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dro ALMODÓVAR – LOS ABRAZOS ROTOS《擁不住你的愛懷》西班牙 2h09
Andrea ARNOLD – FISH TANK《魚缸》英國 2h02
Jacques AUDIARD – UN PROPHÈTE《預言先知》法國 2h35
Marco BELLOCCHIO – VINCERE《墨索里尼的祕密戀人》義大利 2h08
Jane CAMPION – BRIGHT STAR《閃亮的星星》澳大利亞 2h00
Isabel COIXET – MAP OF THE SOUNDS OF TOKYO《東京聲音的地圖》西班牙 1h44
Xavier GIANNOLI – À L'ORIGINE《最初始》法國 2h30
Michael HANEKE – DAS WEISSE BAND《白色緞帶》奧地利 2h24
李安(Ang LEE) – TAKING WOODSTOCK《胡士托風波》美國 1h50
Ken LOACH – LOOKING FOR ERIC《尋找艾利克》英國 1h59
婁燁(LOU Ye) – 《春風沈醉的晚上》中國 1h55
Brillante MENDOZA – KINATAY《愛妳愛到殺死她》菲律賓 1h45
Gaspar NOÉ – ENTER THE VOID《進入空虛》法國 2h30
朴贊郁(PARK Chan-Wook) – THIRST《蝙蝠》南韓 2h13
Alain RESNAIS – LES HERBES FOLLES《瘋草》法國 1h36
Elia SULEIMAN – THE TIME THAT REMAINS《時光依舊》巴勒斯坦 1h45
Quentin TARANTINO – INGLOURIOUS BASTERDS《惡棍特工》美國 2h25
杜琪峰(Johnnie TO) – VENGEANCE《復仇》中國、法國 1h48
Lars von TRIER – ANTICHRIST《反基督》丹麥 1h44
蔡明亮(TSAI Ming-Liang) – VISAGE《臉》法國、台灣 2h18
閉幕片:Jan KOUNEN – COCO CHANEL ET IGOR STRAVINSKY《香奈兒和史特拉汶斯基》法國(非競賽片)2h00
Alejandro AMENÁBAR – AGORA《廣場超級殺》西班牙(非競賽片)2h08
Terry GILLIAM – THE IMAGINARIUM OF DOCTOR PARNASSUS《芭樂蘇博士的奇想世界》美國(非競賽片)2h02
Robert GUÉDIGUIAN – L'ARMÉE DU CRIME《犯罪兵團》法國(非競賽片)2h05
Anne AGHION – MY NEIGHBOR, MY KILLER《我的鄰居,我的殺手》法國(特別放映)1h20
Adolfo ALIX JR. & Raya MARTIN – MANILA《馬尼拉》菲律賓(特別放映)1h30
Souleymane CISSÉ – MIN YE...《告訴我你是誰》馬利(特別放映)2h15
Michel GONDRY – L'ÉPINE DANS LE COEUR《心裡的刺》法國(特別放映)1h22
趙亮(ZHAO Liang) –
Keren YEDAYA – KALAT HAYAM《》(特別放映)1h50
Stéphane AUBIER & Vincent PATAR – A TOWN CALLED PANIC《恐慌小鎮》美國(午夜場,非競賽片)1h15
Marina DE VAN – NE TE RETOURNE PAS《別轉身》法國(午夜場,非競賽片)1h50
Sam RAIMI – DRAG ME TO HELL《地獄魔咒》美國(午夜場,非競賽片)1h39
坎城影展主席吉爾․雅各 (Gilles Jacob) 開場說:「真正重要的是獨立製片的未來。獨立製片不是世代之間的事務,而是一種態度。」 « Ce qui compte, c'est l'avenir du cinéma indépendant. Le cinéma indépendant n'est pas une affaire de génération, c'est une attitude. »
今年的正式競賽長片,各位有注意到嗎?沒有任何一部片是首部作;每一位導演全都不是新人。這也是我第一次從開幕片、正式競賽片到閉幕片,每一位導演我都聽過他們的名字的一屆坎城影展。
稍微忙完以上名單(為了校對片名跟譯名,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讓我來談幾個印象。
ㄅ、美國片才兩部:《惡棍特工》跟《胡士托風波》,罕見。法國片比保障名額三部片多兩片(但很多人都故意把蔡明亮的《臉》當作是亞洲來的導演拍的片,所以只算四部;但其實就真的是五部法國片),可能是選片人他無法割捨──像雷奈 (Alain Resnais),好像快一萬年沒在坎城見過他。最主要也是因為今年是法國新浪潮五十週年,影展單位有意順便向他致敬吧。各位是否知道?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廣島之戀》,五十年前(1959)就已經入選坎城影展;但因為屈服於美國的壓力(主題講日本原子彈爆炸),文化部長跟影展單位都勸製片退一步,《廣島之戀》才硬是從正式競賽中退下來變成非競賽片。也因為如此,才讓《四百擊》撿到便宜拿下最佳導演獎吧。選片人也無法割捨嘉諾利 (Xavier Giannoli),但我個人是還滿質疑的,那麼長不見得會是絕佳影片。
ㄆ、少了美國片,也少了義大利片(目前才一部),亞洲片變得特多。不僅有杜琪峰的商業片──我依舊懷疑是要靠男主角強尼․阿力岱 (Johnny Hallyday) 拉拔收視率,也有朴贊郁的商業片(奉俊昊的片反而跑到『一種注目』去了),然後有婁燁居中(同性戀題材也不是什麼大禁忌);倒是,再把曼多薩 (Brillante Mendoza) 找來──去年他就以《客服帥哥》(Serbis) 參加競賽,拷貝也臨時無法到達金馬影展──坎城的大膽(去年連推曼多薩跟邱金海)實在讓人敬佩。這實在是大警訊:繼南韓、泰國後,連菲律賓也要趕上台灣了。像拉亞․馬丁 (Raya Martin),我才作過功課想要瞭解說為什麼去年的《電影筆記》大力推他;結果,這位菲律賓導演就有兩部片進坎城(『特別放映』跟『一種注目』)。柯瓦榭 (Isabel Coixet) 雖是西班牙導演,卻在日本拍片;所以,我非常高興能再在坎城看到菊地凜子。
ㄇ、英語系影片也沒算減少,因為有洛區 (Ken Loach)、阿諾 (Andrea Arnold) 英國片,有康平 (Jane Campion) 英、澳合資影片,再是馮提耶 (Lars von Trier) 明明是歐洲片但一定要用英文發音──杜琪峰其實也差不多,諾埃 (Gaspar Noé) 也是一樣用英文跟日文發音(但還是被歸類在法國片)。
ㄈ、完全沒有菜鳥導演,全都是很有經驗的導演──甚至有很多位老早就在坎城拿過獎了: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阿諾 (A. Arnold)、歐迪亞 (Jacques Audiard)、康平 (J. Campion)、韓內克 (Michael Haneke)、洛區 (K. Loach)、朴贊郁、雷奈 (A. Resnais)、蘇雷曼 (Elia Suleiman)、塔倫提諾 (Q. Tarantino)、馮提耶 (L. von Trier),簡直就是在開坎城同學會一般(好幾位金棕櫚咧)。影展單位說「一種注目」單元也是正式單元,在那兒有很多首部作。但正式競賽中一部首部作都沒有,實在有點在這第一個十年搞資源回收。拭目以待看這些老鳥是否真正驚人(跟是否再拿第二座金棕櫚獎)。唯獨李安,是在其它各地狂拿獎(兩座柏林金熊、兩座威尼斯金獅、金球加奧斯卡也不算少),但從未在坎城被肯定過。由於坎城比較偏向追求藝術創新,李安這一次的勝算仍不算大。
ㄉ、舒淇去年就當過柏林影展評審了,在柯斯達加華斯 (Costa-Gavras) 強勢的態度下,選出一個不被各地歡迎的金熊獎《菁英部隊》。結果,坎城也找舒淇;請問是看上她哪一點呀?看她瘦嗎?看她在法國拍過 Kenzo 廣告嗎?站在伊莎貝․雨裴 (Isabelle Huppert) 旁邊,感覺有點像小娃兒跟嚴師站在一起。風水輪流轉,她還可以評審李安咧。唉。如果舒淇表現好一點的話,說不定傑姆士․葛瑞 (James Gray) 專程來台灣拍個以她為主角的《台北愛情故事》(Three Lovers),我就會為她放鞭炮了。
今年的創舉之一,是不再在坎城影展官網提供預告片,而是提供每一部片的前五分鐘的畫面。今年共有五十二部影片入選(從 1670 部挑出),分別來自三十二個國家。
回到二○○九年坎城影展專題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