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幾件事必須先注意:「隔行如隔山」,實在不應通盤化各個不同的分眾;對於不可談論的東西,我們必須保持沈默 (Wovon man nicht sprechen kann, darüber muß man schweigen);對於異己非此的差異,絕對該維持禮數、謙虛、就事論事

一,楊德昌算不算是大導演?當然是。有些導演,例如麥可貝,目前跟楊德昌一樣維持是七部劇情長片的紀錄;但還有更多的導演曾經拍過七七四十九部劇情長片,又有哪一位能像楊德昌拍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跟《一一》這般作品?這就像柯吉斯多福
齊士勞夫斯基他拍的片量不多,但他拍出來的影片部部都很有份量。而麥可貝,雖然賣座紀錄驚人,但他頂多也只能贏得「商業大導演」的名號而已。

二,沒聽過楊德昌,所以楊德昌不重要?基本上,周星星我老早前就說過:「沒聽過比沒看過更嚴重,因為沒聽過等於是在心裡面一點重要性都沒有。」造成「沒聽過」的原因很多,媒體不再報導許久未推出新作的導演,本是正常事;見以下案例:

(甲)亞瑟潘(還沒掛)今年在柏林影展拿了座終生成就獎,縱使聽過他的名字──名字很好記──恐怕也不見得看過多少部他的片。如果的確就是完全不知亞瑟潘,能說亞瑟潘不重要嗎?

(乙)麥可
齊米諾,《越戰獵鹿人》跟《天堂之門》的作者,也是一樣在台灣沒什麼知名度。更糟的是麥可齊米諾完全不是退休,而是好萊塢跟他味道不合。所以,麥可齊米諾最新拍攝出來的短片竟然還是坎城影展主席吉爾雅各邀請他而拍成的《我的電影院的記憶》之一,是應法國人之邀而非美國人之請。


另外一個造成「沒聽過」的原因其實是很難讓大眾對電影藝術產生興趣,畢竟身處創作最前線的導演常常不是明星,沒辦法像那些男女演員可以一直接受拍照、累積最寬廣的知名度;見下例:

(丙)阿藍
雷奈就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假設他今天掛掉,也是一樣會像台灣有超過六成以上的法國人不知道阿藍雷奈是誰。但阿藍雷奈的地位豈可由那六成不認識他的人加以判定?

三,聽過楊德昌,但沒看過多少部楊德昌的片?其實這一點都不重要,沒有很好的電視頻道要播放一九八○年代的台灣影片,沒有很讚的發行商要發行那些影片的
DVD,連周星星我自己到現在都還沒看過《海灘的一天》、《青梅竹馬》,實在很難怪到一大群人沒看過多少部楊德昌的片。這是很普遍的現象;見下例:


(丁)縱使弗杭蘇瓦
楚浮已經過世超過二十年,但他一直在法國享有高知名度,原因很可能是太多的明星、導演不斷地提及弗杭蘇瓦楚浮這名字,以及在社會教育中弗杭蘇瓦楚浮這名字不斷地被引用;因此,弗杭蘇瓦楚浮絕對是少見的案例證明一般大眾也認得這一位大導演。但,這件事並非等同說一般大眾也看過很多部弗杭蘇瓦楚浮的影片,因為還是一樣很少會有電視頻道有事沒事就播放弗杭蘇瓦楚浮的影片。

四,沒多少人看過楊德昌的片,所以楊德昌不重要?針對這一點必須要嚴重抗議:

(戊)有些編舞家編出一支舞之後,很可能看過這支舞的觀眾也不會很多。類似這樣的實體藝術,例如現場音樂會、繪畫、雕刻,常常找不到像電影、
DVD 那般多的觀眾,但這些有點抱歉的數目字都不減損藝術家的藝術地位。發行是發行的事,評論是評論的事,從發行越過界去挫折評論,犯規的行為已經夠幼稚。

五,把「楊德昌」這名字放在入口網站供大家評論,等於是把翠玉白菜放到菜市場,消費者還會怪你幹嘛拿石頭來騙我錢?就是因為一般大眾根本不識楊德昌的作品,所以評論來評論去的文字全都變成說三道四,變成也只能談楊德昌的婚姻。更甚者(是應該另外開一個章節來討論),是還在用迂腐的道德觀譴責楊德昌,我彷彿看到有許多年輕人講出來的話彷彿像是五十年前八股爺爺、八股奶奶的思想。

舊時代的其中一個好處,是「君子……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現在的網路時代,依我看是毫無謙虛之詞,任何人皆言順地發表無知之言,忝不知恥。不識楊德昌,卻又不知保持沈默、進取求知(就有道而正焉),反而還出掌秀出噴口水的醜模樣,夜郎自大並非是遠古傳說。說這些人就是《變形金剛》的大宗觀眾群,我一定舉雙手同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