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美學化的過程中,導演必須構思場面調度的元素;例如一開場的二十六條狗,牠們兇惡的表情、奔跑的動作、撞倒的物品、城市居民退讓三分的恐懼,甚至在此時所要採用的音樂風格,全都是劇情片規格的創意構思。與巴席爾的海報跳華爾滋的片段,更刻意地加重攝影機運動的複雜度:不僅僅是隨著阿兵哥旋轉而已,還不時要模仿真正的攝影機它伸縮鏡頭的效果。
想像跟幻覺
有些想像跟幻覺沒有寫實基礎,例如一位裸體女人登上艦艇,她的體積不符常理。她抱起阿兵哥的畫面,反而充滿母性。類似這樣的魔幻寫實畫面不多,因此顯得該場景象徵意義多多。本片有好幾個段落呈現出男性阿兵哥的性幻想(或過度執著性愛的意淫),巨大的裸體女人僅只是最令人難忘的象徵之一:虛虛實實、真假不分的記憶/夢境彼此交錯,教阿兵哥(跟觀眾)一時也難分辨明白。女人抱起阿兵哥的動作,以及阿兵哥趴在女人身體上的模樣,顯現出母性的撫慰跟渴望回到童年的那種依偎。就像也有一位阿兵哥,在生死交錯間回憶起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在廚房做菜的時光。這樣的想像或幻覺,其實都在追尋心思狀態的「純真」(innocence)。
音樂錄影帶式的影像拼貼
為了轉場跟節奏,本片定時會出現一些類似音樂錄影帶的橋段。如果把這些橋段視成是MV,那麼,影像風格在全片中間就更加顯得無厘頭、不可思議跟充滿諷刺。這樣的橋段純粹是娛樂意義的,會讓觀眾感覺到「酷」──縱使此戰爭畫面其實是製造出很多死人跟屍體。這是不道德的;但卻在嘲諷中顯得很酷。
道德上的意義
所以,動畫跟資料影片的對比,顯得意義深遠。請深思最後一個鏡頭:有一群阿拉伯女人往前方又叫又跑,鏡頭快速地伸展到年輕阿兵哥(也就是導演他自己)的臉上,他的表情顯得慌張失措,不知該如何面對眼前的狀況。如果前面的動畫已經帶給觀眾太「酷」的感覺的話,那麼,接下來的資料影片則帶領觀眾回到真實世界:從娛樂中被搖醒。因此,對阿兵哥來說,他失去了純真歲月,來到殘酷的世界;等於也是他正在經歷一場成年禮。對觀眾來說,我們已經娛樂夠了,最後抵達到省思的階段。如果我們的人性沒在此時覺醒的話,我們很可能就是沒人性。
電影的主旨跟訴求是什麼?
戰爭創傷
本片的前半段著重在服兵役的年輕人經歷過戰爭的心理創傷。死掉的人不可能還活著接受訪談;還活著的人卻都剛好沒變成殘廢,所以侃侃而談戰爭場面的殘酷跟戰後的心理挫折,無人抱怨「因為殘廢、所以人生半毀」。某些戰爭場面相當有臨場感(躲在石頭後面並在夜間游泳那段),足以讓人認同其生死一線間的恐懼。
難民營大屠殺
本片的後半段著重在重構薩布拉(英文:Sabra;法文:Sabra)跟夏提拉(英文:Shatila;法文:Chatila)大屠殺的經過。薩布拉跟夏提拉是比鄰的巴勒斯坦難民營,位在貝魯特郊區。剛當選黎巴嫩總統的巴席爾․賈梅耶(英文:Bashir Gemayel;法文:Bachir Gemayel)是基督教的長槍黨(英文:Phalange;法文:phalangistes),在就職當天被伊斯蘭恐怖份子刺殺;所以長槍黨的基督教民兵找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難民洩憤、報仇。
呈現經過但不追問元兇
以色列敵視伊斯蘭教,所以在背後支持黎巴嫩長槍黨。薩布拉跟夏提拉的大屠殺,咸認是因為以色列當時的國防部長夏隆(英文:Ariel Sharon 或 Arik Sharon;法文:Ariel Sharon)縱容造成的。但是,夏隆在二十一世紀一路當上以色列總理(已中風長期),此歷史事件已變成絕對爭議,不可輕率。導演阿黎․佛爾曼把本片當作是自傳電影,不是調查真相的電影,所以本片僅只呈現大屠殺的經過,但沒有給出最新的證據或直接指控前總理夏隆。
歷史教學之用
難以想像一部影片的大成功帶給多少國際觀眾認識薩布拉跟夏提拉的大屠殺。這應歸功「美學化」的工作:透過更能親近觀眾的敘事風格以及國際影展的行銷,本來很可能是一趟既枯燥無味、歷史背景又過度複雜的紀錄片歷程,已變成是藝術手法高明的「劇情長片」,引領觀眾追問人性跟人道問題。所有的戰爭全都是一樣的;所以,本片也間接地質疑「為何而戰」的正當性。尤其以色列在 2006 年(黎巴嫩)跟 2008 年末到今年初(加薩走廊)又再發動戰爭,本片的意義亦在反省時事。
為什麼叫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片中一位阿兵哥 Frenkel,面對敵方狙擊手的射擊,突然拿起一把機槍,起身後漫無方向地瘋狂掃射,步伐像是在跳華爾滋舞動;在他背後,巴席爾․賈梅耶的海報斗大地掛著。這是導演親眼所見的畫面,他難以想像這樣的情景會突然地發生。那位阿兵哥的瘋狂壯舉其實僅只有幾秒鐘而已,但身在現場的導演卻覺得那情景永恆地停住了。於是,導演利用這戲劇性的事件表達(身在戰爭中的)時間意識的扭曲(déformation)。也因為他的處理(美學化),「與巴席爾跳華爾滋」勢必會成為電影史上的一段經典畫面。
為什麼片頭跟片尾互相呼應?
片頭是二十六條狗,片尾是真實的資料畫面,剛好有絕對的對比。二十六條狗是某一位阿兵哥 Boaz 的夢境,他解釋說因為在戰時他總共射殺了二十六條狗,所以這些亡魂二十多年來都會在夢中纏著他、向他吼叫。在夢境中,二十六條狗其實是戰爭罪孽,牠們不僅是跑回來示威,牠們也在影響正常的城市生活。換句話說,以色列這個國家跟所有國民,都會在看似無威脅的環境中突然撞見兇狠的狗魂(戰爭罪孽跟威脅)。以夢境開場,影片就用類似神遊的調性貫穿到底。但是,導演一開始就不希望觀眾覺得戰爭是很英雄化的軍事行動,所以早已有意識地要在最後放上一段資料影片。不管觀眾是否事先知情,等到這段資料影片突然地冒出來,觀眾都還是震驚於見到戰爭的殘酷真相。戰爭不是耍屌跟拚戰績(例如電動玩具般打死多少人)的遊戲,戰爭就是人員傷亡,有傷有亡。真實的傷亡的影像,旨在喚醒人性。於是,狗跟死人已不僅是夢境跟真實的對比,而是死人將如同那二十六條狗意在喚醒活人的道德價值。
更詳細的歷史背景簡介,過一陣子會再貼出來。請各位注意:如果沒先作過功課,已經有人在網路上寫文章寫錯第一次黎巴嫩戰爭的起因了。《電影筆記》之導演訪談,請點以下網址: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6759751
想像跟幻覺
有些想像跟幻覺沒有寫實基礎,例如一位裸體女人登上艦艇,她的體積不符常理。她抱起阿兵哥的畫面,反而充滿母性。類似這樣的魔幻寫實畫面不多,因此顯得該場景象徵意義多多。本片有好幾個段落呈現出男性阿兵哥的性幻想(或過度執著性愛的意淫),巨大的裸體女人僅只是最令人難忘的象徵之一:虛虛實實、真假不分的記憶/夢境彼此交錯,教阿兵哥(跟觀眾)一時也難分辨明白。女人抱起阿兵哥的動作,以及阿兵哥趴在女人身體上的模樣,顯現出母性的撫慰跟渴望回到童年的那種依偎。就像也有一位阿兵哥,在生死交錯間回憶起小時候和母親一起在廚房做菜的時光。這樣的想像或幻覺,其實都在追尋心思狀態的「純真」(innocence)。
音樂錄影帶式的影像拼貼
為了轉場跟節奏,本片定時會出現一些類似音樂錄影帶的橋段。如果把這些橋段視成是MV,那麼,影像風格在全片中間就更加顯得無厘頭、不可思議跟充滿諷刺。這樣的橋段純粹是娛樂意義的,會讓觀眾感覺到「酷」──縱使此戰爭畫面其實是製造出很多死人跟屍體。這是不道德的;但卻在嘲諷中顯得很酷。
道德上的意義
所以,動畫跟資料影片的對比,顯得意義深遠。請深思最後一個鏡頭:有一群阿拉伯女人往前方又叫又跑,鏡頭快速地伸展到年輕阿兵哥(也就是導演他自己)的臉上,他的表情顯得慌張失措,不知該如何面對眼前的狀況。如果前面的動畫已經帶給觀眾太「酷」的感覺的話,那麼,接下來的資料影片則帶領觀眾回到真實世界:從娛樂中被搖醒。因此,對阿兵哥來說,他失去了純真歲月,來到殘酷的世界;等於也是他正在經歷一場成年禮。對觀眾來說,我們已經娛樂夠了,最後抵達到省思的階段。如果我們的人性沒在此時覺醒的話,我們很可能就是沒人性。
電影的主旨跟訴求是什麼?
戰爭創傷
本片的前半段著重在服兵役的年輕人經歷過戰爭的心理創傷。死掉的人不可能還活著接受訪談;還活著的人卻都剛好沒變成殘廢,所以侃侃而談戰爭場面的殘酷跟戰後的心理挫折,無人抱怨「因為殘廢、所以人生半毀」。某些戰爭場面相當有臨場感(躲在石頭後面並在夜間游泳那段),足以讓人認同其生死一線間的恐懼。
![](https://imageproxy.pixnet.cc/imgproxy?url=https://pic.pimg.tw/telquel/1536734985-1585293885.gif)
本片的後半段著重在重構薩布拉(英文:Sabra;法文:Sabra)跟夏提拉(英文:Shatila;法文:Chatila)大屠殺的經過。薩布拉跟夏提拉是比鄰的巴勒斯坦難民營,位在貝魯特郊區。剛當選黎巴嫩總統的巴席爾․賈梅耶(英文:Bashir Gemayel;法文:Bachir Gemayel)是基督教的長槍黨(英文:Phalange;法文:phalangistes),在就職當天被伊斯蘭恐怖份子刺殺;所以長槍黨的基督教民兵找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勒斯坦難民洩憤、報仇。
呈現經過但不追問元兇
以色列敵視伊斯蘭教,所以在背後支持黎巴嫩長槍黨。薩布拉跟夏提拉的大屠殺,咸認是因為以色列當時的國防部長夏隆(英文:Ariel Sharon 或 Arik Sharon;法文:Ariel Sharon)縱容造成的。但是,夏隆在二十一世紀一路當上以色列總理(已中風長期),此歷史事件已變成絕對爭議,不可輕率。導演阿黎․佛爾曼把本片當作是自傳電影,不是調查真相的電影,所以本片僅只呈現大屠殺的經過,但沒有給出最新的證據或直接指控前總理夏隆。
歷史教學之用
難以想像一部影片的大成功帶給多少國際觀眾認識薩布拉跟夏提拉的大屠殺。這應歸功「美學化」的工作:透過更能親近觀眾的敘事風格以及國際影展的行銷,本來很可能是一趟既枯燥無味、歷史背景又過度複雜的紀錄片歷程,已變成是藝術手法高明的「劇情長片」,引領觀眾追問人性跟人道問題。所有的戰爭全都是一樣的;所以,本片也間接地質疑「為何而戰」的正當性。尤其以色列在 2006 年(黎巴嫩)跟 2008 年末到今年初(加薩走廊)又再發動戰爭,本片的意義亦在反省時事。
為什麼叫與巴席爾跳華爾滋?
片中一位阿兵哥 Frenkel,面對敵方狙擊手的射擊,突然拿起一把機槍,起身後漫無方向地瘋狂掃射,步伐像是在跳華爾滋舞動;在他背後,巴席爾․賈梅耶的海報斗大地掛著。這是導演親眼所見的畫面,他難以想像這樣的情景會突然地發生。那位阿兵哥的瘋狂壯舉其實僅只有幾秒鐘而已,但身在現場的導演卻覺得那情景永恆地停住了。於是,導演利用這戲劇性的事件表達(身在戰爭中的)時間意識的扭曲(déformation)。也因為他的處理(美學化),「與巴席爾跳華爾滋」勢必會成為電影史上的一段經典畫面。
為什麼片頭跟片尾互相呼應?
片頭是二十六條狗,片尾是真實的資料畫面,剛好有絕對的對比。二十六條狗是某一位阿兵哥 Boaz 的夢境,他解釋說因為在戰時他總共射殺了二十六條狗,所以這些亡魂二十多年來都會在夢中纏著他、向他吼叫。在夢境中,二十六條狗其實是戰爭罪孽,牠們不僅是跑回來示威,牠們也在影響正常的城市生活。換句話說,以色列這個國家跟所有國民,都會在看似無威脅的環境中突然撞見兇狠的狗魂(戰爭罪孽跟威脅)。以夢境開場,影片就用類似神遊的調性貫穿到底。但是,導演一開始就不希望觀眾覺得戰爭是很英雄化的軍事行動,所以早已有意識地要在最後放上一段資料影片。不管觀眾是否事先知情,等到這段資料影片突然地冒出來,觀眾都還是震驚於見到戰爭的殘酷真相。戰爭不是耍屌跟拚戰績(例如電動玩具般打死多少人)的遊戲,戰爭就是人員傷亡,有傷有亡。真實的傷亡的影像,旨在喚醒人性。於是,狗跟死人已不僅是夢境跟真實的對比,而是死人將如同那二十六條狗意在喚醒活人的道德價值。
更詳細的歷史背景簡介,過一陣子會再貼出來。請各位注意:如果沒先作過功課,已經有人在網路上寫文章寫錯第一次黎巴嫩戰爭的起因了。《電影筆記》之導演訪談,請點以下網址: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6759751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