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套票要價四百塊,有兩張票。我從未當過什麼賣書網站的會員,所以我是去實體商店直接買票的,相當方便,可直接拿到票券。請大家參考我去的店:
雙魚坊:台北市師大路 93 巷 10 號
建議是順便經過即可;刻意過去的話,要考量交通成本會不會大過兩張正常的電影票。如果你們已經打算要看《不能沒有你》這部片,買預售套票真的能夠省錢喔。請多多考慮。
今年一月十四號,我就已經先在〈對不起,我不愛你〉提到《不能沒有你》:「所以,周星星我提醒大家注意即將參加鹿特丹影展正式競賽的《不能沒有你》(黑白片)。看來今年台電(台灣電影)的新希望,該押在《不能沒有你》這一片上面了。」
也請見小甜甜、周星星今年初一月三十號年初五的對話:
小甜甜:柏林影展就要揭幕了,有什麼想法?
周星星:我很想跟蹤報導柏林影展的某些影片,但今年我一定要放棄,因為忙著趕別的計劃。否則,我是想抱怨台灣電影的D喀。
小甜甜:台灣電影的豬腳?
周星星:對啦,我故意這樣子取的。照例,當我在整理柏林影展正式競賽的片單的時候,我就又再問我自己:為什麼沒有台灣影片?然後,你看,台片自《刺青》後,只不過是從D喀的地位,跳到C喀而已,何時變成B喀當正式影展的非競賽片?何時變成A喀當正式影展的競賽片?所以,這讓我丟出一個課題:分析台灣平面媒體的影劇版言說,真的,瀰漫一股民族主義跟泛愛國主義的調子。什麼為國爭光、為台爭光都有,「台灣之光」更是此起彼落到處都在掛。我今天下載了一份八十九頁的柏林影展全盤介紹 PDF 檔(全德文),裡面一堆全世界C喀跟B喀影片。誰去記這些片代表哪一國之光呀?
小甜甜:所以,你覺得台灣電影的「復興」,是空談嗎?
周星星:不是空不空談的問題,而是,要使用「復興」這說法,總該要有明顯的判準跟趨勢。一部影片瘋狂大賣座,那只是票房的問題;那還不是台灣電影整體所呈現出來的美學問題。否則,法國為什麼是派《我和我的小鬼們》參加美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候選,而不是《歡迎來到雪堤》?英國的哈利波特系列狂賣那麼多集跟《媽媽咪呀!》破世紀紀錄是否也代表說英國電影根本不須要有肯洛區跟麥克李?不是台灣電影只剩下姓侯的跟姓蔡的在大煉鋼,而是其他百家姓還在編寫制服學生片跟節奏會骨折的多線敘事片。所以,人家片商為了賣片當然會刻意渲染晉升C喀的喜悅,但我卻直指台片一直打不進A喀奧運場的事實。偷偷地先講:戴立忍先生執導的《不能沒有你》入圍鹿特丹影展正式競賽,這部片一直讓我想起邱金海的《我的魔法阿爸》。如果《我的魔法阿爸》都能夠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的話,那麼,依我個人的看法,《不能沒有你》也有同樣的強勁。相信我,《不能沒有你》可能是今年的台片唯一的A喀。
小甜甜:真有那麼好嗎?
周星星:見仁見智,但我上了鹿特丹官網,影展觀眾(票選)顯然是喜歡《不能沒有你》;反正不是一下子就讓人討厭。至於會不會得獎,那是另外一回事了;雖然我是覺得其它片可能會更強。
但是,各位喜歡《不能沒有你》嗎?
- Aug 16 Sun 2009 00:00
強烈推薦《不能沒有你》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