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Prix Fipresci)

正式競賽最佳影片:Cristian MUNGIU - 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四月三週又兩天》
一種注目最佳影片:Eran KOLIRIN - Bikur Ha-Tizmoret《樂隊來訪時》
導演雙週最佳影片:Sandrine BONNAIRE - Elle s'appelle Sabine《她叫莎賓》


以下是法國教育部獎
得獎者:Cristian MUNGIU - 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四月三週又兩天》

該如何看待這一份名單?

第一,名單超年輕。扣掉六十週年紀念獎(Gus Van Sant),所有的獎僅只有河瀨直美這位日本導演以及法提˙阿金(Fatih AKIN)這位德國導演已經拍超過三部劇情長片;其它都是在第三部以內的作品。這意謂今年的坎城旨在獎勵新秀,老牌導演幾乎全陣亡。

第二,黑色電影明顯失勢(失恃)。《老頭無國度》始終在影評人眼中排前三名,最終連一項小獎都沒撈到,很明顯是整個評審團的屬性不支持此類型。因此,《我們擁有夜晚》也變得毫無機會。這些都是運氣問題,因為評審團組成後的化學反應如何,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知曉。不過,《老頭無國度》、《我們擁有夜晚》還有未來的好運:它們都是美國片,所以美國各大影評人協會的風吹草動都會影響到台灣市場對這兩部片的觀感。依我目前觀看到的文章,這兩部片未來在法國公映時仍會得到影評人的加持(因為一般來說法國籍影評人並未對《我們擁有夜晚》失望)。

第三,這份名單是難得地讚、有勇氣。很明顯,「分配」的意義很明顯,因為今年佳片「應該」不少,所以每一部片都只拿一項獎而已;何況已經兩個評審團(小)獎並列並新增一個六十週年紀念獎。至於是不是什麼獎太過譽,我都沒看過所以不予置評。不過,世界電影史常顯示:非主流國家的得獎影片往往成為煙消雲散的個案,匯集不了什麼超人氣。全世界各國好像都曾風水輪流轉冒出一些新浪潮,但真的在一九八○年代之後(德國的法斯賓達過世之後),似乎都沒有成為什麼撼動天地的電影運動。以致,像美國的大衛˙林區、柯恩兄弟、昆汀˙塔倫提諾能輕鬆地贏得全球性的知名度跟影響力,但似乎找不到什麼美國、法國導演公開地講說他們受到今村昌平(兩次金棕櫚)的影響。所以,我敢預言十年後全世界的電影觀眾大概都看不懂今年這一屆的頒獎名單。

我已經看到一些法國網友的反應,有些人很有勇氣地露出他們的缺點。我們都希望我們熟悉的名字能夠得獎,因此有法國人為法國片《一首接一首的情歌》(音樂劇)、昆汀˙塔倫提諾(類型電影)未得獎扼腕;甚至就有人不太滿意這一個「全是陌生人」的名單。就像我曾跟肥內提到的:好不容易才花了點心力認識了一些影片,怎麼又冒出一堆我們不認識的影片?這樣一年又一年,到底所為何事?基本上,我也很難回答這個問題。但,文化也是一種慾望,消費文化似乎也為我們帶來愉悅。所以,等到這些片有機會在台灣上映時,我們再繼續討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