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年代,我們以為這是德國表現主義最輝煌的年代;但實際上,從技術面來看,有聲電影的興起,以及伴隨著有聲電影的興起才更加讓人想探討電影的本體論:電影能夠寫實到什麼程度?是這個最基礎的本體論的問題,才讓一九二○年代不僅僅只是從默片進到有聲電影的轉換階段而已;而是,它整個由「再現一個視覺(其實是無數個影像)」進到「再現整個現實」,讓「電影」這個媒介開始能夠再現由視覺跟聽覺帶來的情感(émotions)反應。
對於能夠一路跟著本系列來瞭解電影史知識的各位,沒錯,你們是 « happy few » ,本部落格是為各位而開的, to YOU, « happy few » 。各位曉得怎樣的人被叫作「棄權者」?當然就是那些只看商業電影的觀眾。他們之所以是「
棄權者」,因為他們放棄觀賞其它作者電影、放棄「閱讀」(傳統意義的閱讀
)。例如,周星星我問心無愧地在看完《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 2008)後,把我真正的想法寫成一篇影評。可是,各位要曉得:《黑暗騎士》它這麼賣座,當然就表示支持《黑暗騎士》的觀眾多如池塘裡的蝌蚪。但是,更別忘記在這個數量龐大的《黑暗騎士》支持者中,更多的是「棄權者」:他們會買票看《黑暗騎士》、《變形金剛》(TRANSFORMERS, 2007),但是他們不知道誰是肯˙洛區(Ken LOACH),沒看過《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2006),沒聽過賈克˙歐迪亞(Jac-ques AUDIARD)的大名,不曉得羅曼˙波藍斯基(Roman POLANSKI)拍過什麼片,從沒進來過本系列瀏覽一下電影歷史————甚至還可說他們還根本沒有閱讀報紙的習慣。
「棄權者」的可恨之處還有很多,但在此我都先按住不談。但是,請思考以下這個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的現象:如果我問心無愧地痛批《黑暗騎士》、《變形金剛》,自然就會有「棄權者」跑來踢館,撂下的話幾乎都是「你根本沒有看懂電影」,這句我周星星自始都不敢說出口的話。請思考以下這個不會自然就發生的現象:如果我問心無愧地稱讚《橫山家之味》、《東京奏鳴曲》,天啊
,根本沒有「棄權者」跑來踢館,說我把爛片評得天花亂墜。為什麼?因為「
棄權者」根本就不知道有《橫山家之味》、《東京奏鳴曲》這樣的電影的存在
,遑論還看過它們!
好吧,暫且先不管那些「棄權者」。讓周星星我來考考各位:
全世界第一位女性電影導演是誰?
A,蕾妮˙黎芬斯塔(Leni RIEFENSTAHL)
B,阿莉思˙戈伊(Alice GUY)
C,阿妮耶思˙華達(Agnès VARDA)
D,瑪格莉特˙莒哈斯(Marguerite DURAS)
以上這個問題實在是太簡單了。若各位實在不知,請各位再複習一下:
〈有聲電影的興起二〉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3957385
請問《爵士歌手》是採用什麼聲音系統?
A, « Triergon » 系統
B, « Petersen-Poulsen » 系統
C, « Movietone » 系統
D, « Vitaphone » 系統
以上這個問題是有一點難。若各位實在不知,請各位再複習一下:
〈有聲電影的興起一〉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3957384
請問以下哪一個聲音系統是錄在唱片上?
A, « Triergon » 系統
B, « Petersen-Poulsen » 系統
C, « Movietone » 系統
D, « Vitaphone » 系統
以上這個問題是真的很難。若各位實在不知,請各位再複習一下:
〈有聲電影的興起二〉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3957385
A,B,C,D,有聲電影有聲電影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