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 ★★★ ──最高分
《鷹與男孩》(Kes) ★★★
《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 ★★★
《玩美女人》(Volver) ★★★
《冬夜晚風》(Le Vent de la nuit) ★★★
《愛的誕生》(La Naissance de l'amour) ★★★
《黑色乒乓》(Ping Pong) ★★★
《縱慾》(Der Freie Wille) ★★★
《攝氏零度赫爾辛基》(Valkoinen kaupunki) ★★★
《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 ★★★
《服務生之死》(Ober) ★★
《琴謎變奏曲》(La Tourneuse de pages) ★★
《巴黎我愛你》(Paris je t'aime) ★★
《黑道新鮮人》(Knallhart) ★★
《花樣那卡西》(Friss levegö) ★★
《哇哇歲月》(Wah-Wah) ★★
《甜蜜劇中劇》(A Cock and Bull Story) ★★
《小提琴革命曲》(El Violin) ★★
《鱷魚白皮書》(Il Caimano) ★★
《兄弟以上斷背未滿》(The Unforgiven) ★★
《魔鬼詩篇》(The Devil and Daniel Johnston) ★★
《愛麗絲的鏡子》(Reflections) ★
《瘋狂店員二》(Clerks II) ★
《公主追殺令》(Princess) ★
《心靈遊戲》(Mind Game) ★
《性愛巴士》(Shortbus) ★
(除最高分外,其它並非依排名順序,有時只是按照國家排列而已)
以下是一句話短評:
《羊男的迷宮》:影像驚人,奇幻的部分跟歷史的部分並非平行不相關,既控訴法西斯政權的暴力亦見證一對母女悲劇的故事;Sergi López 的表現最是駭人。
《鷹與男孩》:描述一位勞工階級出身、身材瘦弱又在學校備受欺負的小男生,他天真地投入愛護幼鷲的故事;影片誠摯不做作,小男生即是觀眾們的幼鷲。
《吹動大麥的風》:從愛爾蘭的大歷史轉到一個家的小歷史,太多的衝突讓人震撼;雖然劇本的調性是冷的,但提供的是最正確的答案:僅只是要一個過平凡的生活的權利。
《冥王星早餐》:小英的故事……我這故意的錯置就是在講這部片的錯置;蹦,超爆笑的尋母之旅,還可聯想到希區考克的《迷魂記》(Vertigo) 的典故。
《玩美女人》:劇情豐富但風格平易近人的阿莫多瓦,難怪成為「最賣」;聽 Penélope Cruz 在「月經期間」高歌一曲就已值回票價。
《冬夜晚風》:年輕人,你的名字叫「無知」;年輕時懷抱無知的理想會怎樣影響到中年的心境?深刻的人生哲學,年輕觀眾勿看。
《愛的誕生》:九○年代隨性談愛情的片,但影片宛如五○年代之作,原汁原味的新浪潮風格(攝影指導 Raoul Coutard);不夠新浪潮的年輕觀眾勿看。
《黑色乒乓》:比帕索里尼的《定理》(Theorema) 簡單又輕鬆,乒乓式心理劇,嫉妒、反抗、利必多、復仇讓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出軌,詭異的氣氛經營得相當成功。
《縱慾》:WOW!可信度高的劇本,每一段都認真經營,以致每一段都充滿力量!如果一定要剪掉一段底片讓影片不至於太長,就只有片尾字幕可以剪掉而已。大讚賞,要好好經營一篇影評。
《攝氏零度赫爾辛基》:的確是向史柯西斯的《計程車司機》(Taxi Driver) 致敬的影片,劇情談一位因為和妻子離婚而「精神瀕臨崩潰的男人」;寫實主義但從未悲觀的遭遇讓人憐憫,唯一的缺點是劇本將妻子的角色設定成永遠沒做對事、非理性的關鍵人物。
《適合分手的天氣》:哇,好暴力的侯孝賢電影!蹦,也沒那麼誇張,它談一對男女朋友分手之後又在精神上再復合的故事,沒失戀過的年輕觀眾勿看。
《服務生之死》:後設影片,但仍充滿幽默感;從未讓我失望過的荷蘭導演,台灣應邀請他的(最優的)第二部片《北方人》(De Noorderlingen) 作導演專題。
《琴謎變奏曲》:君子報仇,三年不晚,特別是當妳是肉販的女兒,六年都可以忍耐;乒乓式心理劇,有憂鬱、猜忌、暗盤等等鋪陳,氣氛冷冽也很不安。
《巴黎我愛你》:參差不齊,有些短片沒什麼水準;但已大體把一些巴黎這座城市的特殊性表達出來,有待非常熟悉巴黎的周星星作解釋。
《黑道新鮮人》:影片節奏太跳,想必導演很年輕;鋪陳一位德國年輕人如何踏入土耳其裔黑社會以及他必然會面對到的矛盾:震撼,但是做作的地方不少。
《花樣那卡西》:居然有點像《旅行之歌》,各自從母親以及女兒的角度看一個家庭它的冷漠跟緊張關係;比較有寫實基礎,但各小段似乎都不是絕對重要,以致影片節奏緩慢。
《哇哇歲月》:中規中矩的片,層次一點都不高、都是些可預期到的轉折;但仍然有點 about a boy,也許從英國人的角度看還算中肯、沒有太多太嚴重的偏見。
《甜蜜劇中劇》:很抱歉,僅只是有趣而已,幽默的程度還是輸《服務生之死》;場面調度順暢,讓這一部偽紀錄片的劇情片不無聊。
《小提琴革命曲》:立場偏叛軍,談如何度過危機;跟某些片例如《百老匯上空子彈》,前面沒人注意到的配角居然在後半部變成主角;有點悶,格局也不大。
《鱷魚白皮書》:談電影的電影,好歹已勝過《一年之初》三十五倍;諷刺義大利時政也沒玩得妙,讓人感覺像是電視新聞的劇情片版;窺探一位很會亂掰的製片他的私生活應該是本片的價值。
《兄弟以上斷背未滿》:主題設定在不當管教,編出六個小時的劇本都不為過;老套的地方很多,但妙的是某些情境、某些對話很好笑也很有真實感。
《魔鬼詩篇》:一位半正半瘋的男人的傳記,很意外地存有很多他年輕時代拍下的八釐米底片;本紀錄片的意義在於讓觀眾覺得自己還真是超理性。
《愛麗絲的鏡子》:讓我更加期待第二次的一九九一年的到來。又再證明一位台灣導演不知如何當樂團指揮,因為他讓團員隨便亂拉小提琴:我們已經過完元旦,但是在一月一號的電視新聞卻報導「最新消息:南亞發生九級大地震,海嘯已造成數千人死亡。」唉,為什麼周星星你要懂那麼多每一個日期它特別的意義?
《瘋狂店員二》:縱使有不少超爆笑的片段害得周星星我肚子痛,但影片的本意就是要亂搞;搞過頭就是擺出一些混蛋的角色講出一些超混蛋的話,令人尷尬到氣憤。
《公主追殺令》:畫風還算特別,某些暴力場面本就是要取悅觀眾要他們喊爽;但影片的調性太過沈重、緩慢、缺幽默感跟缺動人的情感,導致這一部關於復仇的影片欠缺中肯的價值。
《心靈遊戲》:畫風豈止是特別,簡直是玩盡所有形式;但它更接近彼此毫不相干的短片的結集版,前半小時一到高潮點就已經消耗光所有的耐性,因此耐著性子把剩下的閒扯淡的劇情撐完應該會是一樁折磨。
《性愛巴士》:劇本的野心龐大,但各角色都流連忘返,最後證明影片的格局被侷限在(挑戰電影檢查制度的)性慾解放、性慾嘉年華。有理由為這部片爭取一刀未剪的限制級,但那已經是政治鬥爭,不是為影片成績辯護;這部完全的地下影片淪於過度樂觀。
歡迎各位提供各位的看法,但請勿作人身攻擊。
以下是一句話短評: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