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完全嚴肅」Qu'est-ce qu'une « photo flashée » ?

posté le samedi 7 décembre 2013

接下來可以再複習一下鐵路的範例————台北跟高雄之間的鐵路鐵路鐵路


「正」跟「反」的二元對立(la dualité)

「意思」(意義)常常是「常識」,但「常識」往往不容納「異思」。所謂「異思」,往往跟「常識」相左。讓我們先把「意思」二字簡稱為「意」這一個字:「意思」,即「意」。

「意」(意思、意義)必定被嵌入某一個或某些個「二元對立」(法文名詞 « dualité »)以內;談到「二元對立」,又應該將「二元對立」理解成「二元搭檔」,因為「二元」的對立正是以「二元搭檔」的結構來表現。

讓我們來看幾個意義的「二元對立」:

「正」跟「反」的二元對立:不管我們手邊要拿來什麼,它就是可以被我們稱之為「正」。「正」是怎麼來的,我們不知道;但我們卻很確定說:「反」一定是被「正」帶過來的。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說:「正」的到來、「正」的出現,完全是強制性的;而「相反」( « le contraire » )的概念完全是先驗的(transcendantal),「反」就是「正」的相反面、相反方向、相反道(途)(『相反道』就是相反的意義)。我們真的很難說這就是套套邏輯、這就是拿「反話」來解釋何謂「反話」,我們真的只能這麼說:「反」的概念、意義完全是先驗的(transcendantal),它就是「正」的相反面( « le contraire » )。

延伸探討下面兩個先驗概念

C   « le contraire » signifie le contraire de quelque chose...
 
它的意思是:「『le contraire』意指某某東西的相反面」。
翻譯成中文就是:「『反』意指某某東西的相反面」。
 

C   « signifier » signifie « signifier quelque chose » ...
 
它的意思是:「『signifier』意指『要意指某某東西』」。
翻譯成中文就是:「『意指』意指『要意指某某東西』」。
 

「signifier」這一個法文動詞,本來就是「要意指某某東西」的意思,所以,要解釋何謂法文動詞 « signifier » 的話,翻譯成中文就會變成像是套套邏輯:「『意指』意指『要意指某某東西』」。同樣的道理,「le contraire」意指某某東西的相反面,所以,要解釋何謂法文名詞 « le contraire » 的話,翻譯成中文就會變成像是套套邏輯:「『相反面』意指某某東西的相反面」。
 

「正」跟「反」的最佳的示範就是鐵路(或紙張)。台北跟高雄之間有鐵路,火車只能在鐵路上行駛。透過鐵路,我們可以從台北開往高雄,也可以從高雄開往台北。「透過鐵路,我們可以從台北開往高雄,也可以從高雄開往台北」看似是再自然也不過,因為台北跟高雄之間本來就有雙線鐵路,台北開往高雄(南下)有一線鐵路,高雄開往台北(北上)也有一線鐵路。即使我們拆掉台北跟高雄之間的一線鐵路,我們還是能善用僅存的一線鐵路讓台北跟高雄之間繼續有火車「往」、「返」於台北跟高雄之間。僅有一線鐵路,讓火車僅只能「往」那邊也癢、「返」那邊也癢;往那個方向被我們稱之為「往」、也就是「正」向,跟「往」相反的方向被我們稱之為「返」、也就是「反」向。僅有一線鐵路,正好可證明「正」跟「反」的辯證是被我們所建造的鐵路所限定住了。

那:有沒有可能只讓某一線鐵路只走某一個單一的方向?答:當然是可以的呀,只要我們真的願意這麼做。例如,我們為台北、桃園、宜蘭這三個城市建立了一個三角形的鐵路網,可透過鐵路從台北開往桃園,可透過鐵路從桃園開往宜蘭,可透過鐵路從宜蘭開往台北。如果我們只讓某一線鐵路只走某一個單一的方向,例如要從台北前往宜蘭,我們只能透過鐵路先從台北前往桃園,再從桃園前往宜蘭,我們就成功地從台北抵達宜蘭。但是,如果真這麼做,是不是很不合乎邏輯?既然我們可透過鐵路從宜蘭前往台北,有什麼理由不可以透過鐵路直接從台北前往宜蘭?這不就是鐵路的功能嗎?開了一線鐵路,這一線鐵路當然有「往」、「返」這兩個方向呀。

由鐵路的範例可以得知:一線鐵路必定存有兩個方向:「往」跟「返」這兩個方向,剛好對應「正」跟「反」的這一個「二元對立」。「往」跟「返」這兩個方向正是一對「二元搭檔」,有「正」,就會有「正」的相反方向,曰「反」。「反」的方向,自然得依賴「正」的方向事先先存在。「正」跟「反」的「二元對立」,就像是一線鐵路一樣,一旦我們建立了一線鐵路,我們也同時建立了「往」、「返」這兩個「正」、「反」的方向。除非,我們根本沒建造什麼鐵路,並且在此同時,我們也根本沒建造出「正」跟「反」的「二元對立」。

建造出「正」跟「反」的「二元對立」,是因為有暴力,暴力構成了事件。

如果,我們根本沒建造什麼鐵路,當然就在此同時(根本沒建造鐵路的此時),我們也根本沒建造出「正」跟「反」的「二元對立」(法文名詞 « dualité »)。建造出「正」跟「反」的「二元對立」,是因為有暴力……暴力構成了事件。一旦我們用暴力在台北跟高雄之間建造了鐵路,這一條鐵路就已經同時製造出「往」、「返」的二元對立:「正」跟「反」的二元對立。

我們為什麼要說建造一條鐵路這是「暴力」呢?很明顯:一條鐵路必定會因為鐵軌————火車只能在鐵軌上運行————而限定了火車的行進方向。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只能在鐵軌上,要嘛往它的左方行進,要嘛往它的右方行進,因為火車不可能出軌去往它的左前方四十五度的方向行進。如果我們大家現在人都在台北,則:從台北前往高雄,我們稱此方向為「往」;從高雄回台北,我們稱此方向為「返」。「往」跟「返」的二元對立來自:我們人位在台北,並且稱從台北前往高雄的方向為「正」,從高雄返回台北的方向為「反」方向。

以上拿鐵路為範例,真的不是什麼套套邏輯、拿超級幼稚的話語來玩耍。我們眾人可能一直沒有注意到:「鐵路已經限定了兩種行進方向正是絕對『強制性的』」。如果我們把這個鐵路的範例拋開,改以太陽系、宇宙為範例,我們大家就更能夠了解方向的「無限定性」(法文名詞 « illimité »)。

用「無限定性」或「非限定性」都多多少少能夠解釋法文名詞 « illimité » 。以太陽系為範例,我們大家最常看到的太陽系圖示大概就是以下這個樣子:
 




我們大家最常看到的太陽系,往往就是把地球圖示成北半球位在上方的地球。但是,把南半球圖示在上方的地球,也是「對」的。在這種情況,沒有哪一個地球就是「錯」的。或許我們眾人太過習慣於將把北半球放在上方的地球當作「正」的地球,然後,當然就會把將南半球放在上方的地球看作是「反」過來的地球。但是,哪一樣的地球會是「錯」的?沒有。

甚至,要把八大行星————冥王星已經被剔除資格————垂直排列也行;這時,北半球要被放在地球的左側或右側,也都是「對」的。

沒有任何一隻南極的企鵝曾經看過北極星、知道有北極星的存在,但同理可證住在北極圈的伊努伊特人(Inuits)也從未看過南極上方的星座————管它叫作什麼星座。

因為,在宇宙中,就像在太陽系裡面,我們大家其實並沒有事先被強制要待在某一個「定點」。太空梭一定要飛到某一個定點,太空梭裡面的太空人才會看到北半球位在上方的地球。但,一旦太空梭又飛到另外一個定點,太空梭裡面的太空人就會看到南半球位在上方的地球。太空梭飛到某個地方,太空人看到下方是北極冰層;太空梭再飛到某個地方,太空人看到下方是南極冰層。如果太空梭再轉一百八十度,北極冰層或南極冰層就會在太空人的上方。誰曰不可呢?

上了太空,我們才突然意識到方向正是「無限定性」、「非限定性」(法文名詞 « illimité »)。鐵路「強制地」為我們眾人限定了方向,火車要嘛往鐵軌的左方行進,要嘛往鐵軌的右方行進。同樣地,必須要「強制地」讓太空梭停在某一個「定點」,我們大家才能夠認同太空梭裡面的太空人的觀點,要嘛看到一個北半球位在上方的地球,要嘛看到一個南半球位在上方的地球。
「正」跟「反」的二元對立(la dualité),應這樣看:

A、「正」的到來、「正」的出現,完全是強制性的;
B、而且我們很確定說:「反」一定是被「正」帶過來的。

在「正」跟「反」的二元對立、這一對「二元搭檔」正式成立之前,我們又能夠說:「正」跟「反」的概念、意義,其「意」正是完全強制性的「意念/理念」(法文名詞 « Idée »)。

鐵路具備強制性,是因為鐵軌強制限定火車只能往兩種方向行進————這兩種方向,正好是一百八十度完全地『相反』。如果不是以鐵路為範例,例如以行人為範例,則:人的行進方向就不再是被強制限定的。我們人站在地上,我們可以往正前方走,也可以往左前方三十度的方向走,也可以往右前方四十五度的方向走,甚至可以蛇行。但是,如果大家要我們人往「前」走,我們當然就會順其自然地往前面的方向走;如果大家要我們往「後」退,我們就會有點不自然地往後面的方向後退。往「前」走是因為我們眾人都把前方當作是「正」方;往「後」退,我們就會把往「後」退的方向稱之為「反」方、「反方向」。但是,往「前」走、往「後」退的方向並不會像鐵軌一樣是完全被強制限定住的,往「前」走、往「後」退的方向並不會像鐵軌一樣會構成一百八十度完全相反的方向。正是因為如此,例如說人只能夠籠統地把前方當作「正」方跟把後方當作「反」方,就是這種強制性的「意念」(法文名詞 « Idée »)規範了、限定了「正」跟「反」的二元對立。是我們眾人在腦海裡事先先建構好「正」跟「反」的二元對立,「正」的概念跟「反」的概念、這一組二元對立、這一對「二元搭檔」,我們才能夠彼此具備共識得把各種籠籠總總的現象作二分法、將各種現象劃歸到某一種二元對立裡面。就像「冷」跟「熱」的二元對立、「大」跟「小」的二元對立,如果沒有一個「正」方被「強制地」丟過來,則「反」方也就不可能可以存在。建造出「正」跟「反」的「二元對立」,是因為有暴力……暴力構成了事件。
 
 

「存有」跟「未存有」的二元對立(la dualité)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在《意義的邏輯》(LOGIQUE DU SENS, 1969)提到:第一個重大的「二元對立」(法文名詞 « dualité »),就是「因」跟「果」的「二元對立」(法文名詞 « dualité »)(巴黎:午夜出版社,1969 (1997), p. 36.)。但是,縱使我們可以認同————或可以『選擇』認同————吉爾˙德勒茲此言,但恐怕我們還是得再釐清吉爾˙德勒茲此言:「第一個重大的二元對立是『因』跟『果』的二元對立」,指的是「第一個『重大的』」;但我們卻認為第一個「二元對立」是「存有」(être)跟「未存有/不存有」(non-être)的二元對立,第二個「二元對立」是「正」跟「反」的二元對立。

「存有」跟「未存有」的二元對立:「存有」跟「未存有」的「二元對立」(法文名詞 « dualité »)這一課題實在是超大、極大。但一說起「有」跟「無」的二元對立,我們眾人沒有人敢否認這簡直就是「常識」,它的「意思」簡直就是「連三歲小孩都懂」:說要給他們糖糖,糖糖卻掉在地上,連三歲小孩都知道糖糖「沒了!」但是,當然,三歲小孩當然不知道何謂「二元對立」,不知道為什麼「沒了!」會跟「吃糖糖!」構成一個「二元搭檔」。只是,對大人來說,也得深思一下「常識」之所以能夠運作的邏輯到底是什麼。

如果說「常識」說既然存有某個「某某某」————管它那個『某某某』到底是什麼東東————,那,當然就有否定那個「某某某」的必殺劑,我們稱之為「那個『某某某』的『否定』」,實際上就是那個「某某某」沒了、不見了、不在了、不復出現了。所以,第一個「二元對立」是「有」、「沒有」的二元對立:「有」的概念、「沒有」的概念,在此都很抱歉:完全都是先驗的(transcendantal (aux))。

很難說「有」、「沒有」的二元對立也必須事先具備「正」跟「反」的二元對立的概念、「意念/理念」(法文名詞 « Idée »),畢竟,「正」跟「反」的二元對立,關鍵就在於:「反」的概念是去否定「正」的概念、是「正」的概念的「否定」。但是,我們在此沿用「正」跟「反」的二元對立,目的、該二元對立的重要性可能不在「否定」,反而正是「相反」。所以,我們有「往」、「返」兩種相反的方向,我們有「長」、「短」兩種相反的長度,我們有「輕」、「重」兩種相反的重量,我們有「年輕」、「年老」兩種相反的年紀,我們有「漂亮」、「不好看/醜/長得抱歉」兩種相反的面貌美感,我們有「精神佳」、「精神差」兩種相反的精神活力,太多太多類似的範例可以舉得出來。所以,「正」跟「反」的二元對立:「正」的概念、「反」的概念,又再度是很抱歉:完全都是先驗的(transcendantal (aux))。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LED ZEPPELI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