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值得談的 « the making of » 我所寫的影評,是撰寫時間。最近有好幾篇影評很花我自己的時間,我就大概地談一談。
以《殺手沒有假期》為例,那一篇影評我大約花了十二個小時才寫完。不過,這十二個小時並非是純純粹粹用十二個小時在打一篇文章,而是,還包含煮飯、吃飯、上廁所、整理雜物以及跟貓咪玩耍的時間。但是,為什麼會那麼長、久呢?
首先是,在動筆之前,應該老早就已經想到要朝什麼方向著手。這個「方向」,很可能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意義,也很可能是突然變得很複雜的哲學概念。如果能先在檔案中寫出幾個句子,它們就能充當備忘錄,你也就能分別從這幾個句子發展成段落。
其次,我也會開出一個 IMDB 的視窗,因為有卡司表要對應得正確。這並不如想像中不花時間;錯了,這很花時間。依我個人的習慣,我不再為不算太重要的角色、演員中譯成漢字名字,所以我都沿用拉丁字母的名字。
如果剛剛好有哪些片已經在國外上映過,因此可能已經先有好幾篇國外所寫的影評,有的時候,我會先閱讀一、兩篇到四、五篇不等。但,這些國外影評幫助我不多,因為當你重複看過幾篇之後,你就知道,一篇影評常常只是一些形容詞的累積,外加比較偏向正面評價或比較偏向負面評價的句子;當你想找出該篇文章的觀點時,有的時候是真的「沒有」。以《殺手沒有假期》為例,當人人都使用「黑色幽默」搪塞過去時,你就必須得再冷靜地思考一番,該影片有沒有什麼比較明顯的策略是沒被普通的觀眾看到的。
於是,你就會開始動筆、開始論證。想到別的,又會繼續寫下去,但往往也會愈來愈偏離正軌。我就是在上廁所時,一直覺得有某一段已經寫了兩百多字跟影評主軸似乎無關,所以就把它剪下、貼在文末,想等以後再用別的題目繼續把它發展下去。
打字的過程中,是還會突然冒出很多新的想法的。如果我沒記錯,我的文章已經進行到七、八個小時之後,我才想到是不是這三位主角的殺人關係可以構成一個圓。於是,我在計算紙上亂畫,回想劇情,覺得還算貼近劇本的設定之後,就打開小畫家開始畫圖了。畫圖又是另外一段時間,這就不用多解釋了。
收筆也很困難。講了很多,文章是否有很好的架構呢?於是又會再重頭看兩遍、甚至三遍,算看看是否有文字明顯偏離影評主題跟是否有不通順的地方。既然是影評,下出一個感覺上像是結論的句子,也很重要,因為讀者也在期待你給這部片好評或不好評是否能從一個句子就能看出。否則,太深入劇情分析,又突然打上句號,任何人都會覺得很怪。在真正地放出我所寫的《殺手沒有假期》影評之前,我其實是很緊張的,因為也是在埋怨自己怎麼打了那麼長的時間都還沒辦法收筆。思路如果阻塞,就愈拖愈長久的時間了。
以《囧男孩》為例,寫作時間約三個小時又多一點。打開檔案前,我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第一句該打什麼。像這種片,很明顯跟《殺手沒有假期》太不一樣,所以我反反覆覆一直在想它的劇本面。然後,很突然,自己給自己定下目標說這會是一篇很簡短、僅講到重點的文章,大約八百字就要收工。可是,又有很多概念在過程中冒出,於是就沒想很多,想把想講的話講完就好。結果,好像又是一篇一千兩百字的文章,真的短不了。
《瓦力》,又是一篇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章。因為之前已經有先作筆記,所以一下筆就不停地打。中途我也參考了《電影筆記》的《瓦力》影評,但我反而覺得該篇寫不好,扯東扯西居然拉得有點長。它給我的參考價值就是:不能寫得跟它一樣!印象中,《瓦力》影評是十個小時吧。
去年寫的《色戒》,分兩天寫完,前後可能長達十六個小時。
有沒有我寫得很快的呢?好像還是有。印象中,我寫《機戰未來》好像是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玩命關頭:東京甩尾》可能也是在一個半小時內寫完。
那,有沒有可能就在一個小時內(六十分鐘以內)寫完一篇影評?當然是有可能,可是,我都不寫這種類型的。用打字的速度(我打得不快不慢,但自然注音加快很多速度),一邊打、一邊打出想要講的話,除非是老早就已經有好幾個切入點,否則,要在一篇六百字以內的影評作出「分析」是異常困難的;一個小時打六百字,依我看,頂多打打這部片有哪些值得提的地方,然後加上你給這部片好評或不好評的一、兩個句子,這種類型的影評其新聞性質太強,以後沒有人會在乎說這些影評是否提出了什麼觀點──尤其是還要作研究的話。
蹦,不知道這樣的 « the making of » 我所寫的影評,有沒有一點幫助呢?(以上我打很快,沒紮實結構、沒修飾句子,參考就好。)
以《殺手沒有假期》為例,那一篇影評我大約花了十二個小時才寫完。不過,這十二個小時並非是純純粹粹用十二個小時在打一篇文章,而是,還包含煮飯、吃飯、上廁所、整理雜物以及跟貓咪玩耍的時間。但是,為什麼會那麼長、久呢?
首先是,在動筆之前,應該老早就已經想到要朝什麼方向著手。這個「方向」,很可能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意義,也很可能是突然變得很複雜的哲學概念。如果能先在檔案中寫出幾個句子,它們就能充當備忘錄,你也就能分別從這幾個句子發展成段落。
其次,我也會開出一個 IMDB 的視窗,因為有卡司表要對應得正確。這並不如想像中不花時間;錯了,這很花時間。依我個人的習慣,我不再為不算太重要的角色、演員中譯成漢字名字,所以我都沿用拉丁字母的名字。
如果剛剛好有哪些片已經在國外上映過,因此可能已經先有好幾篇國外所寫的影評,有的時候,我會先閱讀一、兩篇到四、五篇不等。但,這些國外影評幫助我不多,因為當你重複看過幾篇之後,你就知道,一篇影評常常只是一些形容詞的累積,外加比較偏向正面評價或比較偏向負面評價的句子;當你想找出該篇文章的觀點時,有的時候是真的「沒有」。以《殺手沒有假期》為例,當人人都使用「黑色幽默」搪塞過去時,你就必須得再冷靜地思考一番,該影片有沒有什麼比較明顯的策略是沒被普通的觀眾看到的。
於是,你就會開始動筆、開始論證。想到別的,又會繼續寫下去,但往往也會愈來愈偏離正軌。我就是在上廁所時,一直覺得有某一段已經寫了兩百多字跟影評主軸似乎無關,所以就把它剪下、貼在文末,想等以後再用別的題目繼續把它發展下去。
打字的過程中,是還會突然冒出很多新的想法的。如果我沒記錯,我的文章已經進行到七、八個小時之後,我才想到是不是這三位主角的殺人關係可以構成一個圓。於是,我在計算紙上亂畫,回想劇情,覺得還算貼近劇本的設定之後,就打開小畫家開始畫圖了。畫圖又是另外一段時間,這就不用多解釋了。
收筆也很困難。講了很多,文章是否有很好的架構呢?於是又會再重頭看兩遍、甚至三遍,算看看是否有文字明顯偏離影評主題跟是否有不通順的地方。既然是影評,下出一個感覺上像是結論的句子,也很重要,因為讀者也在期待你給這部片好評或不好評是否能從一個句子就能看出。否則,太深入劇情分析,又突然打上句號,任何人都會覺得很怪。在真正地放出我所寫的《殺手沒有假期》影評之前,我其實是很緊張的,因為也是在埋怨自己怎麼打了那麼長的時間都還沒辦法收筆。思路如果阻塞,就愈拖愈長久的時間了。
以《囧男孩》為例,寫作時間約三個小時又多一點。打開檔案前,我腦袋一片空白,不知道第一句該打什麼。像這種片,很明顯跟《殺手沒有假期》太不一樣,所以我反反覆覆一直在想它的劇本面。然後,很突然,自己給自己定下目標說這會是一篇很簡短、僅講到重點的文章,大約八百字就要收工。可是,又有很多概念在過程中冒出,於是就沒想很多,想把想講的話講完就好。結果,好像又是一篇一千兩百字的文章,真的短不了。
《瓦力》,又是一篇絞盡腦汁寫出來的文章。因為之前已經有先作筆記,所以一下筆就不停地打。中途我也參考了《電影筆記》的《瓦力》影評,但我反而覺得該篇寫不好,扯東扯西居然拉得有點長。它給我的參考價值就是:不能寫得跟它一樣!印象中,《瓦力》影評是十個小時吧。
去年寫的《色戒》,分兩天寫完,前後可能長達十六個小時。
有沒有我寫得很快的呢?好像還是有。印象中,我寫《機戰未來》好像是在一個半小時內完成,《玩命關頭:東京甩尾》可能也是在一個半小時內寫完。
那,有沒有可能就在一個小時內(六十分鐘以內)寫完一篇影評?當然是有可能,可是,我都不寫這種類型的。用打字的速度(我打得不快不慢,但自然注音加快很多速度),一邊打、一邊打出想要講的話,除非是老早就已經有好幾個切入點,否則,要在一篇六百字以內的影評作出「分析」是異常困難的;一個小時打六百字,依我看,頂多打打這部片有哪些值得提的地方,然後加上你給這部片好評或不好評的一、兩個句子,這種類型的影評其新聞性質太強,以後沒有人會在乎說這些影評是否提出了什麼觀點──尤其是還要作研究的話。
蹦,不知道這樣的 « the making of » 我所寫的影評,有沒有一點幫助呢?(以上我打很快,沒紮實結構、沒修飾句子,參考就好。)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