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星我個人認為勞伯˙狄尼洛 (Robert De Niro) 所領導的坎城影展評審團,開出來的得獎名單很平衡;金棕櫚獎──《永生樹》(The Tree of Life, 2011)──跟兩項並列的評審團大獎──《騎單車的男孩》(Le Gamin au vélo, 2011)跟《安納托利亞傳奇》(Bir Zamanlar Anadolu'da, 2011)──應該都算是很艱難(《永生樹》、《安納托利亞傳奇》)跟有一點艱難(《騎單車的男孩》)的影片,勇氣可嘉。但是,漏掉《溫心港灣》(Le Havre, 2011)跟《我寄居的皮膚》(La Piel que habito, 2011),另外頒獎給真的是普遍不突出的《抄襲風暴》(Hearat Shulayim, 2011)跟《青少年警隊》(Polisse, 2011),會留下很多問號。《落日車神》(Drive, 2011)拿場面調度獎,應該是既中肯但也討好類型電影吧。
評審團裡面只有奧利維耶˙阿薩亞斯是法國人,但最佳男演員頒給從電視短劇出身、但也已經在法國成為巨星的尚˙杜賈丹 (Jean Dujardin) ──喔!拜託! « Dujardin » 不唸『杜賈丁』喔!拜託各位媒體記者、影評人, « din » 唸『丹』、不唸『丁』!看起來很奇怪,但實際上就是這樣!以前的法國總理 « Jospin » 唸『喬斯潘』、不唸『約斯平』啦!──這回靠《大藝術家》(The Artist, 2011)變成國際級的喀,實在為他賀喜!還有,評審團也獎勵法國女導演麥雯 (Maïwenn) 的第三部劇情長片《青少年警隊》(Polisse, 2011),多多少少有點怪異,但對麥雯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法國影評圈例如《電視全覽》跟《電影筆記》絕對不會認同《青少年警隊》拿獎的事。另外,雖然《騎單車的男孩》是講法文、很容易被歸類在法國片,但達顛兄弟的故事背景全都設定在比利時境內呀。
坎城影展評審團:左起施南生、勞伯˙狄尼洛 (Robert De Niro)、瑪汀娜˙辜斯曼 (Martina GUSMAN)、琳˙烏曼 (Linn ULLMANN)、裘德˙洛 (Jude LAW)、烏瑪˙舒曼 (Uma THURMAN) 跟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周星星我私人一定要再放大美女烏瑪˙舒曼,以及裘德˙洛:
「金攝影機獎」(Caméra d'or) 評審團主席奉俊昊伴隨西班牙女演員瑪莉莎˙巴雷迪斯 (Marisa Paredes) 把金攝影機獎頒給阿根廷男導演帕布羅˙喬傑利 (Pablo Giorgelli)。
柯思汀˙鄧斯特 (Kirsten Dunst) 以《驚悚末日》(Melancholia, 2011)拿下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 連續用兩部劇情長片製造兩位坎城影展最佳女演員!
尚˙杜賈丹 (Jean Dujardin) 非常興奮,上台後向勞伯˙狄尼洛及評審團行屈膝禮,當然謝謝了一堆人。
這是尚˙杜賈丹第三度跟米歇˙阿札納維修斯 (Michel Hazanavicius) 合作,該片可能可以一直進攻到美國奧斯卡,因為該片既不講法文、也不講英文,是還有很多聲音的偽默片。
麥雯 (Maïwenn) 一上台就向評審團每一位評審握手,反正不可能有人跑過去制止她;等到她發表得獎感言,非常激動也一直很喘,而且還講很久,反正看不出來會有誰敢教她閉嘴。最後,她邀請評審團獎《青少年警隊》的演員們一起上台跟她合照,贏得不少掌聲。我想,應該很少人讚賞《青少年警隊》這部片,但是很同情麥雯這個人。麥雯知道自己有點失態、講太久,突然講出 « la vache ! » ,有點像是「喔買尬!」之類的激動詞,惹得眼眶已經略濕的呂克˙貝松 (Luc Besson) 突然爆笑。其實,不只是鏡頭剛好帶到呂克˙貝松,其實也帶到呂克˙貝松跟麥雯所生的女兒,要先認得她的長相才能知道她就是呂克˙貝松跟麥雯一起生的女兒。
麥雯跟尚˙杜賈丹 (Jean Dujardin) 的合照。
麥雯得獎後在外場的「照相叩」(photocall) ──其實麥雯在會場內發表得獎感言的時候,因為禮服一直往下掉,乳房都快要在電視機前面露出來了!──:
丹麥男導演尼可拉斯˙溫丁˙黑芬 (Nicolas Winding Refn) 拿下導演獎被鼓掌,可見有不少人希望《落日車神》應該要拿下某一項獎項。
萊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跟尼可拉斯˙溫丁˙黑芬互相感謝,如果尼可拉斯˙溫丁˙黑芬還有機會再在好萊塢拍片的話,不難想見尼可拉斯˙溫丁˙黑芬還會再找萊恩˙高斯林再參一喀。
我們已經離並列兩座金棕櫚獎的年代很久,但我們還是可以並列兩座評審團大獎 (Grand Prix)。再重申(因為很討厭常有人搞不懂以及故意要混淆視聽):評審團大獎 (Grand Prix) 的原意就是「大獎」,是因為在中文裡面光講「大獎」兩個字被嫌太單薄,所以才會在「大獎」兩個字前面再加上「評審團」三個字而成「評審團大獎」。像麥雯的《青少年警隊》所得的獎叫作評審團獎 (Prix du jury),原意就是「評審團獎」,絕對不是「評審團大獎」(Grand Prix)。每次看到有台灣片商把「評審團獎」誇大寫成「評審團大獎」的新聞稿,大家再根據新聞稿胡說八道,我就真的很氣憤其實還是有很多人根本不專業。
今年有兩項評審團大獎並列,分別是尚─皮耶˙達顛 (Jean-Pierre Dardenne) 跟呂克˙達顛 (Luc Dardenne) 合導的《騎單車的男孩》,以及努利˙畢格˙傑朗 (Nuri Bilge Ceylan) 的《安納托利亞傳奇》(Bir Zamanlar Anadolu'da)。努利˙畢格˙傑朗對於評審團能夠在最後一天這麼累的情況下還能夠賞識《安納托利亞傳奇》表示感謝,呂克˙達顛感謝了小男生托馬˙多黑 (Thomas Doret) 跟賽皙兒˙德˙弗杭斯 (Cécilde de France)。圖為托馬˙多黑(中間下方是賽皙兒˙德˙弗杭斯):
然後是努利˙畢格˙傑朗、呂克˙達顛、尚─皮耶˙達顛跟頒獎人埃米耳˙庫斯涂里查 (Emir Kusturiča) 一起合照:
然後是努利˙畢格˙傑朗、尚─皮耶˙達顛、呂克˙達顛一起合照:
《安納托利亞傳奇》還沒有台灣買家;《騎單車的男孩》鐵定今年秋季上映。
金棕櫚獎《永生樹》因為泰倫斯˙馬利克 (Terrence Malick) 沒上台領獎,是兩位製片上台領獎,所以就沒必要貼很多圖了。
坎城影展坎城影展坎城影展
回到二○一一坎城影展專題首頁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5005544
坎城影展得獎名單 2005-2015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6666681
搜尋坎城影展 2006-2020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50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