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我在看《邁阿密風雲》之前,已經從網路得知部分關於它負面的評價。才看十五分鐘,我就在心裡面揣測:這會不會是兩位麥可先生──麥可˙貝 (Michael Bay) 跟麥可˙曼 (Michael Mann) ──不同風格的打架?當然,我要先聲明我非常清楚作這種二分法的危險。但是這兩位麥可真的是兩個極端,不得不很快地聯想到這。我開始懷疑:質疑《邁阿密風雲》不夠刺激的人似乎比較能夠接受貝 (Bay) 的風格:每十分鐘要來一次爆炸,每二十分鐘要來一次汽車追逐;而曼 (Mann) 完全相反,故意不設計汽車追逐,且場面調度超誇張地百分之百寫實主義。
周星星:還沒有人要發表意見嗎?那我先提出一些影片外的資訊。我們知道麥可曼找來西班牙男星哈維耶˙巴登 (Javier Bardem) 飾演《落日殺神》Felix 這一角,現在我又發現麥可曼再找來西班牙男星路易斯˙托薩 (Luis Tosar) 飾演《邁阿密風雲》Arcángel de Jesús Montoya 這一狠角。誰是路易斯˙托薩?路易斯˙托薩即是西班牙二○○三年賣座電影《帶走我的眼》(Te doy mis ojos) 的男主角,影片主題是講夫妻間家暴的故事,大概是我看過最震撼的一部談家暴的影片;或許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少有觸及這題材的影片。麥可曼拉他們進來好萊塢參演一咖,我的看法是英雄惜英雄,但不見得真的能讓大眾認識到他們、記得他們的名字。但麥可曼的目的已經達到:我不就在此乘機介紹他們,列出他們的影片,好激起好奇心嗎?其實,路易斯․托薩今年一月已經有一部影片在台灣上映,即喜劇片《愛情潛意識》(Inconscientes),可惜我也沒看過。(下是《帶走我的眼》劇照跟法國版海報)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telquel/1536735876-953983610.jpg)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telquel/1536735877-3153122676.jpg)
周星星:看樣子大家都很沈默,變成我在自言自語。好吧,今天我想提提《邁阿密風雲》的攝影風格。麥可曼繼《落日殺神》啟用攝影指導狄昂˙嗶嗶 (Dion Beebe) 之後,再度邀狄昂˙嗶嗶合作《邁阿密風雲》。《落日殺神》開啟的是怎樣用 HD 數位攝影拍攝一個城市的夜景,這也是為什麼《落日殺神》影像顯得很特別的地方。本來我預期《邁阿密風雲》應該會有更誇張的分鏡,但實際上比《落日殺神》保守些。《落日殺神》讓人振奮的地方是它大量採用玻璃的反射,往往狄昂˙嗶嗶是先拍大樓的玻璃窗,然後鏡頭才往右拍到傑米˙福克斯 (Jamie Foxx) 的計程車。看《落日殺神》是一種享受,麥可曼跟狄昂˙嗶嗶似乎聯手打造出一種後工業化的王家衛/杜可風風格,亦即王家衛/杜可風拍攝的是人情、眼神、前工業化的布景跟落差很大的分鏡,麥可曼/狄昂˙嗶嗶除沿用落差很大的分鏡外,重點其實是放在大都會的大樓、道路、交通工具以及使用交通工具的人體。轉到重點:為什麼《邁阿密風雲》比《落日殺神》粒子更粗?不怕被觀眾罵到爆嗎?基本上連我都還搞不太清楚麥可曼在想什麼。某些片如《雙虎奇緣》(Deux frères),導演他自己的解釋是用 HD 數位攝影可為本片節省兩千多萬美元,因為兩隻老虎(跟牠們很多的替身)當然聽不懂人話,常常是你要牠走到這邊,牠就乾脆把麥克風咬走、把布景踢爛。對,我們可以理解在東南亞的叢林裡面使用三十五釐米底片成本會有多高昂。但為什麼是《邁阿密風雲》?我的第一個推論是要百分之百的寫實主義。在好萊塢影片,很多汽車內的景其實是在攝影棚裡面拍攝;但是在《邁阿密風雲》不管是在汽車內還是在飛機內還是在快艇上,影像是真的,交通工具真的在跑、在飛。夜景的部分,使用 HD 數位攝影就可以大量使用自然光,但三十五釐米的底片若不補光恐怕就會一片漆黑。但 HD 數位攝影的缺點也很明顯:一旦光源不足,它把光圈弄到最大,但解析度就被犧牲了。所以,有好幾次並非是動作戲,但我不理解為什麼麥可曼不使用三十五釐米來拍攝,反而讓柯林˙法洛 (Colin Farrell)、傑米˙福克斯出現的畫面粗到像掌上型 DV 拍出來的畫面。影像品質的問題其實也是一念之間的問題,如果不要太介意,基本上還無損《邁阿密風雲》的劇本跟整體風格。再來我要提:《邁阿密風雲》有幾個外景真的滿打動我,像位在巴西、巴拉圭、阿根廷邊界的那一段戲,HD 數位攝影機很流暢地跟拍一個隨身碟;到了海地的太子港,在街上你們還是可以看到有當地小孩子坐在上面往下看。我想這就是麥可曼要的寫實主義:那個小孩子當然不是臨時演員,而是他真的就在那兒,HD 數位攝影機其實就如同拍攝一部紀錄片一樣,把當地的地景、人情全記錄在一部好萊塢商業大片裡面。除了 HD 數位攝影機帶來更流暢的攝影機運動、跟拍角色的行動外,麥可曼似乎還有一個堅持:《邁阿密風雲》幾乎找不到慢動作!另外還有一個跟演員指導有關,但又脫離不了攝影風格:柯林˙法洛第一次及第二次(特別是第二次)看到鞏俐,他的眼神露出來的是疑惑(一位華人?)跟好奇(她是誰?),但是很特別地是麥可曼故意不使用柯林˙法洛的特寫,告訴觀眾說:「柯林˙法洛要看鞏俐了喔!」他其實用的是比中景更鬆的構圖,要非常細心才能看到柯林˙法洛整個身體以及他的目光透露出來的對鞏俐的好奇。愈是這種寫實主義,常常不能一下子就告訴觀眾這個景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需要觀眾去觀察、去詮釋);但麥可曼和柯林˙法洛這樣子表現,我只想說:Bravo!
周星星:再來我想談麥可曼已經重複過的一些場面調度。《邁阿密風雲》一開場,當然就讓人聯想到《落日殺神》舞廳那一景。但這也不是什麼重要的事,先帶出兩位角色罷了。不過《邁阿密風雲》開場沒多久,有兩位 FBI 探員就被 José Yero 一幫埋伏射殺,這種安排狙擊手射擊的場面,沒錯是來自《烈火悍將》。我想,純粹也是技術安排吧,要殺人當然要選在空曠地方可方便擊中目標並且滅屍;只是這一次《邁阿密風雲》用不少從車後座往前拍的畫面,兩位 FBI 探員死狀相當悽慘。此外要提的是我都快要誤以為黑幫拿的是五○機槍了,槍管長、槍身也重,所以槍聲也很厚重,打進轎車內的槍聲真的超級震撼。《烈火悍將》中的勞伯˙狄尼洛 (Robert De Niro) 在海邊買了一幢全是落地窗但毫無家具的房子,當時給我的感覺是:好一個大盜,麥可曼讓他的生活活像是資產階級。沒想到這一次在《邁阿密風雲》居然是靠柯林˙法洛、傑米˙福克斯以及一大票警察跟一位 FBI 探員談跟 José Yero 一幫接頭的事,又是一幢全是落地窗幾乎沒有家具的房子。在這邊麥可曼巧妙地安排柯林˙法洛靠著窗望望海邊,沒什麼特別意義,但這本來就是人會做的事:有如此美景,為什麼不看看海?一般的影片只想趕快進入動作,但麥可曼喜歡插進一些鏡頭只表示這就是生活,不就讓人趕快想到《落日殺神》突然撞見一隻狐狼嗎?其實我要說麥可曼最酷的其實就是交錯各個不同品質的影像,讓我來作詳盡的說明。《緝兇專家》大量使用家庭影片,並且用紅外線畫面檢查已經被撕掉的衛生紙,而且還再給它反白。所有這些處理,到了《烈火悍將》已經到了經典級的範例:當勞伯˙狄尼洛他們那一幫要去偷白金時,艾爾˙帕西諾 (Al Pacino) 警方早已經在貨櫃內跟監。警方這邊不小心在貨櫃內弄出聲音,然後開始:艾爾˙帕西諾回頭(一個大特寫),再來是勞伯˙狄尼洛(一個大特寫),然後可能又再回到艾爾˙帕西諾,再切到監視器內反白的勞伯˙狄尼洛(一個大特寫),而且也有可能是從艾爾˙帕西諾後面過肩拍到艾爾˙帕西諾跟監視器內反白的勞伯˙狄尼洛兩個人。必須要停格一個畫面一個畫面看,才算得出來這不是「A-B-A-B」的剪接。非常酷,分鏡腳本一定審慎計畫過。類似的例子在《驚爆內幕》再出現,《落日殺神》再玩一次《烈火悍將》監視器的反白畫面就沒震撼到我。不過《邁阿密風雲》倒是很有一套:我們有直昇機上的紅外線鳥瞰鏡頭,還有魚眼監視鏡頭(黑白畫面)察看有多少歹徒在室內,我們也用了紅外線望遠鏡察看狙擊手躲在哪裡。我認為麥可曼還是會針對題材考慮什麼樣的技巧可以拿過來玩,像《大地英豪》就完全沒必要。還有什麼樣的影像可以繼續拿過來玩?我認為麥可曼可能會繼續《落日殺神》未竟的一招:地鐵的監視器畫面,或未來可能運用行動電話、網際網路 webcam 的東西。講電話的畫面其實也是麥可曼不斷使用的片段:這就是我們的現代生活,而且我就是故意要主角看著鏡頭對著我們觀眾講電話。除了《大地英豪》不能講電話外,我看所有麥可曼的角色都講了太多太多的電話。麥可曼喜歡用直昇機鳥瞰一座城市已經幾乎不用提了,最高境界已經表現在《烈火悍將》(剛好就是勞伯˙狄尼洛他們那一幫要去偷白金時),突然降低所有配樂,看到一條街被路燈照得黃黃的,一股大都會內的孤獨感、空虛、安靜也突然升起。
小甜甜:請問《邁阿密風雲》到底好不好看?該不該推薦看首輪?
周星星:我認為《邁阿密風雲》應該是給識貨的人看。我先講一個私人故事好了。現在很多人公開表明很喜歡《烈火悍將》,但是在當年賣得並不好,連在美國也沒賣好。我記得一九九六年三月是飛彈危機,所有在金門服役的人都被管制休假。所以如果我的記憶沒有出錯的話,我應該是在一九九六年六月初那一次的返台假去頂好戲院看《烈火悍將》。我應該沒記錯那是頂好戲院,因為要過復興南路的紅綠燈,地點也就是現在的忠孝復興捷運站、SOGO 忠孝復興捷運店的對面;現在當然倒了。偌大的廳好像只有三位或五位觀眾,畢竟一般人沒有放返台假,沒辦法在大白天看這部片。我第一次感受到這是不太平凡的片是 Waingro (即 Kevin Gage) 用大貨櫃車撞倒運鈔車後,突然所有的配樂都停止,然後我們聽到旗子被風吹動的聲音,大概維持了兩秒鐘。我說:「酷!」沒有人會想拍這兩秒鐘把那緊繃的氣氛拍出來。突然就開始出現電吉他的聲音,一直在磨節奏,製造很緊張的感覺;然後當然就是爆炸,轎車玻璃被震碎的聲音都清楚可得。另外,在《烈火悍將》之前,我真的從未見過有導演拍 Val Kilmer 射擊步槍會有一堆彈殼彈出來的畫面,更不要提隨隨便便的人都可以注意到的彈殼掉到地上的清脆的聲音。「寫實主義」,一九九六年我就這樣講。而且我第一次在戲院看它的時候,也忍不住看了大概兩次手錶,發覺電影已經演了兩個小時可是好像還要繼續演下去的樣子。看完後我很佩服,我覺得我應該是泛著淚水(Robert De Niro 跟 Al Pacino)走出場,沒看過可以讓我流淚的警匪片。之後好像一個禮拜《烈火悍將》就下片了,我周遭沒什麼朋友看過它;有一位看過的朋友跟我抱怨片子很長,甚至打光有問題、剪接得有問題之類的。後來好像是「冠鈞多媒體」出了三片裝的 VCD,我自己也有買,後來還拿去金門放給阿兵哥看。基本上我從阿兵哥的反應就可以推出一般人的反應:前面的耐性快要消失時,突然進行搶銀行跟隨之而來的街頭槍戰果然攫住所有的注意力;但槍戰結束後不到五分鐘,沒有人想看完這部片。後來我在法國買到「2.35 : 1」比例的 DVD,因為《烈火悍將》在國外幾乎都是華納自己發行,而不是被台灣的獨立片商糟蹋。不斷反覆看它,得到的心得愈來愈多,最後已經快數不清到底看了它二十幾次還是三十幾次,恐怕某些英文字幕跟法文字幕我都快要會背了。好,我要說:當年不喜歡《烈火悍將》的人早就已經退隱到事業跟家庭生活,直接說他們不存在好了;現在喜歡《烈火悍將》的人全都是年輕一輩藉由 video 認識它的人,要不然我現在問:看過《烈火悍將》三十五釐米拷貝的人請舉手?我猜不會超過五位。喜歡《烈火悍將》的人幾乎都會提到搶銀行跟槍戰,在台灣、在歐美均如此。別看它在 IMDB 的評價超高、人口基數也高(這十年來累積出來的),根據我剛看到的數據顯示,《烈火悍將》的 DVD 是麥可曼所有執導的片賣得最好的,達到九百一十多萬張。但要舉出喜歡《烈火悍將》的理由,不能只舉搶銀行跟槍戰,否則仍然是膚淺呀。我講這麼多,目的是要還原當時的情境:錯,《烈火悍將》賣得並不好,以及當時的反應沒有像今天這樣熱烈。所以,我認為《邁阿密風雲》今天的反應不夠熱烈沒有關係,那些不喜歡它的觀眾會隨著年紀漸增到最後也不會進戲院看電影了;但是如果您是愛好電影藝術的人,須知《邁阿密風雲》仍然是麥可曼的一部作品,而且我認為拍得很優,所以在未來十年《邁阿密風雲》還會再被拿出來討論而不是《史密斯任務》。只是麥可曼運氣似乎不太好,好像除了《大地英豪》跟《落日殺神》有為片廠賺到錢之外,其它片賣座都不是很理想;而且《邁阿密風雲》可能還會是大賠。
雪梨睡魔:我當時剛上大學可是真的去看《烈火悍將》的 35 釐米電影版喔,對當時的我有些深奧,但著實被 Al Pacino 跟 Robert De Niro 兩人之間英雄惜英雄的感覺給感動到。
周星星:據說《烈火悍將》的點子纏繞麥可曼腦袋二十年!如果有人能看到電視影片《洛杉磯鐵盜》(影片成績是不太好),再對照《烈火悍將》的 DVD,我們會發現《烈火悍將》有些對話幾乎是一字不漏地沿用《洛杉磯鐵盜》。我們當然高興後來華納兄弟願意投資麥可曼把那個劇本拍成《烈火悍將》,但我想多少也是因為《大地英豪》的成功讓麥可曼變成好萊塢的一線導演才可能成功。麥可曼塑造 Robert De Niro 他那一幫真的是很不簡單:明明他們是做壞事的人,但看看 Robert De Niro、Val Kilmer、Danny Trejo 他們的家,全都是資產階級的別墅。再看看 Val Kilmer 的妻子 Ashley Judd、Tom Sizemore 的妻子跟兩位可愛的女兒、Danny Trejo 的妻子,全都美麗又有高貴氣質。所有這一切全都出現在在中國餐館用餐的那一幕,突然很反常地使用圓桌子,讓鏡頭往左拍、往右拍就是要拍到他們很幸福、很團結的模樣(並突顯出 Robert De Niro 他自己一個人的寂寞);麥可曼拍壞人的方式已經超越《教父》的模式而自成《烈火悍將》的模式。所以有前面 Al Pacino 跟 Robert De Niro 兩人之間的面對面對話(如果聽得進他們的對話會覺得這場景很棒;如果聽不進,這將近八分鐘的對話真的會催眠),就更能感受到後面 Robert De Niro 跟 Al Pacino 說絕對不會再回監獄的淒涼。講到監獄,我要提麥可曼讓 Robert De Niro 他那一幫所有人全都是領 Folsom 監獄學位畢業。麥可曼拍他的電視影片 The Jericho Mile 之前就是在 Folsom 監獄蒐集資料、拍攝。
LIANNA:我有去看《邁阿密風雲》,感覺結尾很無力,可以更商業點的……鞏俐小姐在《藝伎回憶錄》的表現比較搶眼,感覺上她演這齣有些害羞,似乎沒有把她的演技發揮出來。
周星星:鞏俐已婚,應尊稱她女士。(笑)《邁阿密風雲》的結尾的確不討喜,是不夠英雄化。不過,讓我們看一下《邁阿密風雲》的劇本:我想,應該是很簡單,就是柯林․法洛、傑米․福克斯本來是邁阿密的警官,因為他們身份還算乾淨,所以便為 FBI 臥底假扮成毒品運輸專家。柯林․法洛在臥底過程對毒販老闆娘鞏俐產生興趣,但老闆娘的俗辣幹部對柯林․法洛不信任,導致柯林․法洛、傑米․福克斯他們兩人有被做掉的危險。這種劇情大綱本就不新鮮,但怎能指責這劇本沒創意、抄襲港片?就好像麥可曼喜歡拍監視器的反白畫面,難道這就變成麥可曼的專利、不允許其他導演再拍嗎?多線敘事也只是敘事的一種方式,難道大家都只記得《衝擊效應》,忘了之前還有保羅․湯瑪斯․安德森 (Paul Thomas Anderson)、勞伯․阿特曼 (Robert Altman)、王家衛、柯吉斯多福․齊士勞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或其他導演嗎?誰說以後的人不能再用這種敘事方式?要談《邁阿密風雲》的劇本,我認為就要談麥可曼這一次想要的重點:不廢話就是柯林․法洛、傑米․福克斯這兩位邁阿密警官,所以他們的私生活都只點到為止。但柯林․法洛又比較被重視,讓本來單身的他泡上鞏俐,才演繹出比較大膽的床戲,這完全是麥可曼故意的,因為當年《邁阿密風雲》是上黃金檔的電視影集,關於性愛會比較保守。為了取得鞏俐以及她的俗辣幹部的信任,柯林․法洛、傑米․福克斯耍了很多嘴皮。或許就是因為這些是對話而不是動作,所以台灣觀眾才會覺得無聊;但我卻看得津津有味,覺得對話不是普通地爆笑。之後,先插進古巴哈瓦那那一段戲:我們看到鞏俐大膽地邀請柯林․法洛到哈瓦那喝酒,目的恐怕也是為了做愛;但突然看到鞏俐拿起照片跟柯林․法洛講她以前的歷史,不僅解釋了為什麼華人臉孔的鞏俐會成為古巴毒販老闆娘,我想也是「鞏俐這一個角色突然地人性化」的處理,讓柯林․法洛一時不知該作何反應。換做是其他導演,恐怕就是要把做愛拍得 like the very first time,做完就趕快跳到下一個場景。之後《邁阿密風雲》的確就是飛來飛去、航來航去,但傑米․福克斯套內奸的方式還是挺聰明的。我要舉一篇我剛看到的文章,裡面講說 Vanity Fair 雜誌曾經報導過巴西、巴拉圭、阿根廷邊境的三不管地帶目前是毒販稱王的地區,剛好麥可曼就跑去那邊拍進《邁阿密風雲》。而一九九九年的《驚爆內幕》,當初正是改編自 Vanity Fair 雜誌的一篇報導。所以,我認為麥可曼在《邁阿密風雲》裡面跑去巴西、巴拉圭、阿根廷邊境,跑去哥倫比亞、海地的太子港,一定都有特別的含意。但當然,對台灣觀眾而言,這些國家、這些地名都沒有任何意義;最重要的仍是有沒有槍戰、有沒有爆炸,不是嗎?不要說《邁阿密風雲》像一部紀錄片,我已經受夠了那些人動不動就把一件敘事說成是「像紀錄片」,不能有點突破嗎?我認為麥可曼利用《邁阿密風雲》說明清楚一樁臥底任務它整個複雜的(寫實的)細節跟逼真的危險,整個過程被拍成如此,我在片尾上字幕的時候就對傑克說:「Good work!」我才不管其他觀眾是不是剛睡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