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洛區 (Ken Loach) 是一位相當多產、且速產的英國導演。大家貼給他的標籤是:專門拍攝勞工階級、社會邊緣人士的電影導演。的確,至今三十餘年,不隸屬美國好萊塢發行系統的「肯˙洛區電影」,絕對是很難讓觀眾/瘋電影人士一口氣作完觀影的功課。但,在此再提醒:《致命檔案》(Hidden Agenda, 1990) 肯˙洛區被抹黑成是「幫北愛爾蘭共和軍代言」的導演,《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2006) 肯˙洛區被咒罵成是「污衊英國(軍)人形象」的導演。堅持立場、不屈服於民粹主義的謾罵,肯˙洛區仍創作不懈,一個主題接著一個主題都能夠讓肯˙洛區掌握「肯˙洛區主義」,成為不以某某美學主義為名的肯˙洛區「一人主義」的電影美學──例如比利時的達顛兄弟 (les frères Dardenne) 跟英國它自己的安德莉雅˙阿諾 (Andrea Arnold) 都能夠算是肯˙洛區主義的創作者。

《尋找艾瑞克》的緣起是英國足球隊「曼徹斯特聯合」(Manchester United) 的明星球員:法國籍的艾利克․康托納 (Eric Cantona) 感念一位英國里茲 (Leeds) 的男性球迷──一位郵差──為了要去球場替艾利克․康托納加油而丟失了工作跟妻子,決定要報答球迷們對他的熱情;於是,艾利克․康托納透過法國製片帕斯卡˙寇胥特 (Pascal Caucheteux) 聯絡上肯˙洛區,才從這一個小點子發展出《尋找艾瑞克》現在的這個故事。更詳細的故事經過似乎是艾利克․康托納曾為「里茲聯合」(Leeds United) 踢球,但是當艾利克․康托納被交易到「曼徹斯特聯合」後,他的球迷為了支持他也一路變成「曼徹斯特聯合」的支持者,才會丟失他原先擁有的一切(以上故事經過是由《尋找艾瑞克》編劇保羅˙拉維提 (Paul Laverty) 口述)。

《尋找艾瑞克》的主角是一位郵差 Eric Bishop(由 Steve Evets 飾),但故事不是講他丟掉工作、不是講社工單位介入他的私生活、不是講整個國家與他為敵──這些都是肯˙洛區以往的影片所著重的主題;而是他念念不忘他以前的舞伴,同時身兼剛跟他結婚、生子(女兒 Sam)後就被他甩掉二十餘年的妻子。唯一比較社會意識面的控訴,是指勞工階級再也買不起一場足球賽的門票──因為足球隊伍已被國際大財團收購,自然就將高昂的成本轉移到門票上──,變成只能屈就小小的電視銀幕觀看球賽。而他,Eric Bishop,他的偶像正是「曼徹斯特聯合」的艾利克․康托納(由艾利克․康托納飾)。在一場超級爆笑的冥思聚會上,Eric Bishop 腦海中浮現出艾利克․康托納的身影。

於是,這個強烈被投射出來的心靈教練艾利克․康托納,將幫助 Eric Bishop 擺脫「黑白的人生」。Lily Devine(由 Stephanie Bishop 飾),他的「前妻」,慢慢地再把「心」安放給 Eric Bishop

一群「老粗」常被強迫喝「心靈雞湯」,看似不可思議──的『落差』,例如這一群老粗也不太懂網路世界的最新發展像是 YouTube ──,但卻凝固了友誼以及由此友誼再噴出笑彈。肯˙洛區沒有一絲背叛他對勞工階級的團結所付出的信仰,因為在爆笑長片的背後《尋找艾瑞克》其實是一部關於「修復」的影片:修復他人(郵局同事對 Eric Bishop)、修復自己,修復往日的戀情(Lily Devine),也就修復了自己的兩位繼子(Ryan Jess),最後達成和諧的複合家庭(Eric, Lily, Sam, Daisy, Ryan, Jess);而社會的貧富不均跟它的分裂,又故意地被表現在地方惡勢力──在很片尾的地方──其實是住在豪宅裡面的資產階級,所以那一場被艾利克․康托納所啟發的「康托納任務」(Operation Cantona),毫無疑問是下層階級的集體報復:「面具軍團」的起義,用「團結」來羞辱──尤其是用紅色噴漆來體罰──已喪失良知的資產階級。

艾利克․康托納早在一九九七年就宣布從足球場退休;雖然日後投入電影圈當演員,但常常是一些滑稽可笑的失敗作。這一回,艾利克․康托納飾演他自己艾利克․康托納,不僅是比較真實,而且還多了好幾分自嘲、自我調侃、自我修復(藉由這樣一部片來重構他的『親切的英雄』的形象)。幸好肯˙洛區沒有因為艾利克․康托納身兼監製而過量使用艾利克․康托納──幸好還有好幾記漂亮的射門,幸好還有這位史提夫․艾維慈 (Steve Evets) Eric Bishop 的人性光輝照耀在底片上(選角成功),才能夠讓《尋找艾瑞克》的觀眾更能在情感上進入他狹小的鬱卒世界。

有好多個問題肯˙洛區並不想一一地交代出答案:Ryan Jess Eric Bishop 跟誰結婚後才有的繼子?那個人又到哪裡去了?Sam (antha ?) 又是跟誰生下 DaisyDaisy 的生父完全不在場,Sam 根本也無所謂?

因為《尋找艾瑞克》就是這樣的一部影片:不管你的出身為何(RyanJess Daisy),不管你的處境為何(Eric BishopRyan Jess Sam 趕寫論文),肯˙洛區還是會用「團結」的力量讓你撐得過去。艾利克․康托納靠吹喇叭、吹《馬賽曲》(La Marseillaise) 度過最難熬的一段時間──他自己就出身馬賽,所以那個馬賽口音有點重──,從《尋找艾瑞克》本片我們才知道「曼聯」的球迷挪用《馬賽曲》的音符(但重新填詞)來歌頌他們的 « King Eric » ;「團結」的力量真是很大──尤其《馬賽曲》的樂音又是激昂。

當然,集體暴力僅只能在電影裡宣洩平凡大眾的不滿。但如果肯˙洛區不採用保羅˙拉維提的路線,把黑色電影的元素完全剔除的話,《尋找艾瑞克》就會變得不夠「團結」跟不夠大爆笑。事實上,是「想像物」推動了一切,推動了所有的「修復」。因此,多少還是得把《尋找艾瑞克》的「冥冥中的力量」調低,然後把觀眾自己投身在藩態戲 (fantasy) 中自由地遊蕩,looking for « Moi » 周星星評價:《尋找艾瑞克》★★★

導演:Ken LOACH;編劇:Paul LAVERTY;攝影:Barry ACKROYD;配樂:George FENTON;卡司:Eric BishopSteve Evets)、Eric CantonaEric Cantona)、SamLucy-Jo Hudson)、Lily DevineStephanie Bishop)、RyanGerard Kearns)、JessStefan Gumbs)、MeatballsJohn Henshaw)、SpleenJustin Moorhouse片長:1h59

尾語:縱使片名被翻成《尋找艾瑞克》,周星星我依舊將法國人 Eric 音譯成「艾利克」。ㄅ、我故意要音譯 « fantasy » 這個英文字:「藩」是「邊疆」之意,「態」是「狀態」,「藩態」之戲就有 « fantasy » 的「幻想」之意。ㄆ、 « moi » 是法文「我」的意思,也是 Eric Bishop 在片中說的最後一個字。周星星我的意思是:若不要太過嚴肅地一定要為《尋找艾瑞克》指點出道德學家的啟示,應代以「任意丟棄自己」好能夠「尋找『我』自己」,隨意地(跟自由地)享樂跟詮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