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城影展光是用「正式競賽」跟「一種注目」兩大單元,就能夠網羅很大量的優秀影片,而且最重要地是坎城影展非常能夠創造話題,因為它的選片眼光有時堪稱是大膽。
二○○五年是《孩子》(L'Enfant, 2005)、《愛情不用尋找》(Broken Flowers, 2005)、《隱藏攝影機》(Caché, 2005)、《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 得獎的那一年,湯米˙李˙瓊斯 (Tommy Lee JONES) 拿下最佳男演員,他所執導的《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其編劇葛耶摩˙阿黎阿軋 (Guillermo ARRIAGA) 也拿下最佳劇本獎。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杜琪峰的《黑社會》、洪尚秀的《電影故事》(Conte de cinéma, 2005)、大衛˙柯羅能堡 (David CRONENBERG) 的《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勞伯˙羅德里蓋茲 (Robert RODRIGUEZ) 跟法蘭克˙米勒 (Frank MILLER) 合導的《萬惡城市》(Sin City, 2005)、阿諾˙拉黎厄 (Arnaud LARRIEU) 跟尚─馬黎˙拉黎厄 (Jean-Marie LARRIEU) 兄弟的《作畫與做愛》(Peindre ou faire l'amour, 2005) 都是當年的競賽影片。
周星星我個人就是在二○○五年這一年開始「有一點」關注坎城影展,當年「關注到」的幾部影片像是《孩子》、《隱藏攝影機》都得獎了。這讓我更加確認說:來年應把整個競賽長片片單都列出來,才能更仔細地「關注」……所以,自二○○六年起,周星星我就開始詳列坎城影展的正式競賽片單。
二○○六年坎城影展競賽片單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868995
二○○六年坎城影展得獎名單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141613
二○○六年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是王家衛,他開出來的得獎名單是:
金棕櫚獎:Ken LOACH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吹動大麥的風》
評審團大獎:Bruno DUMONT - FLANDRES 《弗蘭德/野獸邏輯》
最佳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 BABEL 《火線交錯》
最佳女演員:Penélope Cruz, Carmen Maura, Lola Dueñas, Blanca Portillo, Yohana Cobo 跟 Chus Lampreave 為了 Pedro ALMODÓVAR - VOLVER 《玩美女人》
最佳男演員:Jamel Debbouze, Samy Nacéri, Sami Bouajila, Roschdy Zem 跟 Bernard Blancan 為了 Rachid BOUCHAREB - INDIGÈNES 《光榮歲月》
最佳劇本:Pedro ALMODÓVAR - VOLVER 《玩美女人》
評審團獎:Andrea ARNOLD - RED ROAD 《紅路》
金攝影機獎:Corneliu PORUMBOIU – A FOST SAU N-A FOST ? 《有還是沒有?/一二○八全民開講》
這一年坎城影展的最大遺珠就是土耳其男導演努利˙畢格˙傑朗 (Nuri Bilge CEYLAN) 的《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 2006)。在此,我們不作電影評論,我們不在此說明為什麼《適合分手的天氣》是一部傑作。我們要說明的是:努利˙畢格˙傑朗這一位男導演,至今已經變成坎城影展的常客;《三隻猴子》(Üç maymun, 2008) 也在二○○八年的坎城影展拿下最佳導演獎──雖然更早之前《遠方》(Uzak, 2003) 就已經拿下一座評審團大獎。努利˙畢格˙傑朗是坎城影展的常客,努利˙畢格˙傑朗迄今只參加坎城影展,努利˙畢格˙傑朗是坎城影展最願意推薦的導演,努利˙畢格˙傑朗也是靠坎城影展(讓他入圍以及讓他得獎)才建立起他的國際知名度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努利˙畢格˙傑朗的劇情長片得獎紀錄:
《遠方》(Uzak, 2003) ──評審團大獎跟男演員獎
《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 2006) ──沒得獎
《三隻猴子》(Üç maymun, 2008) ──最佳導演獎
《安納托利亞傳奇》(Bir Zamanlar Anadolu'da, 2011) 金棕櫚獎??
不過,努利˙畢格˙傑朗在《遠方》之前還有兩部劇情長片:
《小鎮》(Kasaba, 1997) ──柏林影展非正式競賽,有得獎
《五月雲》(Mayis sikintisi, 1999) ──入圍柏林影展正式競賽,但沒得獎
努利˙畢格˙傑朗至今對瘋電影人士(cinéphiles)──瘋電影人士也就是『作者電影』(le cinéma d'auteur)的愛好者、消費者──來說已不是陌生人物。但是,若還原回二○○六年坎城影展剛公布正式競賽片片單的那一天、那個情境,相信有絕大多數的人(台灣人、法國人、美國人……)都不知道努利˙畢格˙傑朗他是誰,也不認識英國女導演安德莉雅˙阿諾 (Andrea ARNOLD) ──《紅路》(Red Road, 2006) ──、阿爾及利亞裔男導演哈席德˙布夏黑 (Rachid BOUCHAREB) ──《光榮歲月》(Indigènes, 2006) ──、葡萄牙男導演佩德羅˙柯斯達 (Pedro COSTA) ──《年輕人,向前行》(Juventude em marcha, 2006) ──、法國男導演札維耶˙嘉諾利 (Xavier GIANNOLI) ──《以前我是歌手的時候》(Quand j'étais chanteur, 2006) ──他們是誰。可是,我們卻能夠認得肯˙洛區 (Ken LOACH)、佩德羅˙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阿基˙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ÄKI)、蘇菲亞˙柯波拉 (Sofia COPPOLA) 他們是誰,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早就都是知名導演,實況也是他們的影片少說也有好幾部曾經在台灣上映過,某些瘋電影人士都認得他們的「電影」;葛耶摩˙戴托羅 (Guillermo Del TORO) 跟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這兩位墨西哥男導演則是曾跑去美國執導《秘密客》(Mimic, 1997)、《地獄怪客》(Hellboy, 2004)、《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順利地取得知名度。
以安德莉雅˙阿諾為例,她的《紅路》獲得二○○六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她的第二部片《魚缸/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2009) 又獲得二○○九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再加上她又是英國人、隸屬英語系國家,所以,安德莉雅˙阿諾順利地取得知名度。說「安德莉雅˙阿諾順利地取得知名度」,意思是說她能夠比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導演更加順利地取得知名度。同樣以二○○六年坎城影展為例,哈席德˙布夏黑的《光榮歲月》拿下五座最佳男演員──這可真是王家衛的創舉!──,同樣是由哈席德˙布夏黑執導的《光榮時刻》(Hors-la-loi, 2010) 則在去年(二○一○年)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也即將在台灣上映,但不減一項鐵打的事實:能夠認得安德莉雅˙阿諾、佩德羅˙阿莫多瓦、阿基˙郭利斯馬基的瘋電影人士依舊不認得哈席德˙布夏黑他是誰;哈席德˙布夏黑未能順利地取得知名度。
關於哈席德˙布夏黑的 « Rachid Bouchareb » 該怎麼發音、該如何中譯,那是另外一回事;筆者在此談到的問題是 « Rachid Bouchareb » 這姓名在台灣沒有知名度。
從二○○六年坎城影展走到今天的二○一一年坎城影展,五年過去了、碰到六屆坎城影展,國際影展圈子變了很多:安德莉雅˙阿諾參加兩次坎城影展都得獎,努利˙畢格˙傑朗則在二○○八年坎城影展以《三隻猴子》獲獎;葛耶摩˙戴托羅的《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 2006) 雖然沒在二○○六年坎城影展獲獎,卻一路直衝二○○七年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該片也以西班牙文發音影片之姿在大台北賣破一千萬;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被二○○六年坎城影展加持──當然也被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跟凱特˙布藍奇 (Cate Blanchett) 加持──一路變成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布呂諾˙杜蒙 (Bruno DUMONT) 的《弗蘭德/野獸邏輯》爆冷拿下二○○六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尚─皮耶˙達顛 (Jean-Pierre DARDENNE) 跟呂克˙達顛 (Luc DARDENNE) 兄弟檔以《沉默的羅娜》(Le Silence de Lorna, 2008) 拿下二○○八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以《瘋草》(Les Herbes folles, 2009) 在二○○九年坎城影展拿下一座怪異的坎城特別獎……但《弗蘭德》、《沉默的羅娜》、《瘋草》都無緣在台灣作商業放映!布里蘭特˙曼多薩 (Brillante Ma. Mendoza) 連續參加二○○八年跟二○○九年的坎城影展,終以《男孩看見血地獄》(Kinatay, 2009) 拿下二○○九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李滄東以《秘陽》參加二○○七年坎城影展獲最佳女演員(全度妍)、以《生命之詩》參加二○一○年坎城影展獲最佳劇本獎;朴贊郁以《蝙蝠:血色情慾》拿下二○○九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跟安德莉雅˙阿諾的《發現心節奏》並列──;河瀨直美以《殯之森》拿下二○○七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婁燁以《春風沉醉的夜晚》拿下二○○九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終於以《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Lung Boonmee raluek chat, 2010) 拿下二○一○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上這些亞洲電影的得獎紀錄實在耀眼。還有,早已有大師水準的肯˙洛區、米夏埃耳˙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拿下金棕櫚獎,堅強實力派的賈克˙歐迪亞 (Jacques AUDIARD)、札維耶˙波瓦 (Xavier BEAUVOIS) 拿下評審團大獎,中生代創作者如洛宏˙康鐵 (Laurent CANTET)、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拿下金棕櫚獎,羅馬尼亞新銳克里斯提昂˙穆基 (Cristian MUNGIU) 以《四月三週又兩天》(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 2007) 拿下二○○七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都是很難忘的國際影展事件。
克里斯提昂˙穆基、布里蘭特˙曼多薩、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都不再是默默無名的電影導演;而且,以上這三位導演都來過台灣。但想當初,克里斯提昂˙穆基入圍二○○七年坎城影展時,誰認得他?布里蘭特˙曼多薩入圍二○○八年坎城影展時,誰認得他?還有,說真的,不管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是入圍二○○四年坎城影展還是入圍二○○六年威尼斯影展、二○一○年坎城影展,誰真的能夠叫出他的姓名、拼出他的姓名?當我們永遠用後見之明再回頭看以前的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片單,我們永遠想像不出坎城影展選片人的眼光跟膽識、永遠認識不到其他落選者的內在潛力。
周星星我個人憑藉已經積累多年的知識,只在二○○九年坎城影展公布正式競賽片片單時能認得所有每一位導演;但我依舊期待能夠從二○一一年坎城影展認識新秀。瘋電影人士就應該抱持這種開闊的心胸,放下那種「只期待『品質保證』的導演」的心態。
或許阿藍˙卡瓦利耶 (Alain CAVALIER) 的《天主》(Pater, 2011) 就是砲灰,麥雯 (Maïwenn) 的《青少年警隊》(Polisse, 2011)、貝禾童˙波內羅 (Bertrand BONELLO) 的《妓院回憶》(L'Apollonide, 2011) 也差不多就是砲灰,河瀨直美、三池崇史、尼可拉˙溫丁˙黑芬 (Nicolas WINDING REFN) 也大概都是陪榜的份;或許有太多的人期待看到佩德羅˙阿莫多瓦摘下金棕櫚獎,或極少數人押寶達顛兄弟奪下第三座金棕櫚獎……但既然是競賽,還是要就片論片。我們也許發現到佩德羅˙阿莫多瓦、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努利˙畢格˙傑朗不再去其它國際影展;但不是只有這些「品質保證」的姓名才再值得期待、關注。就像哈度˙米亥羅駑 (Radu MIHAILEANU) 這姓名,可曾有人知道他已有兩部片──《緊握生命的希望》(Va, vis et deviens, 2005)、《交響人生》(Le Concert, 2009) ──在台灣作過商業放映?靜觀坎城影展其變,或許最新一代的大師就將出現。
(本網誌原發表日期: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一號)
回到二○一一坎城影展專題首頁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5005544
搜尋坎城影展 2006-2011
二○○五年是《孩子》(L'Enfant, 2005)、《愛情不用尋找》(Broken Flowers, 2005)、《隱藏攝影機》(Caché, 2005)、《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 2005) 得獎的那一年,湯米˙李˙瓊斯 (Tommy Lee JONES) 拿下最佳男演員,他所執導的《馬奎斯的三場葬禮》,其編劇葛耶摩˙阿黎阿軋 (Guillermo ARRIAGA) 也拿下最佳劇本獎。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杜琪峰的《黑社會》、洪尚秀的《電影故事》(Conte de cinéma, 2005)、大衛˙柯羅能堡 (David CRONENBERG) 的《暴力效應》(A History of Violence, 2005)、勞伯˙羅德里蓋茲 (Robert RODRIGUEZ) 跟法蘭克˙米勒 (Frank MILLER) 合導的《萬惡城市》(Sin City, 2005)、阿諾˙拉黎厄 (Arnaud LARRIEU) 跟尚─馬黎˙拉黎厄 (Jean-Marie LARRIEU) 兄弟的《作畫與做愛》(Peindre ou faire l'amour, 2005) 都是當年的競賽影片。
周星星我個人就是在二○○五年這一年開始「有一點」關注坎城影展,當年「關注到」的幾部影片像是《孩子》、《隱藏攝影機》都得獎了。這讓我更加確認說:來年應把整個競賽長片片單都列出來,才能更仔細地「關注」……所以,自二○○六年起,周星星我就開始詳列坎城影展的正式競賽片單。
二○○六年坎城影展競賽片單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1868995
二○○六年坎城影展得獎名單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141613
二○○六年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是王家衛,他開出來的得獎名單是:
金棕櫚獎:Ken LOACH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吹動大麥的風》
評審團大獎:Bruno DUMONT - FLANDRES 《弗蘭德/野獸邏輯》
最佳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 BABEL 《火線交錯》
最佳女演員:Penélope Cruz, Carmen Maura, Lola Dueñas, Blanca Portillo, Yohana Cobo 跟 Chus Lampreave 為了 Pedro ALMODÓVAR - VOLVER 《玩美女人》
最佳男演員:Jamel Debbouze, Samy Nacéri, Sami Bouajila, Roschdy Zem 跟 Bernard Blancan 為了 Rachid BOUCHAREB - INDIGÈNES 《光榮歲月》
最佳劇本:Pedro ALMODÓVAR - VOLVER 《玩美女人》
評審團獎:Andrea ARNOLD - RED ROAD 《紅路》
金攝影機獎:Corneliu PORUMBOIU – A FOST SAU N-A FOST ? 《有還是沒有?/一二○八全民開講》
這一年坎城影展的最大遺珠就是土耳其男導演努利˙畢格˙傑朗 (Nuri Bilge CEYLAN) 的《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 2006)。在此,我們不作電影評論,我們不在此說明為什麼《適合分手的天氣》是一部傑作。我們要說明的是:努利˙畢格˙傑朗這一位男導演,至今已經變成坎城影展的常客;《三隻猴子》(Üç maymun, 2008) 也在二○○八年的坎城影展拿下最佳導演獎──雖然更早之前《遠方》(Uzak, 2003) 就已經拿下一座評審團大獎。努利˙畢格˙傑朗是坎城影展的常客,努利˙畢格˙傑朗迄今只參加坎城影展,努利˙畢格˙傑朗是坎城影展最願意推薦的導演,努利˙畢格˙傑朗也是靠坎城影展(讓他入圍以及讓他得獎)才建立起他的國際知名度的。
讓我們來看一下努利˙畢格˙傑朗的劇情長片得獎紀錄:
《遠方》(Uzak, 2003) ──評審團大獎跟男演員獎
《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 2006) ──沒得獎
《三隻猴子》(Üç maymun, 2008) ──最佳導演獎
《安納托利亞傳奇》(Bir Zamanlar Anadolu'da, 2011) 金棕櫚獎??
不過,努利˙畢格˙傑朗在《遠方》之前還有兩部劇情長片:
《小鎮》(Kasaba, 1997) ──柏林影展非正式競賽,有得獎
《五月雲》(Mayis sikintisi, 1999) ──入圍柏林影展正式競賽,但沒得獎
努利˙畢格˙傑朗至今對瘋電影人士(cinéphiles)──瘋電影人士也就是『作者電影』(le cinéma d'auteur)的愛好者、消費者──來說已不是陌生人物。但是,若還原回二○○六年坎城影展剛公布正式競賽片片單的那一天、那個情境,相信有絕大多數的人(台灣人、法國人、美國人……)都不知道努利˙畢格˙傑朗他是誰,也不認識英國女導演安德莉雅˙阿諾 (Andrea ARNOLD) ──《紅路》(Red Road, 2006) ──、阿爾及利亞裔男導演哈席德˙布夏黑 (Rachid BOUCHAREB) ──《光榮歲月》(Indigènes, 2006) ──、葡萄牙男導演佩德羅˙柯斯達 (Pedro COSTA) ──《年輕人,向前行》(Juventude em marcha, 2006) ──、法國男導演札維耶˙嘉諾利 (Xavier GIANNOLI) ──《以前我是歌手的時候》(Quand j'étais chanteur, 2006) ──他們是誰。可是,我們卻能夠認得肯˙洛區 (Ken LOACH)、佩德羅˙阿莫多瓦 (Pedro ALMODÓVAR)、阿基˙郭利斯馬基 (Aki KAURISMÄKI)、蘇菲亞˙柯波拉 (Sofia COPPOLA) 他們是誰,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早就都是知名導演,實況也是他們的影片少說也有好幾部曾經在台灣上映過,某些瘋電影人士都認得他們的「電影」;葛耶摩˙戴托羅 (Guillermo Del TORO) 跟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這兩位墨西哥男導演則是曾跑去美國執導《秘密客》(Mimic, 1997)、《地獄怪客》(Hellboy, 2004)、《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順利地取得知名度。
以安德莉雅˙阿諾為例,她的《紅路》獲得二○○六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她的第二部片《魚缸/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2009) 又獲得二○○九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再加上她又是英國人、隸屬英語系國家,所以,安德莉雅˙阿諾順利地取得知名度。說「安德莉雅˙阿諾順利地取得知名度」,意思是說她能夠比其他非英語系國家的導演更加順利地取得知名度。同樣以二○○六年坎城影展為例,哈席德˙布夏黑的《光榮歲月》拿下五座最佳男演員──這可真是王家衛的創舉!──,同樣是由哈席德˙布夏黑執導的《光榮時刻》(Hors-la-loi, 2010) 則在去年(二○一○年)入圍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也即將在台灣上映,但不減一項鐵打的事實:能夠認得安德莉雅˙阿諾、佩德羅˙阿莫多瓦、阿基˙郭利斯馬基的瘋電影人士依舊不認得哈席德˙布夏黑他是誰;哈席德˙布夏黑未能順利地取得知名度。
關於哈席德˙布夏黑的 « Rachid Bouchareb » 該怎麼發音、該如何中譯,那是另外一回事;筆者在此談到的問題是 « Rachid Bouchareb » 這姓名在台灣沒有知名度。
從二○○六年坎城影展走到今天的二○一一年坎城影展,五年過去了、碰到六屆坎城影展,國際影展圈子變了很多:安德莉雅˙阿諾參加兩次坎城影展都得獎,努利˙畢格˙傑朗則在二○○八年坎城影展以《三隻猴子》獲獎;葛耶摩˙戴托羅的《羊男的迷宮》(El Laberinto del Fauno, 2006) 雖然沒在二○○六年坎城影展獲獎,卻一路直衝二○○七年美國的奧斯卡金像獎,該片也以西班牙文發音影片之姿在大台北賣破一千萬;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被二○○六年坎城影展加持──當然也被布萊德˙彼特 (Brad Pitt) 跟凱特˙布藍奇 (Cate Blanchett) 加持──一路變成最有影響力的導演之一;布呂諾˙杜蒙 (Bruno DUMONT) 的《弗蘭德/野獸邏輯》爆冷拿下二○○六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尚─皮耶˙達顛 (Jean-Pierre DARDENNE) 跟呂克˙達顛 (Luc DARDENNE) 兄弟檔以《沉默的羅娜》(Le Silence de Lorna, 2008) 拿下二○○八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以《瘋草》(Les Herbes folles, 2009) 在二○○九年坎城影展拿下一座怪異的坎城特別獎……但《弗蘭德》、《沉默的羅娜》、《瘋草》都無緣在台灣作商業放映!布里蘭特˙曼多薩 (Brillante Ma. Mendoza) 連續參加二○○八年跟二○○九年的坎城影展,終以《男孩看見血地獄》(Kinatay, 2009) 拿下二○○九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李滄東以《秘陽》參加二○○七年坎城影展獲最佳女演員(全度妍)、以《生命之詩》參加二○一○年坎城影展獲最佳劇本獎;朴贊郁以《蝙蝠:血色情慾》拿下二○○九年坎城影展評審團獎──跟安德莉雅˙阿諾的《發現心節奏》並列──;河瀨直美以《殯之森》拿下二○○七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婁燁以《春風沉醉的夜晚》拿下二○○九年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終於以《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Lung Boonmee raluek chat, 2010) 拿下二○一○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以上這些亞洲電影的得獎紀錄實在耀眼。還有,早已有大師水準的肯˙洛區、米夏埃耳˙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拿下金棕櫚獎,堅強實力派的賈克˙歐迪亞 (Jacques AUDIARD)、札維耶˙波瓦 (Xavier BEAUVOIS) 拿下評審團大獎,中生代創作者如洛宏˙康鐵 (Laurent CANTET)、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拿下金棕櫚獎,羅馬尼亞新銳克里斯提昂˙穆基 (Cristian MUNGIU) 以《四月三週又兩天》(4 luni, 3 saptamani si 2 zile, 2007) 拿下二○○七年坎城影展金棕櫚獎,都是很難忘的國際影展事件。
克里斯提昂˙穆基、布里蘭特˙曼多薩、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都不再是默默無名的電影導演;而且,以上這三位導演都來過台灣。但想當初,克里斯提昂˙穆基入圍二○○七年坎城影展時,誰認得他?布里蘭特˙曼多薩入圍二○○八年坎城影展時,誰認得他?還有,說真的,不管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是入圍二○○四年坎城影展還是入圍二○○六年威尼斯影展、二○一○年坎城影展,誰真的能夠叫出他的姓名、拼出他的姓名?當我們永遠用後見之明再回頭看以前的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片單,我們永遠想像不出坎城影展選片人的眼光跟膽識、永遠認識不到其他落選者的內在潛力。
周星星我個人憑藉已經積累多年的知識,只在二○○九年坎城影展公布正式競賽片片單時能認得所有每一位導演;但我依舊期待能夠從二○一一年坎城影展認識新秀。瘋電影人士就應該抱持這種開闊的心胸,放下那種「只期待『品質保證』的導演」的心態。
或許阿藍˙卡瓦利耶 (Alain CAVALIER) 的《天主》(Pater, 2011) 就是砲灰,麥雯 (Maïwenn) 的《青少年警隊》(Polisse, 2011)、貝禾童˙波內羅 (Bertrand BONELLO) 的《妓院回憶》(L'Apollonide, 2011) 也差不多就是砲灰,河瀨直美、三池崇史、尼可拉˙溫丁˙黑芬 (Nicolas WINDING REFN) 也大概都是陪榜的份;或許有太多的人期待看到佩德羅˙阿莫多瓦摘下金棕櫚獎,或極少數人押寶達顛兄弟奪下第三座金棕櫚獎……但既然是競賽,還是要就片論片。我們也許發現到佩德羅˙阿莫多瓦、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努利˙畢格˙傑朗不再去其它國際影展;但不是只有這些「品質保證」的姓名才再值得期待、關注。就像哈度˙米亥羅駑 (Radu MIHAILEANU) 這姓名,可曾有人知道他已有兩部片──《緊握生命的希望》(Va, vis et deviens, 2005)、《交響人生》(Le Concert, 2009) ──在台灣作過商業放映?靜觀坎城影展其變,或許最新一代的大師就將出現。
(本網誌原發表日期: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一號)
回到二○一一坎城影展專題首頁 http://blog.yam.com/jostar2/article/25005544
搜尋坎城影展 2006-2011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