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是這樣的:電影資料館預計要辦一個吉姆․賈木許 (Jim Jarmusch) 的回顧展,蕭先生問我有沒有興趣寫。剛好,本來我正想為《愛情不用尋找》寫一篇影評。不過,雖然我幾乎看過吉姆․賈木許所有的片(好像只漏掉兩部沒看過),但我還是覺得很難掌握吉姆․賈木許,所以我就建議蕭先生:乾脆提拔一些新秀吧。也就是說,如果您還算熟悉吉姆․賈木許,或您周遭有友人還算熟悉吉姆․賈木許,請您改至最上面的留言版留言給我周星星吧(記得使用私密留言)。當然,條件是要寫出一長篇介紹吉姆․賈木許的文章;如果只是一千字,講的都是網路上隨處可以抓得到的簡介,那就免了吧。
會不會很難?其實還真的有點難。像我看過吉姆․賈木許早期的黑白片,當時印象超深刻;但我還記得我無法為一張二十四歐元左右的 DVD 下手,所以我也已經十幾年沒再看過那些片。沒看過那些片,如何動筆?還有,我對《死人》(Dead Man) 超級感到難耐,但又自認可以比其他人寫《鬼狗殺手》(Ghost Dog) 更好,所以,為了避免讓自己精神錯亂,乾脆還是讓賢,並藉此公開機會找尋「(誰是)接班人」。
其實,在網路上經營電影部落格的人還真是不少,但真正夠格可以「寫文章」的格主,我是覺得用一雙手就可以數完。記住:沒有什麼影評人是所謂的「正宗」,因為我說過任何人都可以是影評人。何謂「正宗」?好像就是能打進主流媒體、在報紙或雜誌發表影評的影評人才叫作「正宗」。錯。如果孔夫子說的「知人」者(《論語》〈學而篇〉1.16)數量足夠的話、足以變成一個社群,那麼我們便可以評量一個評論者的評論文章是否達到足夠的高度。現在,存在在很多人心中,還是有「正宗」、「不正宗」之分,也就是說有些影評人是「正宗影評人」,有些人卻變成只是「網友」而已;該指責的是還存有這樣錯誤觀念的人,因為他們正是孔夫子所憂的:「患不知人也。」他們大概也分辨不出哪些作者寫出來的東西是真材實料。
周星星我「崛起」的過程算是前網路時代式的:向雜誌投稿。大四那一年結束沒多久,因為王家衛連續有兩部片上映,所以我就寫了一篇文章寄到《影響》雜誌,一個多月後就被刊登了。那還是我寄列印稿的年代,因為我還從未上線、完全不知什麼叫作「電子檔」。後來《影響》雜誌的總編輯莊先生就來電邀我幫他們寫稿子,去看試片就直接說是《影響》雜誌的人,感覺起來還滿有特權的。那個年代是《影響》雜誌比較穩定的年代,前面介紹新片,後面附上好幾篇影評,銷售狀況還算穩定。我印象最深刻的事就是:《影響》雜誌總編輯莊先生從未刪過我任何一個字!近乎是不可思議,也讓我好奇他們到底是用什麼方法把我的文章轉成電子檔(極可能是用掃瞄的吧)。因為他沒刪我任何一個字,所以稿費領得超爽的。印象中大概是為《影響》雜誌寫了一年半的稿,直到人都已經在金門的大膽島服役,才整個放棄。
退伍後便到法國唸書,中途有不少友人慫恿我為台灣媒體寫稿子打知名度,我終究不為所動,因為我自認為底子還不是很夠。前兩年法文還算很爛,看文章根本很吃力。後來被《電視全覽》開學的優惠專案打動(貪圖一本贈品:介紹巴黎的神秘角落的書——現在這本書裡面夾了一張五十法郎鈔票,因為是安端‧德‧聖-艾修伯里的小王子圖案),就變成《電視全覽》的忠實訂戶。靠《電視全覽》精采的介紹,我幾乎都不錯過藝文台 (Arte) 播放的很罕見的片,像由 Leni Riefenstahl 主演的全世界第一部山難片《皮茲爬麓的白色地獄》(Die Weisse Hölle vom Piz Palü) 全台灣大概不超過五位看過吧。還有,藝文台也播過兩次《大都會》的德國修復版,長達兩小時又二十多分鐘;不知道為什麼 MK2 出的 DVD 居然不是這個版本,居然還是兩小時或一小時五十多分鐘的版本。也是靠《電視全覽》我才開始認認真真地閱讀法文,到二○○三年大熱浪的時候我已經可以直接用法文閱讀完好幾本莫泊桑的長篇小說。
幸好,拜好友張鐵志的牽線,我還在巴黎的時候為《我愛周星馳》寫了我最喜歡的《凌凌漆大戰金鎗客》。回台灣後還趕上這本書的出版,並親自出席了新書發表記者會。但,一直到去年二○○五年我才開始經營部落格,有沒有「崛起」並非是問我自己。
總之,我覺得第一要先有料,再來才是能不能碰到運氣。像我自己一直不覺得上主流媒體是很重要的事,因為我的文章調性很不符主流媒體的胃口。不過,為新人提供機會,則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因為我曾經碰到好機會,也在等待更好的機會,所以我才覺得提供訊息給年輕人是很重要的事。年輕人不要抱怨誰誰誰是靠什麼關係才可以寫到XXX,現在,如果您可以寫吉姆․賈木許,趕快毛遂自薦吧。
另外,電影資料館也在找人寫今村昌平。正因為日本電影是我的罩門,所以我更不能寫今村昌平。
至於電影資料館要進行什麼大業呢?唉,我累了,過幾天再打字談這件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