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英語系電影之強大影響力,再次從《最後的蘇格蘭王》本片可看到。當周星星我正愁已經沒有青年人、中年人看得懂《站在子彈上的男人第一集》(Naked Gun, 1988) 的開場最難被猜到的獨裁者時,一位蘇格蘭導演凱文․麥當勞 (Kevin Macdonald) 拍了《最後的蘇格蘭王》,讓佛瑞斯特․惠塔克摘下金球獎影帝、並正朝奧斯卡影帝邁進,讓媒體圈、文化界又有藉口再談起烏干達的阿明․達達將軍。但,為什麼我的「第一」就該是第一?因為,當我看到法國、阿爾及利亞聯合製作的《光榮歲月》(Indigènes) 入圍今年的美國奧斯卡第一階段的外語片時,今天( 第二,別以為大部分的影評人見聞都很廣。在《盧安達飯店》之前,哪位影評人認得盧安達的大屠殺?就像,假使喬治․克魯尼 (George Clooney) 真的要為蘇丹拍攝一部美國製作的劇情片,在那影片上映之前又有哪位台灣影評人敢大致說明一下蘇丹的屠殺是如何造成的?拿著美國人已經寫好的《盧安達飯店》影片本事,照抄並引申一下,馬上宛如盧安達問題專家。要知道:影評是要針對那一部影片來作評論,不是一篇號稱是影評的一千字文章裡面就有四百字在大概說明那一段歷史。每一次一牽涉到歷史(不管是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關於尤太人的大屠殺 la Shoah、關於美國的越戰……),就有一堆把讀者當作是小學學生、因此必須要針對小學學生介紹一下歷史的「影評」!等著看,為了《最後的蘇格蘭王》,大家寫來寫去都只會是那些東西而已! 維基百科的中文條目(很不詳細),請點這裡。
第三,影評人如果只以電影史為治學對象,見聞就將貧瘠。這就是為什麼周星星我業餘仍關注政治地理的原因,因為我看電影是在在乎電影裡面的人道。周星星我坦承:我一點都不認識烏干達歷史、阿明․達達將軍,我只認得阿明․達達將軍這個人而已,因此可以從《站在子彈上的男人第一集》得到知識樂趣而已。但,好歹二○○三年他闔屁的新聞我還看得懂(就像去年我也看得懂皮諾謝闔屁的新聞),也知道他是位一百九十一公分、體重超過一百公斤的狂人。網路上的百科全書,都有介紹他的條目。
維基百科的英文條目(很詳細),請點這裡。
維基百科的法文條目(很詳細),請點這裡。
大英百科很爛,要付費才看得到。因此,周星星我將利用時間翻譯維基百科的法文條目到中文條目裡面。
巴貝․施洛德 (Barbet Schroeder) 拍過一部紀錄片《阿明達達將軍》(Général Idi Amin Dada : Autoportrait),美國是 Criterion 發行 DVD,相信也可從中國跟網路找得到這部片。
- Jan 18 Thu 2007 00:00
阿明․達達將軍跟歷史電影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