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我始終相信一件事:看電影,或看一部又一部的影片(不論長短、性質),應該要是正常的公民的樂趣之一才對。換句話說:看電影絕對不應侷限在瘋電影人士上。不能要瘋電影人士既要鑑賞德國經典、又要他們品嚐台灣新片;然後再逼他們在台北電影節結束後趕「法斯賓達」的行程。其實應該要:瘋電影人士去瘋他們想看的電影,但其他一大堆來自各界以及性質各異的人士也要能夠各自去看像是紀錄片或拉丁美洲的劇情長片之類的片……簡言之,經歷過這麼多年,經歷過大學生數量過度膨脹的過程,看電影的人口、這一塊餅,真的沒有被台北電影節/金馬影展或被高等教育做大。

我記得去年我就已經說過:大台北有台北電影節跟金馬影展,絕對也意謂說大台北看作者電影的餅實在是太小了。例如我把巴黎拿來作比較:當大巴黎看作者電影的人口就已經把商業市場撐起來──意思就是說作者電影可直接上院線作商業放映,當然就不會有巴黎的金馬影展好讓巴黎人來個電影大拜拜。當然,台北電影節有群聚在中山堂附近的大拜拜氣氛,金馬影展有穿梭在冷風中的「穿靴子的女生」的時尚氣氛;但都不減一項殘酷的事實:不管是《家傳秘方》或《沈默的羅娜》或《阿拉斯加之死》,影展一完就交回拷貝,也沒留下有版權的 DVD 讓錯過影展的人補看影片。更不要說一旦某影展調度不到《達爾文的惡夢》的拷貝,乾脆就也讓其它影展完全忘記曾經有過這部片,乾脆就直接讓台灣觀眾不必知道這部片。大拜拜的氣氛雖然澎湃,但總是會落幕;十天內吃下三十部片的觀影量仍不算多(周星星我唸大學時曾拚到五十部),但結束就全沒了,好看的影片、值得討論的影片就不再可能再變成話題了。所以,有的時候我看到很多非常年輕的臉孔穿梭在台北電影節中,以為看電影的人口後繼有人;但是看電影的樂趣能否在同一個人身上持續很久?總不能任何人一旦年過三十,就不再看電影(尤其指上院線的作者電影)、不再參加金馬影展吧!

但不管我想要抱怨什麼,請各位不用太在乎;我寫這篇網誌的動機其實只是: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真的是怪象一籮筐呀!

ㄅ、首先是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隨便亂膨脹,讓人感覺像是在辦同樂會。入圍這個項目的台灣影片計有九部,竟然還頒得出像是金馬獎規模的獎項,真的是有獎大家抽,有抽就有獎;大家有緣來此碰面,先交換張名片!我們有百萬首獎、評審團特別獎、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男女演員、最佳男女配角以及一位最佳新進演員跟好幾項最佳技術獎!!!驚人中的驚人。這個台北電影獎,僅限純台灣影片喔!但居然頒得出比坎城影展正式競賽跟「一種注目」單元還多的獎項!所以,我才說:看台北電影節是在天氣炎熱的夏季舉辦,難怪大家都是穿著牛仔褲、球鞋就來參加頒獎典禮──因為真的只是同樂會呀!

ㄆ、當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愈來愈像金馬獎,請問它到底是邁向金馬獎的第一站,還是金馬獎落榜生的重考?別忘記金馬獎是要跟來自香港、中國等地的影片一同廝殺,台北電影節儼然變成區域選拔賽,好讓過關者榮登世界盃戰場。其實,如果台灣電影也能夠像美國、法國那般絕對年產一百部片以上以及作者電影的規模讓人無法小覷,則在金馬獎之外再在同樣的大都會(台北)辦一個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其實是說得過去的:反正各個電影競賽的風格是能夠作出區隔的。但是就現今台灣電影的條件來看,這個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依舊還是同樂會在自 high 呀。愈多獎座,愈有炒作的空間;但整個台北電影獎就會是一直在貶值呀。

ㄇ、這個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沒有讓台北電影節的觀眾重視。就現今台灣電影的條件來看,理由不證自明。誰會想看完全部九部劇情長片,再猜測一拖拉庫的獎項?周星星我報導過去年跟今年的坎城影展後,深知:觀眾面根本不在乎嘛。打從一開始(已經是連續好幾屆的台北電影節都是這樣),台北電影節也沒像坎城影展那樣狂炒台北電影獎,打從一開始就不知道這個台北電影獎的競賽刺不刺激,觀眾面也因為對台灣電影存有偏見(但偏見不見得是錯!)而對台北電影獎興趣缺缺。打從一開始,到一結束,我真懷疑這個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只有參賽影片的片商才在在乎!昨晚就是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頒獎典禮,號稱首度網路直播頒獎典禮。我個人有其它事在處理;等到打開電腦,孤狗一下,才發覺頒獎典禮是晚上七點開始。我從晚上九點多孤狗到十點多,毫無任何動靜。直到晚上十點多不知道幾分,才在膝關節的部落格首度看到得獎名單,才終於知道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頒給《不能沒有你》。大約又要再十多分鐘,才在台北電影節的官方部落格看到完整的名單(用表格)。這不對嘛……既然可以網路直播頒獎典禮,為何不能網路同步更新文字檔?還要等表格作得漂漂亮亮之後,才完整地放出來?當然,中央社的新聞稿更晚才出現,然後才會出現全擠到最前面的網路新聞稿。或許,昨晚九點到十點間,全台灣(或全世界能上網的人)只有我一直好奇老早就應該在九點之前就已經公布的百萬大獎到底是哪一部影片……既然是這樣,真的別太責怪說為什麼其實有一大堆人根本毫不在乎台北電影獎!!

ㄈ、其它的怪象其實是爭議,例如紀錄片工會跳出來質疑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這個沒什麼好多談的。因為,就現今台灣電影的條件來看,讓大家各憑本事爭奪這台北電影獎的百萬首獎,似乎才符合台北電影節原先的膽識。

總之,周星星我對《不能沒有你》奪下台北電影獎百萬首獎感到高興──很多人應該都是。但是,如果這個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只有一千人在乎,《不能沒有你》只亮相一天就又被廣大的觀眾記不得這是什麼影片、叫什麼片名,則你跟我依舊會失望看到有一群毛頭小鬼在那邊爭論《變形金剛二》好不好看──我以為不用爭論就已經知道好不好看了──卻直接跳過不點任何跟《不能沒有你》有關的新聞、資訊……其實《海角七號》在大紅之前,又有哪位死忠影迷真知道它在台北電影節得過什麼台北電影獎?所以,我們也可跨跨手指,猜《不能沒有你》會不會像《海角七號》一樣突然大紅,導致台北的樂聲戲院都要加映《不能沒有你》的拷貝……就算這個假想的預測發生了,依舊不減一件殘酷的事實:台北電影節的台北電影獎,who cares ?

把去年的網誌再拿出來看,發現問題還是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