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怎樣消耗資源又對健康、健保不利
美國是瘋狂吃漢堡的國家:每一年有六十七億個漢堡賣出,而且,平均起來,以七歲到十三歲的兒童(青少年)為例,他們每一個人平均每一個禮拜會吃掉六點二個漢堡;幾近快要一天吃一個漢堡。
如果珍․古德接下來引的例子多少是跟經濟學有關的話:(一)在巴西,有百分之二十三的土地是畜養出口用的肉牛,其飼料是玉米跟黑豆,這些本來應該要是巴西農民的主食;(二)瓜地馬拉有百分之九十的牛肉產量都是出口到美國,而瓜地馬拉它本身正是飲食匱乏的國家;(三)每年拉丁美洲有五萬公噸的牛肉出口到美國;──我倒覺得,這還是不夠具有說服力:不具有經濟學上的說服力。因為,為了要讓一頭肉牛長得肉多多,必須要讓肉牛吃很多玉米跟黑豆的話,那麼牛肉的基本物價一定不會是貧窮國家老百姓能夠消費得到的物價。但是,如果珍․古德的意思是說:如果西方世界人士因為愛吃牛肉的關係,導致貧窮國家發展畜牧業用以提供給美國人肉品,那麼光是這個畜牧業它所消耗掉的資源是相當可觀的。這一點,周星星我是同意的,因為最近的環保宣傳「多吃素可減少製造二氧化碳」其背後的理性即是基於此。但是,如果要打破現有的經濟供需模式,我們馬上看到一個問題:當美國人都不吃漢堡了,拉丁美洲的畜牧業也就會跟著垮台,也因此拉丁美洲必須要尋找替代農工業彌補外匯損失。
過度肥胖 (obésité) 不單單只是美國的問題:只要是奉行吃漢堡主義,或 fish and chips,或炸雞排、鹹酥雞,都會導致過度肥胖。但,特別是針對美國人,這超級弔詭:對漢堡的崇拜導致過度肥胖,然後又得花掉大筆健保經費治療過度肥胖,連消費者都還要再貢獻金錢給《怎樣瘦身》之類的書跟「怎樣瘦身」的運動俱樂部或「怎樣再瘦身」的飲食、偏方,這不僅僅是健康的問題而已,而是這每一道過程都在消耗自然資源。
珍․古德接受法國的《世界報二》專訪,她表示她相當推崇傳統的法國飲食。珍․古德說,正是因為法國廚藝聞名世界,所以很多法國廚藝的法文字其實是原封不動地被英文沿用;例如 apéritif(開胃酒)、croquette(炸丸子)、consommé(清燉肉湯)、croûton(小塊油炸麵包)、flambé(油燒,加上酒然後點火讓菜跟火一起燃燒)、hors-d'oeuvre(冷盤、拼盤)、gratin(黃焦皮,先在食物上灑些麵包屑,烤熟後在上層會有一片金黃色的焦皮)、liqueur(甜燒酒)、mayonnaise(美乃滋)、petits fours(奶油小點心)、soufflé(蛋奶酥,字源自動詞『吹氣』,現在台北有人將之浪漫化譯為『蘇芙蕾』)等等。但是,法國自一九九○年代中期開始,美國品牌的速食業算是很成功地入侵法國,特別是小孩子去過速食店之後就潛意識地要再拉著父母再去吃漢堡(跟鹹鹹的油炸薯條);結果是:一九九七年到二○○三年間,法國的過度肥胖 (obésité) 增加了百分之十五,有百分之十一點六的成人以及百分之十五的兒童因為過度肥胖影響到日常生活跟健康。原來地中海地區的橄欖油式飲食──根據周星星我個人的經驗,這是指餐桌上應該要有生菜、淋上橄欖油的切片蕃茄,還有浸泡在橄欖油中的小型生魚(我叫不出是什麼魚);雖然橄欖油依舊是油脂,但地中海地區如南法、義大利、希臘嗜用橄欖油的國家都能夠窈窕跟長壽──,似乎在年輕人間(的飲食習慣)已經不敵全都炸得清脆的美式速食。
魚肉怎樣快要消失跟海洋生態失衡
另外一個現象值得重視:隨著歐洲吹起日本餐廳的風潮,當然很可能是因為生魚、壽司的熱量遠低於牛肉(所以才冒出愈來愈多的日本餐廳消費者),但是也因為有這個風潮的關係,地中海的大鮪魚(紅肉鮪魚)即將快要消失。《世界報二》在二月專訪珍․古德的同時,WWF 對法國政府呼籲應該要禁止大賣場繼續販賣紅肉鮪魚。
周星星我根據《世界報二》的報導,曾多次再孤狗相關的加拿大所做的研究,大西洋裡的 saumon boccacio(一種鮭魚)、raie tachetée(一種鰩魚,或魟魚)、chevalier cuivré、colin(一種鱈魚)、églefin(一種小鱈魚)、espadon(箭魚)、capelan、thon(鮪魚)、morue(或 cabillaud,鱈魚),其數量已經遠低於一九五○年代的百分之十。周星星我沒辦法認得那麼多魚,但根據我在巴黎留學階段的經驗,saumon (boccacio)(一種鮭魚)、thon(鮪魚)跟 cabillaud(鱈魚)都是常常可以聽得到的字,顯見這些魚是常常被消費的。而且,真空包裝的煙燻鮭魚處處都可買得到(但不算太便宜),顯見:人數眾多的地球人,如果大家都是三不五時因為節慶、因為聚會所以才購買煙燻鮭魚、鱈魚(或狂吃牛肉切片、羊肉切片),海裡面的還能夠被撈到的魚僅只會愈來愈少,最後必導致煙燻鮭魚、鱈魚甚至鮪魚都將變成只有資產階級才消費得起的食物。
然後,今天(四月二十一號)《中國時報》刊登一張象牙海岸怎樣割鯊魚背鰭的照片,因為鯊魚背鰭曬乾後,正是會被出口到中國(含香港)跟其它東亞國家(含台灣跟日本;不過台灣很可能也是再從中國、香港進口過來),當然就是某些人的名貴佳餚:魚翅。
所以,我講過:「該如何由在地政權協調漁民配合全球化議題?我真的有個感想:在地政權不處理全球化議題,反正一切都是『拖』,拖完就是贏。罵漁民沒有用,全世界漁民全都是一個樣,沒有人會把層次提高觀察物種是否平衡。罵不辦事的政權才算做對事。」
多吃蔬菜好處多多
最後,周星星我不認為吃素才是解決之道。將「吃素」轉化成倫理力量、政治力量,都不會是有效的力量。當然,首先得先區分出「吃素」跟「多吃蔬菜」這兩種意義不太一樣的行為。「吃素」極為嚴格,嚴格到要區分食物裡面有沒有雞蛋、裡面是植物油還是動物油,這已經構成對人類意志的拘束(例如在不久之前,我們是看到雞肉就知道它是肉;但是現在,如果是看到蛋躂或披薩,是不是還要問蛋躂裡面有雞蛋、披薩上面必然有乳酪?),因此不太可能成為普遍的──如印度那般──吃素的飲食文化。但是,「多吃蔬菜」卻是實際可行的:近年來為了健康或為了瘦身,「多吃蔬菜」其實有點變成顯學;蔬菜的售價普遍低於牛肉,這也是一種經濟考量;現在少吃牛肉也都可以變成愛護地球的行為:牛肉的消費量減少了,畜牧業不用再開那麼多家,種植玉米等等作物用以飼養肉牛的農業也可轉型成其它蔬菜業,漸漸地,連畜牧業的農業用水量也可降低。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傑若米․瑞弗金 (Jeremy Rifkin) 的研究──一九九三年的書《超越牛肉》(Beyond Beef) ──,美國消費用的水,有百分之五十用在畜牧業。所以,水資源的被保護也是不吃牛肉的好結果之一。
所以,活得簡單、苗條又愛護地球,一點都不難。難就難在因為不缺錢,所以拚命買東西往嘴巴、肚子裡面塞。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