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全覽》這「兩」期的封面主題是
« Rencontres » ,大約等於英文的 « Encounters » ,意思是「會面」、「接觸」、「新認識(誰誰誰)」、「相識」。看到封面上的字了嗎?其中的一篇文章,就是在講雷歐 (Léaud) 跟楚浮 (Truffaut) 的相識。



《電視全覽》之所以會專訪阿藍˙巴底烏,多少也是因為他出版了《愛情頌詞》(Éloge de l'amour, 2009) 這本書。雖然這本書勢必不可能成為侯藍˙巴特的《戀人絮語》那般大暢銷,但大哲學家談問題必有可敬之處。周星星我真的很想翻譯《電視全覽》的這一篇訪談,因為台灣讀者只有極少數人認識阿藍˙巴底烏──例如黃建宏老師、林志明老師……等等──,我覺得非常有必要讓大家多認識一下阿藍˙巴底烏這位哲學家。

法國哲學界、知識圈一向會冒出真正的明星級的知識份子,例如吉爾˙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過世後,社會學家皮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就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的大罷工運動中擔綱導師,一躍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台灣之所以喜歡翻譯、出版皮耶˙布迪厄所寫的小書──例如《論電視》──就是因為這幾本書都不厚、不難又很有抗爭價值,而且這幾本小書都是在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前後所寫的。皮耶˙布迪厄過世後兩年半,換賈克˙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因為胰臟癌過世。賈克˙德希達不是什麼抗爭型的知識份子,但他的確是異常豐富、非常貼近時事的哲學家。然後,賈克˙德希達過世後未及一年,賈克˙德希達的老師輩保羅˙黎柯 (Paul Ricoeur) 也因年事已高過世。賈克˙德希達、保羅˙黎柯走了之後,碩果僅存的明星級知識份子只剩下克勞德˙李維-史陀 (Claude Lévi-Strauss)克勞德˙李維-史陀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號還過過一百歲大壽,但二○○九年十月三十號就以一百歲之年過世。克勞德˙李維-史陀走了之後,法國就再也沒有哪一位知識份子是國際級的知識份子了。

阿藍˙巴底烏因出版《薩柯奇這人能幹嘛?》一躍成為知名度大漲的法國知識份子,而且他還是非常堅定的共產主義者。他的國際級影響力,在於他目前是法國知識圈「最被翻譯成外文」──不是只被翻譯成英文而已,而是還被翻譯成德文、義大利文、西班牙文或日文、中文……──的哲學家,比尚-呂克˙南希 (Jean-Luc Nancy) 還更多;同時,他也是國際級知識份子、斯洛汶尼亞哲學家斯拉否˙紀傑克 (Slavoj Žižek) 的好朋友(因為都是極左派知識份子)。

《電視全覽》是一本電視週刊,目前平均的發行量可達到六十七萬份左右;在電視週刊(或其實是文化週刊)專訪阿藍˙巴底烏,還真是可顛覆台灣人對電視週刊的想像。

周星星我一向是《電視全覽》的忠實讀者,也非常信任他們的影評。但,該問的是:為什麼我們要相信某一家平面媒體的影評?這是另外一個有待我再更加詳細說明的大問題了。

不過,我還是非常欽佩「尾椎」這位極有潛力的影評人,因為他已經能夠上到《電視全覽》的官網,用翻譯軟體把《電視全覽》的影評翻成英文來閱讀。我非常欽佩,全台灣找不到第二人了。就像我剛剛說的:「為什麼我們要相信某一家平面媒體的影評?」或許,未來我會寫出來的文章,就能解釋尾椎跟我本人為什麼要去相信《電視全覽》的影評了。當一家電視週刊《電視全覽》能夠大篇幅報導賈克˙德希達、阿藍˙巴底烏這些哲學家時,你能夠不信任這家電視週刊嗎?(這篇文章拖了好久才把它寫出來、放出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