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期先檢討今年的坎城影展,《電影筆記》編輯部的人在頒獎典禮隔天就開會討論,內容相當精采。從言談中我們可知《電影筆記》相當不平凡的立場。
艾曼紐埃耳˙布宇多 (Emmanuel Burdeau) 率先發難:「今年的坎城影展似乎是二○○四年的重製 (remake),只有一部片滿足我們這邊所有人,就是葡萄牙導演佩德羅˙柯斯達 (Pedro Costa) 的《年輕人,向前行》(Juventude em marcha)。再來可能就是土耳其導演努利˙畢格˙塞藍 (Nuri Bilge Ceylan) 的《氣候》(Iklimler),其它競賽片全都在糟蹋主題。」
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繼續:「競賽片中討論政治議題的片都有些膚淺:《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火線交錯》(Babel)、《布宜諾斯艾利斯一九七七》(Cronica de una fuga)、《頤和園》……坎城影展的選片人是不會選擇二十部片來取悅我們;如果梯耶黎˙費謀 (Thierry Frémaux)(坎城影展最重要的選片人)要選擇符合《電影筆記》品味的二十部片,現在就應立即開除他。這就是為什麼其它平行單元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特別是『導演雙週』(Quinzaine des réalisateurs) 單元更接近我們的品味。但如果沒有正式競賽,也就不會有其它的單元。《年輕人,向前行》屬於這一屆的最極端,《氣候》居次,《弗蘭德》又稍微接近中間一點。評審團大獎頒給布呂諾˙杜蒙 (Bruno Dumont) 的《弗蘭德》,等於是一起表彰《年輕人,向前行》跟《氣候》。」
艾禾維˙歐布宏 (Hervé Aubron):「這一次競賽片給人的感覺是大製作的電視影片居多,而非有創新題材的電影。要嘛轉向後人性 (post-humain)、機械式 (machinique)、人際關係 (réseau),如 Southland Tales(譯名未定)或《火線交錯》,要嘛以可憎的方式讓任何一位女士轉變成馬布斯 (Mabuse) 博士(《紅路》(Red Road))。我必須要再提佩德羅˙柯斯達,可能只有他結合電影以及新形式的創作。有些片如《中後衛也好》(Anche libero va bene)(見下圖)也像是電視影片,但它重視敘事。另外《在巴黎》(Dans Paris) 給人回到老一輩的新浪潮的感覺。」
梯耶黎˙盧納斯 (Thierry Lounas):「競賽片中許多作者都獻出跟他們以往的成就比起來相對較弱的作品,看到肯˙洛區 (Ken Loach) 是每一點每一點都重做十年前的《土地與自由》(Land and Freedom),實在讓人想捶心臟。」
艾禾維˙歐布宏:「葛雷摩․戴․托羅 (Guillermo del Toro) 的《猛獸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 似乎為類型片帶來大驚喜,因為我們看到美學的野心以及人性的高度。」
最後是討論到布呂諾˙杜蒙,這位極端非主流的導演運氣很好拿下兩次坎城影展的評審團大獎。布呂諾˙杜蒙並非直接說人是畜生,而是人已經具備人跟畜生這兩特質。只要是布呂諾˙杜蒙,一定都會拍到非常露骨的性行為,每一次大約剪進十秒鐘。這一次又靠《弗蘭德》(見下圖)牽扯進戰爭,人的殺戮獸性更加被導演放大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