也會有兩千多的台灣學生沒辦法叫出法國教育制度中的從小一叫到高三該怎麼稱呼──事實是:CP, CE1, CE2, CM1, CM2,以上是小學,共五年;6e, 5e, 4e, 3e,以上是初中,共四年;Seconde, Première, Terminale,以上是高中,共三年。所以,資訊要能夠正確地傳播,真的得須要至少一層以上的翻譯。我是根據瑞典駐法文化代表處之類的機關所出版的法文的瑞典教育制度介紹,得知:瑞典中學畢業生照樣得接受門檻的洗禮:考試是其一,在學成績亦是其一。絕非我在中學擺爛、考試擺爛,照樣還有大學可就讀。
註釋:這些縮寫都是有意義的:滿六歲入 CP, cours primaire,首要基本課程;CE1, CE2, cours élémentaire,基礎課程,共兩年;CM1, CM2, cours moyen,中等課程,共兩年;以上是小學,共五年。6e, 5e, 4e, 3e,分別指六年級、五年級、四年級、三年級,以上是初中,共四年;Seconde, Première, Terminale,分別指二年級、一年級、終結年級,以上是高中,共三年。初中開始唸外文(必修英文),所以是相當於台灣的小六就開始唸英文了。
為什麼要門檻?當然,我們首先得確保學生能夠有基本的求學能力。理工課程幾乎不用多說吧,數學跟物理都零分的話,為什麼還能進理工科系就讀?但,人文科學的部分,問題就多了。
如果再回頭講瑞典的中學畢業生升學的話,該報告亦條列出:如果瑞典文未達某成績,則不得取得中學畢業資格──當然也升不了學。如果太多人申請某幾個學門、學系的話(超過其所能提供的名額),則會考量中學的在學成績跟全國性的大學入學資格考試。瑞典每年約有七萬多人參加這項全國性的考試。參見註釋。
註釋:摘自 PDF 報告:S'il y a plus de candidats que de places disponibles pour une formation, il est procédé à une sélection, sur la base des notes obtenues au lycée ou des résultats du test national d'aptitude aux études universitaires ; dans certains cas, l'expérience professionnelle est également prise en considération. Le test national d'aptitude aux études universitaires est facultatif et commun pour l'ensemble de l'enseignement supérieur. Il mesure les connaissances théoriques et pratiques importantes pour faire des études supérieures. Environ 70 000 personnes s'y présentent annuellement.
但是人文科學的門檻為何?瑞典人要求瑞典文能力,法國人要求法文能力,我們台灣人總不能不要求中文能力吧──如何修正當前的中文考試,是另一大問題;因為即使是周星星我當年在唸中學的時候以及考大學聯考的時候,真的是被很多文言文害慘了;我們應該要要求基本的作文能力跟詮釋文本的能力才對,而不是翻譯文言文為白話的能力;這是我個人的意見。瑞典人也特別要求英文能力(我就不引述了,但其重視英文的程度比法國高很多很多),台灣應要求英文能力到什麼程度呢?這還是另外一個大問題,但總不能讓英文才五分、十分的中學畢業生進去大學就讀吧──如果他們都只能考到五分、十分的話,可見其中學的畢業標準很糟;這還用說嗎?
在此引述黃樹仁文章中之幾段:
會抱怨大學生太多的人,會主張不必人人都讀大學的人,都是自己上了大學,或者自己小孩升學沒問題的人。我可以預測,這些鼓吹「別人家小孩」不必讀書的人,都會想盡辦法催促自己小孩多讀幾年書,不管成績好不好。我從未見過那些抱怨大學生太多的人,真的告訴自己小孩不必用功升大學,或者鼓勵自己小孩優先選讀技職學校,更不必說是鼓勵自家小孩趁早棄學就業。
與愛因斯坦相比,我們都是笨蛋,都沒資格念大學。但沒有人會因為自己不如愛因斯坦而認為自己不應讀大學,倒是常有人主張成績不如自己的人不應讀大學。總而言之,應不應升學的界線,永遠畫在自己身後。過河拆橋,上車關門,這是既得利益者企圖壟斷利益的自私邏輯。
……
當然,教育一旦擴張,受教育者一多,文憑就會貶值。但教育到底應為國家與眾人利益服務,還是只替少數前段生服務?我們應該為保障前段生文憑的價值而阻止後段生受教育嗎?
另一方面,教育一旦擴張,原來不能入學的後段生也可以入學,學生的平均水準表面上降低了。但請注意,增加後段生與後段學校,雖然降低學生與學校的「平均」素質,卻並不影響前段生與前段學校的水準。其次,雖然後段生底子較差,學習效率較低,但讓他們多讀幾年書,個人生產力與所得也會增加,國民平均素質也會提高。有何不好?
請不要忘記,與愛因斯坦相比,我們都是後段生。愛因斯坦是否也應該阻止我們進大學,以免降低大學水準?教育擴張,確實會降低文憑價值。但國民素質卻提高了,社會總體生產力增加了,受益者也增加了。大學生間的水準差異擴大,但總體人口間的教育差異卻縮小了。這是慶幸唯恐不及的好事,怎會說成壞事呢?
……
不是每個小孩都願意讀書,確實沒有必要勉強每個人都讀大學。但只要小孩願意,我看不出理由阻止任何人讀大學。學生本就有優劣之別,成績較差不是不上學的理由。同樣道理,學校本就有優劣之別。但學校辦不好,應該督促改善,利用競爭機制淘汰較差學校。而不是縮減入學機會,剝奪後段生就學權利。
享受教育利益的人,請不要否認別人同等受益的權利。
說真的,要讓想唸書的人去唸書,我也不反對;但針對零分進大學這件事,難道該大學教授完全不管這件事嗎?還是說當社會大眾其實真的是在談「零分進大學」這件事,黃樹仁根本是在談別的問題?我說,他談教育理念,可真是談得很好呀。
我在前面提到:一,台灣的大學現在的面目是否已經妥當;二,台灣的社會對台灣的大學的認識是否真的適切。台灣的大學現在的面目是否已經妥當,是指某些很實用的課程似乎不應該是由國立大學開設。我自己是唸傳播為主畢業的(哲學為輔系),至今我仍感覺國立大學的傳播科系不太作高難度的理論研究。很實用的課程,大家自己去想;依我的認定,國立大學應投入在文化研究上才對,不是教學生怎樣學得一技之長,教師也不是以一技之長去教學生習得一技之長。這些事,應交給私立大學。台灣的社會對台灣的大學的認識是否真的適切,是指很多家長、中學畢業生不知道大學辦學的用意為何,所以年年都有學生抱怨說,例如外文系的學生會抱怨說,怎麼會要唸那麼多的文學理論──不實用嘛。如果一路勉強唸到畢業,大部分的人都只是想要一個學位而已。但既然是外文系畢業,就別抱怨為什麼不能搶到最熱門的工作。
當大學文憑貶值之後,剩下的,就是看個人了。這情況,法國老早就這樣了:教育普及之後,唸人文科學的人也是一樣在社會上不太好找工作。但,別忘記:法國有中學會考,為中學畢業生設定升學的門檻,所以沒通過中學會考的中學畢業生,是真的都淪為低階工作了:餐廳服務生或工廠勞工。所以,台灣的現況其實是更加嚴重,因為每個人都說他有學士學位,都敢號稱是大學畢業生,到最後都得為找一份工作傷腦筋。不滿意原本的學校的學士學位的,須再考進好學校的碩士班,才能擺脫原本的學校的「臭名」。這不也是一種競爭的過程跟結果?
最後,我要為那些不小心已經落在「令人不太滿意」的學校的學生說幾句話:雖然你們不是零分、也不是以十八分的成績就進大學,但你們一定很懊惱這樣混四年下來到底有何意義。所以,一,要嘛再參加競爭的過程,就請再考研究所吧;二,要嘛認清大家都一樣爛的事實(大家都一樣是大學生),所以趕快準備某某專長吧。藝術創作是一條路,畢業後鑽進某行業從小弟開始做起也是一條路;要變成超強影評人的話,最好是不要,因為這條路不見得舒服順暢──但卻是用多少功就能把影評寫得多好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案例。所以,我也是相信:有些人很可能是因為中學生階段不太愛唸書的關係,所以才會「落到」後面的學校罷了;但經過一番寒徹骨,總也是會成為大導演、名作家或電視節目主持人之類的;不是嗎?
說這麼多,就是:這跟我准不准別人家的小孩子唸不唸大學有何關係?而且被指為「既得利益者」,是原作者很無厘頭啦。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