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十年間,德國作家克里斯多福˙韓恩 (Christoph Hein) 的作品都未曾被翻譯成瑞典文。很簡單,瑞典人讀的是英文譯文的克里斯多福˙韓恩。跨過海峽(現在已有大橋連接瑞典跟丹麥這兩個國家:
為什麼?很簡單,在斯堪的納維亞,人人會雙語才叫正常,甚至會三語以上。首先要解釋是哪雙語:母語跟英文。會到三語以上,是還能夠掌握鄰居的語言:丹麥人輕輕鬆鬆可以懂挪威語,丹麥人直接開車去瑞典用丹麥語買可以堆滿後面行李廂的啤酒,瑞典人還是聽得懂。真的,筆者隨便拿起一些語言教材,真的快分不清楚哪些是瑞典文又哪些是挪威文,超乎想像地太接近。但是說斯堪的納維亞人跟芬蘭人幾乎人人會英文,依筆者之見真的是全球之僅見。教育普及、或北歐人學英文本來就不是難事,這些說法都有點太簡單。論瑞典文跟英文之間的差別以及法文跟英文之間的差別,筆者要說的是前者還是比後者大。但是,當北歐國家幾乎無例外地富裕起來並且採用稅賦負擔相當沉重的社會主義政策,教育才真正叫作普及,以及幾乎是免費的教育。為了貿易,為了社會上本就沒有拉丁國家「因為懶惰、所以為美國好萊塢電影配音」的需求,而且本來就是因為英文是所有西方世界語文中最簡單的語文,所以不少數據都顯示北歐人輕鬆掌握英文的能力。(後再詳論)
如果丹麥出版社不趕快翻出譯文版,讀者全都會跑去買英文原版。保羅˙歐斯特跟約翰˙勒卡雷都曾經因為丹麥譯文版太晚出而在銷售量非常難看,完全被平行輸入的英文原版打敗。但這一回保羅˙歐斯特跟約翰˙勒卡雷的丹麥譯文版都比英文原版要先面世,銷售量馬上比之前的譯作要高。所以這就是我參考《國際郵件》所載的 Peter Nielsen 的文章所下的標題:「出版社翻譯的速度比他們的影子還快。」
德國作家克里斯多福˙韓恩在瑞典的例子則是瑞典出版社已經無力再支持翻譯的工作,版權、翻譯、出版、營業稅,稅後還有多少毛利呢?所以,在斯堪的納維亞,英文一樣是被當作蘇彝士運河。
但是,聰明人要馬上想到:有如此票房號召力的作家基本上仍然是英國或美國的英語系作家。皮爾˙藍丁的不爽,不單純是瑞典的不爽,因為他堅持這是整個歐洲大陸的危機。但,任何人都知道:這已無法逆轉,只差變更壞的速度會不會減緩。
現在讓我引歐洲聯盟 Eurobarometer 二○○五年九月公佈的一份關於語言的報告「歐洲人和語言」(LES EUROPEENS ET LES LANGUES, EUROBAROMETRE 63.4)。請點右邊歐洲聯盟委員會,有很多種語文(英文、法文……)可以選擇(可惜沒有中文),即可找到這一份報告的 PDF 版本。此調查(
一,母語 (langue maternelle)。請注意,因為歐洲有不少移民,再加上同一個國家內可能會有不同語言的族群,所以要注意是被抽樣的人的母語。國語 (langue nationale),指的幾乎是官方語言。報告中指出波蘭有百分之百的人母語就是波蘭語,而且波蘭語也正是波蘭唯一的官方語言。但是我想請台灣人多注意比利時,因為實際上不存在有比利時文,而是荷蘭文跟法文(以及極少數的德文)(荷蘭文 57%,法文 39%)並列官方語言,任何族群的母語都同時是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愛爾蘭則是英語 94%,蓋爾語 9%。此報告特別舉波羅的海三小國為例,從百分之八到百分之二十九(不同國家不同比例)的人指出俄語才是他們的母語。
二,地方語言 (langue régionale)。西班牙憲法規定只有西班牙語(卡斯堤語,le castillan)是官方語言,所以卡塔藍語 (le catalan) 跟巴斯克語 (le basque) 都只能是方言的地位。因此,在西班牙,仍有一些人指出卡塔藍語跟巴斯克語是他們的母語。
在進到外語之前,多語能力吸引我的注意。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呢?排名第一的是小國家盧森堡,百分之九十九的盧森堡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但是注意:盧森堡已經是盧森堡語 73%,法語 7%,德語 5% 的國家。我如果母語是盧森堡語,要我用法語跟人交談,就跟在台灣母語是閩南話的人能夠用北京話跟人交談是完全類似的。但是,如果是法國、英國在國內幾乎只有單一官方語言時,這比例就大幅降低。法國只有 45% 的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英國只有 30% 的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敬陪末座是匈牙利,只有 29% 的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所以像法國跟英國的例子,幾乎可以算是有多少比例的人能夠用外語跟別人溝通。對法國而言,教育政策已經規定英文一定是第一外語,跟我們台灣類似,只是他們開始查字典、學英文的年紀似乎比我們還要早。看法國的比例即可知法國人英文程度爛的確是名副其實。但是有沒有人問過:當我們開始在查字典、學英文的時候,英國人到底有沒有在查字典、學別的語言?嗯,實際上是有的,而且法文仍是第一選擇。有沒有人聽過東尼˙布萊爾 (Tony Blair) 講法文?基本上我在電視上聽過,東尼˙布萊爾講得既標準又好聽,只是口音仍舊是英國腔。但是,東尼˙布萊爾當然不是普通的英國人。當大部分的人都跟英國人用英文溝通,英國人的惰性自然天生地完全發揮,說有 30% 的英國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周星星我還真怕這數據太高了。
北歐呢,丹麥有 88% 的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瑞典有 88% 的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芬蘭有 66% 的人能夠用母語之外的語言跟別人溝通,但是這裡面其實包含鄰居的語言。如果說是英文,雖然我現在提不出數據,但我記得我以前看到過的數據是鐵定有五、六成以上的北歐人都會說英文。
接下來的數據證明一些事:在歐洲聯盟裡面,屏除母語,英文獲 34% 的使用,德文 12%,法文 11%,西班牙文跟俄文也是少數人使用的外語。
外語的使用,法國的例子是英文排第一 (34%),西班牙文排第二 (10%)。德國的例子是英文排第一 (51%),法文排第二 (12%)。英國的例子是法文排第一 (14%),德文排第二 (6%)。丹麥 (83%)、瑞典 (85%)、芬蘭 (60%) 都是英文排第一,而且事實上英文在二十五個會員國內(而且本來就要再扣掉英國跟愛爾蘭這兩個英語系國家)就成為十六個國家的第一外文。
總結呢,在歐洲聯盟內,英文即母語有 13%,英文被當作外語則有 34%,總計有 47%,榮膺最普及的語言。德文即母語有 18%,德文被當作外語則有 12%,總計有 30%,榮膺第二普及的語言。法文即母語有 12%,法文被當作外語則有 11%,總計有 23%,榮膺第三普及的語言。義大利文即母語有 13%,義大利文被當作外語則有 2%,總計有 15%,榮膺第四普及的語言。西班牙文即母語有 9%,西班牙文被當作外語則有 5%,總計有 14%,榮膺第五普及的語言。
「歐洲人和語言」這報告真的超有趣,而且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再做一次調查。對這議題有興趣的人不要忘記下載存檔,因為很多數據日後都可以拿出來引用。
在結尾時,我想提一個關鍵問題。很明顯,英國跟匈牙利敬陪末座的理由其實是不太一樣的。英國絕對是世界超強之一,經濟跟教育各方面的水準當然都很高。但是,英國的外語能力低落完全是因為英文已經挾全球化之力成為語言的帝國主義,任何國家如果拒絕加入這全球化過程,就準備在這地球上落後腐敗。英文當然也成為最方便的工具,這根本是毫無疑問。不僅僅是台灣跟日本之間可能要用英文溝通,因為說不定也是台灣人跟香港人之間溝通的工具(如果一方不諳廣東話又另外一方不諳北京話)──這幾乎是周星星我一九九九年在香港機場的親身經驗。如果英國如此,恐怕美國會更難看,會說外語的美國人說不定將只剩下外國裔的移民。我在巴黎痛苦地查字典(一個句子裡面就有五、六個生字,了解一句話的意思已經是二十分鐘後的事)時,腦中常想起:到底英國人、美國人查字典的時間的總和有沒有一位台灣的中學生只單獨一個年級用的所有時間多?到底英國人、美國人體會得到學外文的辛苦嗎?好,抱怨完,我要問的問題是:台灣人的外語能力低,是接近匈牙利模式嗎?當然,台灣的教育普及率以及經濟水準都勝過匈牙利,但為什麼台灣人只會拼湊一些單字,卻無法直接用英文作口語的溝通?各位,來看我這部落格的人大概水準都很高了,我不是要你們看你們自己,而是如果走到街上隨便抓一些人,他們怎麼那麼不行?其實我心裡面有想法,但一時之間實在說不清楚。
這網誌到結尾的地方了。東抓一些資料西抓一些資料,湊成這個滿有趣的談論外文的網誌。或許有人可以發表一些學外文的心路歷程,應該會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