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11550)
- Mar 24 Wed 2010 00:00
繼續書寫法國新浪潮
第三,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是試圖釐清它被生產出來的條件,跟它去製造影響力的力量;經由此道功夫,我們能繼續思考其它的新電影的運動(例如台灣新電影或羅馬尼亞的最新潮流)、辯證在當今台灣能否再有突破層次的電影創作。
- Mar 24 Wed 2010 00:00
創格五週年系列九
十年後、二十年前,在二○一○年三月的時候喊它,實在是又酷又富有意義。但為什麼是「十年後、二十年前」這樣的標題呢?原來,「十年後」(Ten Years After) 是我二十年前聽的搖滾樂之一。二十年前是一九九○年,三月有個三月學運(或野百合學運)。整整二十年前了。
- Mar 24 Wed 2010 00:00
創格五週年系列二
是的,這是一個資訊網站,你可以不須要懂羅馬尼亞文,還是能夠從《四月三週又兩天》的導演克里斯提昂˙穆基 (Cristian Mungiu) 的名字查出《四月三週又兩天》的羅馬尼亞文原片名 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然後再查出飾演每一個角色的演員他們又會是誰。透過永遠無限的超連結,每一個頁面已足以取代傳統紙張的兩、三頁,IMDb 實已構成一個超級重量級的電影百科全書。唯一的缺點仍然是:它再怎麼樣重量級,它依舊仍然只是一個英文的電影百科全書。
- Mar 24 Wed 2010 00:00
創格五週年系列一
第三例:以國三(或九年級)學生為例,五年的時間,等於是從農曆過年的時候還在拚基測,再到農曆過年的時候已經變成是一位在家瘋狂打線上遊戲的大二學生──但也很可能是已經能夠投票、能夠看懂康德、能夠知道《四百擊》不是四百集的大二學生,這就是五年的時間。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8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7
少壯派激進份子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6
〈某種傾向〉刊出後,楚浮聲名鵲起,《電影筆記》忙著應付圈內大老的攻擊。尤其當某些人知道楚浮年僅二十二歲時,那種輕蔑「年輕的無名小卒」的心態表露無遺。一月二十八號有一場影評人午餐聚會,全都在討論楚浮的文章。攻擊者有之,賈克․多尼歐-華寇茲身為《電影筆記》一份子,當然支持楚浮;比較重要的是右派作家克勞德․莫里亞克 (Claude Mauriac) 也表態支持楚浮,而且日後又再寫一篇文章稱讚楚浮「打開我們的眼睛」[1] 。二月二十五號,又一場影評人午餐聚會,一群編劇前來為他們自己辯護,包含有夏勒․史巴克 (Charles Spaak),場面火爆。夏勒․史巴克三月一號傳遞書簡給賈克․多尼歐-華寇茲:「……我想,我們這邊有很多人會很難忘記賈克․費德 (Jacques Feyder) 的大名,卻很難記得住弗杭蘇瓦․楚浮這名字。」真糟糕,歷史證明正好相反。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5
巴贊閱後,其實相當不悅,認為楚浮言語太過偏激,而且攻擊到巴贊他所尊敬的導演。他要求楚浮再「潤潤稿」,少舉例、少用典故,多寫些正面的話,策略是能拖多久算多久。楚浮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電影筆記》上,是一九五三年三月號,短評一些美國影片。楚浮繼續修改他的大作,同年十一月五號把文章改題為〈法國電影的某種傾向〉──以下都簡稱為〈某種傾向〉──交給巴贊跟賈克․多尼歐-華寇茲,他們猶豫不決。他們知道這篇文章一登出來,勢必會引起很多電影工作者的反彈。但他們沒有猶豫太久,至少十二月的時候他們已經決定把楚浮的〈某種傾向〉刊登在一月號。[1] 果然,引起譁然跟熱烈地討論。但從沒有人是從行銷的角度預見到:《電影筆記》竟然賣得更好。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4
艾利克․侯麥在一九四八年已經是「拉丁區電影俱樂部」的主持人,每個禮拜四下午都有他的場子,名聲很響亮;隔一年艾利克․侯麥、尚-呂克․高達、克勞德․夏布洛、弗杭蘇瓦․楚浮、賈克․希維特相識──克勞德․夏布洛說賈克․希維特個子瘦小,好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的貓,快要看不到他了。[1] 「拉丁區電影俱樂部」有個會刊(Bulletin du C.C.Q.L., Ciné-club du Quartier Latin),艾利克․侯麥就是總編輯。賈克․希維特曾在此會刊發表一篇反對蒙太奇電影的文章〈我們已不再單純〉(Nous ne sommes plus inno-cents, 1950) [2] ,論點犀利,引發會刊改版的念頭。後來,艾利克․侯麥就跟賈克․希維特、尚․杜歇以及法蘭西斯․布歇 (Francis Bouchet) 等人將會刊轉型變成《電影報刊》(La Gazette du cinéma),賈克․希維特在此發表過多篇文章,尚-呂克․高達也用筆名漢斯․盧卡斯 (Hans Lucas) 在《電影報刊》寫作──漢斯․盧卡斯就是他的尚-呂克 (Jean-Luc) 的德文版;連哲學家沙特都在《電影報刊》發表過文章。艾利克․侯麥發表在第一期第一頁的文章就是〈《奪魂索》的技術研究〉(Études techniques de La Corde)。
[1] 引自 Hélène Frappat,《賈克˙希維特,被瞭解的祕密》(Jacques Rivette, secret compris),巴黎:電影筆記,Auteurs 系列,2001,第 62 頁。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3
從小被外婆教育長大的楚浮,被她訓練出熱愛閱讀的好習慣;但是他在學校卻是個過動兒,成績尚可,但導師評語都偏向負面,認為楚浮是好動、聒噪、不守紀律的小孩子。基本上,他也沒接受很完整的初中技職教育;但卻從一九四五年起,他開始光顧一些電影俱樂部。上面提到,戰後的巴黎處處都是電影院,所以楚浮常蹺課溜去家附近的電影院,以及趁黑夜的時候偷摘電影海報跟明星劇照(此情節被拍進《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2
- Mar 24 Wed 2010 00:00
法國新浪潮的故事 01
《電影筆記》不僅僅是「窩」,它也是製造子彈跟講義的地方:所謂的新浪潮的理論,像「作者策略」(la politique des auteurs) ──又被簡譯為『作者論』[1] ──,既是攻擊老一輩商業導演的刀刃,也是他們跨入實務的準則。《電影筆記》跟「作者策略」將主宰我們思考法國新浪潮的觀點(跟反對這個觀點的觀點──如果有的話)。
[1] 「作者策略」應是最好的譯法;「作者論」之譯法應是來自英文 « auteur theory » ,但是,法文文獻幾乎全是使用「策略」、「戰術」之 « la politique » 這一字,罕見使用「理論」之 « la théorie » 這一字,特別在此作出語義上的分別。
- Mar 24 Wed 2010 00:00
繼續書寫法國新浪潮
第三,另外一個相當重要的考量,是試圖釐清它被生產出來的條件,跟它去製造影響力的力量;經由此道功夫,我們能繼續思考其它的新電影的運動(例如台灣新電影或羅馬尼亞的最新潮流)、辯證在當今台灣能否再有突破層次的電影創作。
- Mar 24 Wed 2010 00:00
創格五週年系列九
十年後、二十年前,在二○一○年三月的時候喊它,實在是又酷又富有意義。但為什麼是「十年後、二十年前」這樣的標題呢?原來,「十年後」(Ten Years After) 是我二十年前聽的搖滾樂之一。二十年前是一九九○年,三月有個三月學運(或野百合學運)。整整二十年前了。
- Mar 24 Wed 2010 00:00
創格五週年系列二
是的,這是一個資訊網站,你可以不須要懂羅馬尼亞文,還是能夠從《四月三週又兩天》的導演克里斯提昂˙穆基 (Cristian Mungiu) 的名字查出《四月三週又兩天》的羅馬尼亞文原片名 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然後再查出飾演每一個角色的演員他們又會是誰。透過永遠無限的超連結,每一個頁面已足以取代傳統紙張的兩、三頁,IMDb 實已構成一個超級重量級的電影百科全書。唯一的缺點仍然是:它再怎麼樣重量級,它依舊仍然只是一個英文的電影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