ㄆ、丹麥的狀況
阿克塞爾˙彼德森、阿諾˙蒲森他們兩人自始即是發展錄音技術的搭檔,因為他們是大學同班同學,都在一九一二年畢業。一九一七年(歐洲大陸還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 Electrical Fono-Films Company A/S 這家公司在丹麥的哥本哈根成立了————該公司的終極且唯一的目的就是要發展有聲電影
。一九一八年阿克塞爾˙彼德森、阿諾˙蒲森他們兩人進入該公司;這項「錄音錄在底片上」的研究花了他們前面五年的時間,終於在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二號作第一次成果發表:在哥本哈根的「皇宮劇院」(Palads Teatret)舉行。這一次的發表會,共放映了七部短片,計有一些丹麥知名演員演出:夏爾斯˙維肯(Charles WILKEN)、阿爾貝˙路德(Albert LUTHER)、司陀˙P(彼德森之縮寫)(Storm P. [PETERSEN] )、克(克里斯提昂之縮寫)˙阿爾霍夫(Chr. [Christian] ARHOFF)、弗雷德里克˙顏森(Frederik JENSEN),全長共二十分鐘,技術運作成功,丹麥觀眾對於聲音跟影像能夠同步感到驚奇
。 [1] 但是跟一九二二年九月十七號德國人在柏林的 Alhambra 戲院放映 « Triergon » 系統的有聲影片比起來,丹麥人已經晚了一年。下圖是蒲森(左)跟彼德森(右)在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二號當天(Palads Teatret)。
要把聲音錄在底片上,技術上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靠密度的深淺,一種是固定濃度、但是波長各異。透過光學鏡頭讀取這些訊號,再放大即可變成聲音。如下圖所示,最左邊是底片的齒孔,然後是音軌,最右邊更大的面積即是影像的部分。德國的 « Triergon » 系統是屬於依賴不均等的密度的技術,而丹麥的彼德森—蒲森系統是屬於後者的技術。但彼德森—蒲森系統有一個致命的大缺點:他們需要用兩套底片,其一是純粹的影像,另一套專門錄聲音。左圖即是彼德森—蒲森系統的聲音底片。再看看上圖,彼德森右手邊有兩盤大大的圓形物體,那兩盤就是底片,一盤是影像的底片,一盤是聲音的底片。
雷昂˙高蒙在一九二五年和 Electrical Fono-Films Company 簽下合約,自此法國的 G.P.P. (Gaumont-Petersen-Poulsen) 系統成形————但其實就是丹麥的彼德森—蒲森系統。
美國在一九二七年十月推出《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之後,整個有聲電影的浪潮席捲歐美。阿克塞爾˙彼德森、阿諾˙蒲森還曾經跑到美國推銷他們的彼德森—蒲森系統,但是彼德森—蒲森系統笨重、複雜(要用到兩套底片)又昂貴,得不到任何美國片商的青睞。他們在一九二九年徹底放棄彼德森—蒲森系統,因為別人家(德國、美國)都已經能夠把音軌弄得很窄、放在底片的左側,所以僅只要一套底片即可同步攝錄影像跟聲音。當丹麥重新發現彼德森—蒲森系統的電影正片跟負片拷貝時,立即發現無法重現聲音的問題;但是在一九二○年代末期製作的所有採用「單一一套底片、使用固定濃度但波長各異的音軌」的電影正片,都毫無問題地能再用現代的放映機重現其影像跟聲音。
下圖是蒲森(左)跟彼德森(右)跟他們的攝影、錄音的機器。
一九二八、一九二九年的有聲電影浪潮回過頭影響到丹麥的電影工業,因為丹麥文發音的影片無法賣出國外版權————北歐還好,但其它地區的市場就不買帳了————,也就無法支撐丹麥的電影工業進行更大規模的投資跟製片,直接促成丹麥電影工業的沒落。 [1] 然後,我們要再回頭看法國的狀況。
ㄇ、再回到法國的狀況
雷昂˙高蒙當時取得 G.P.P. (Gaumont-Petersen-Poulsen) 系統的使用權,急著在一九二八年製作《尼羅河的水》(L'EAU DU NIL),由馬塞˙凡達(Marcel VANDAL)執導。《尼羅河的水》由馬塞˙凡達改編皮耶˙馮得(ㄉㄟˇ)(Pierre FRONDAIE)的小說《尼羅河的水》(L'EAU DU NIL, 1926)
,啟用當時知名的男演員尚˙慕哈(Jean MURAT)、何內˙勒菲弗禾(René LEFÈVRE)————當時用本名 René LEFEBVRE 掛名————參與演出。《尼羅河的水》於一九二八年十月十八號在巴黎的 Le Caméo 戲院 [1] 首映
,節目包含雷昂˙高蒙的演說短片、蕭邦(CHOPIN)的大提琴樂曲、一人獨腳戲、流行歌曲《可愛》(MIGNON),然後才是長片《尼羅河的水》。 [2] 《尼羅河的水》咸認為是法國的第一部有聲劇情長片;但事實上,《尼羅河的水》是用默片的方式拍攝,事後才加上聲音、配上音樂,而且距百分之百的「
講話片」還遠得很。不過,《尼羅河的水》依舊引起很大的迴響,報紙評論說法國一定要走向有聲電影。
[1] Le Caméo 位在義大利人大道 34 號(34 boulevard des Italiens)上,後來更名為 Pathé Palace ,最後才變成今日的 UGC Opéra ,因為義大利人大道就跟卡普辛大道(boulevard des Capucines)一樣,都在歌劇院附近。用正常的地圖看,卡普辛大道在歌劇院左側,義大利人大道在歌劇院右側。
[2] 見皮耶˙畢亞(Pierre BILLARD),《古典時代的法國電影:從有聲電影到新浪潮》(L'Âge classique du cinéma français : Du cinéma par-lant à la Nouvelle Vague),巴黎:Flammarion 出版社,1995,第 22 頁。
但是,《尼羅河的水》上映時,美國片《爵士歌手》都還沒在法國上映。
《尼羅河的水》首映(一九二八年十月十八號)後的十一月底,法國引進W.S.˙凡岱克(W.S. VAN DYKE)、勞伯˙弗萊赫提(Robert J. FLAHERTY)的《南海白影》(WHITE SHADOWS IN THE SOUTH SEAS, 1928) [1] 於巴黎的 Madeleine Cinéma 戲院 [2] 上映,以及威廉˙魏爾曼(William A. WELLMAN)的《鐵翼雄風》(WINGS, 1927)於 Paramont 戲院上映,吸引蜂擁如潮的觀眾。光是《鐵翼雄風》就打破當時的每週票房紀錄,每週收入六十五萬舊法郎,約合現在的三十七萬四千多歐元。 [3] 但是,很難說到底是《鐵翼雄風》的「有聲」吸引了觀眾,還是它壯觀的空戰畫面;至少,可拉拉˙鮑(Clara BOW)的明星地位在當時是很高的,派拉蒙(PARAMONT)為了她還更改過《鐵翼雄風》的劇本。
[1] 《南海白影》是米高梅(M.G.M.)的第一部有聲影片,使用 « Movietone » 系統。
[2] Madeleine Cinéma 在一九八○年代轉型變成大舞廳,更名為 Plaza Ma-
deleine ,位在第九區,瑪德蓮大道 8 號(8 boulevard de la Madeleine),剛好位在瑪德蓮廣場跟歌劇院之間。
deleine ,位在第九區,瑪德蓮大道 8 號(8 boulevard de la Madeleine),剛好位在瑪德蓮廣場跟歌劇院之間。
[3] 以下這個網站「法蘭西通貨膨脹」(France Inflation)可輕鬆地自動換算自 1901 年以來的法國幣值。法郎(franc)分舊法郎(ancien franc)跟新法郎(franc),第五共和(1958 - )之後才有新法郎, 1999 年之後新法郎跟歐元的匯率才固定住(一歐元等於 6.55957 法郎)。例如我算 1928 年 12 月的六十五萬舊法郎(anciens francs courants),約相當於現在的 374,163 歐元(euros constants);大概又等於一千七百五十八萬新台幣。網址請點:
http://www.france-inflation.com/calculateur_inflation.php
http://www.france-inflation.com/calculateur_inflation.php
到一九二九年一月三十號,《爵士歌手》才在法國巴黎的 Aubert-Palace 戲院上映,造成空前的轟動。雖然它是採用 « Vitaphone » 系統————用唱片儲存聲音,但觀眾根本不懂那是什麼。光靠艾爾˙喬森(Al JOLSON)開唱、開舞,該片就在巴黎上映了四十八個禮拜(將近是一整年),賣得 545,893 觀影人次,合計票房是八百五十五萬舊法郎,約合現在的四百六十四萬歐元。 [1] 對法國電影來說,這是致命的一擊。
[1] 同上,用該網站計算, 1929 年 12 月的 8,555,000 anciens francs 約等於 2009 年 9 月的 4,641,982 euros constants ;大概又等於兩億一千八百萬新台幣。
雷昂˙高蒙,被當時的美國專家認為是唯一的一位仍在追求、發展有聲電影的技術的法國人,最後落得慘敗。 [1]
[1] 見線上《一九二○年代法國電影辭典》(Dictionnaire du cinéma français des années vingt, 2001), « G » ,期刊《一八九五》 1895, n°33, [En ligne], mis en ligne le 26 juin 2006. URL : http://1895.revues.org/document93.html . Consulté le 06 octobre 2009.
事實上,在一九二○年代初,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耗損歐洲電影工業甚鉅,所以美國人已藉機逐步掌握歐洲電影市場,甚至從未再放手過。此時,美國電影約佔歐洲電影市場的百分之三十五,甚至在北歐地區還能夠達到百分之七十五的佔有量。 [1] 雷昂˙高蒙為了要填補他投資在不動產上面的貸款窟窿,亟需有很多的觀眾進戲院看電影。「我的策略很簡單,我每個禮拜都要排新的節目表;但我們就會需要很多很多的影片,所以我是持續不斷地在尋找導演(來拍片)。」 [2] 注意,這還是一九二○年代初期的事。經歷很多次商業合併案
,高蒙的賣座成績讓銀行這一方很失望。所以,雷昂˙高蒙才又會把希望寄託在有聲電影上。但是到一九三○年代初,高蒙的有聲電影夢也宣告破滅。雷昂˙高蒙在一九三○年六月離開他一手草創的高蒙,退休養老;而高蒙經歷過多次商業合併後,一九三○年六月成為 Gaumont-Franco-Film-Aubert (GFFA) ,繼續另一段法國電影的歷史。 [3]
[1] 同上。
[2] 同上。
[3] 同上。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