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女」的拉丁文是 « virgo » ,這一個字也變成天文星座的「處女座」,當然也變成屬於處女座的人。如果採形容詞的話,則是 « virginalis » ──或 « virgineus » ,看是要形容什麼。法文的話,「處女」是 « vierge » ,既是名詞、也是形容詞。問題是:原「處女」之意,毫無「第一次發生性行為」之實;怎麼在中文裡面變成是性行為的「開苞」(這應該算是俚語吧?)!
怎麼在中文裡面,「處女作」變成是第一部作品?我查遍拉丁文字典、法文字典,甚至是英文的條目,都找不到「處女作」這條目、或「處女作」之辭源。於是,我推測:「處女作」之辭源就是中文!
到底是哪一位前輩將「處女」加上「第一次」的概念呢?可恥。既然已經這樣無恥,為什麼不把第一部作品稱作「懶葩作」?
奇異的路人問:「不對吧,『懶葩』有兩粒耶,怎可稱作『懶葩作』?」
歧異的周星星回:「那,『懶葩作』就稱呼那些有上、下兩集的作品好了;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的《吸煙》(Smoking) 跟《不吸煙》(No Smoking),是『懶葩作』;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的《追殺比爾一》(Kill Bill Part 1) 跟《追殺比爾:愛的大逃殺》(Kill Bill Part 2) 也是『懶葩作』。杜琪峰的《黑社會一》跟《黑社會:以和為貴》也是。」
奇異的路人問:「那《無間道》三部曲算不算『懶葩作』?」
歧異的周星星回:「三部曲怎麼可以算『懶葩作』?《無間道》的第二集、第三集兩個加起來才算『懶葩作』,《無間道》第一集的成就可稱作是『雞巴作』。當初《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第二集、第三集一起拍,就是一個範例。」
糙(ㄘㄠˋ),怎麼愈來愈低級(或不夠高級)?怎麼愈來愈粗暴(或不夠優雅)?
« vierge » 之考據
在法文裡面,很讓我驚訝地是有很多物品都有用到 « vierge » 這個形容詞,例如 « cassette vierge » 是「空白錄音帶」──這個詞已愈來愈少見,因為錄音帶已愈來愈少見!──跟 « disque vierge » 是「空白光碟片」;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定要用 « vierge » 這個字當形容詞?
當 « vierge » 它本身就是「處女」之意,以及當大寫的 « Vierge » 指的正是聖母瑪麗亞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受到宗教(基督教)影響下的 « vierge » 這個字如何開始具備「從未被碰過」以及「純潔的」意義。例如 « une forêt vierge » 是一塊「未經過砍伐過的森林」, « une terre vierge » 是一塊「未經過開墾過的土地」;以及 « de l'or vierge » 是地底下純粹的金礦、 « de l'argent vierge » 是地底下純粹的銀礦,都還沒經過火的焠煉跟其它金屬混合; « huile vierge » 是第一滴從橄欖流出來的油,而且是還沒壓它就流出來的油。更高的隱喻是 « une réputation vierge » ,一種「無懈可擊的名聲」。
請看以下順序:「處女」——(昇華)—→隱喻「從未被碰過」以及「純潔的」。所以,就算法文中已經用到 « vierge » 這個形容詞,我不知道是否可同步再想到「處女的」;也因此,我也會質疑將 « la terre vierge » 直譯成「處女地」的譯法。就好像「陰」、「陽」的對比在中華文化中處處可見,但能否因為已經有個「陰道」,所以我們就不能用「陰影」──只因為「陰」會讓人聯想到「陰道」、所以「陰影」會變成陰道的影子?一正跟一反的推論都會導致任何一位自己變成自相矛盾。
請再看以下順序:「處女作」——(來自)←—破解「處女」的狀態。照理來講,此「創作的『處女』狀態」即是什麼都沒創作,不是嗎?要不然,「處女作」到底要講什麼?
打破處女情結
很明顯,是「處女情結」才是我要攻擊的目標。
為什麼我們會襲用「處女作」這用法呢?很簡單:因為別人都這樣用。就像我在唸初中的時候,雖然從未在小學講過什麼「山地人」的字眼,但因為在唸初中時班上有兩位「山胞」(我已經加了括號),所以就跟著其他人稱他們兩位是「山地人」了。別說我自己只是襲用、沒有任何瞧不起的意識──事實上,當我們在用「山地人」時,就已經把他們當作是從山上下來的人、跟我們不一樣的人、甚至是連「國語」都講不太標準的人;很難說這些「不一樣的人」是跟我們一樣平等的人。請糾出意識形態!
沒錯。我也曾跟著別人照樣用「處女作」,但深思過後已不再如此做!退回到電影的領域,所謂的第一部片 « 1er film » ,我已一律稱之為「首部作」。
․ 電影 pas pour film
․ 長鏡頭 pas pour long take
怎麼在中文裡面,「處女作」變成是第一部作品?我查遍拉丁文字典、法文字典,甚至是英文的條目,都找不到「處女作」這條目、或「處女作」之辭源。於是,我推測:「處女作」之辭源就是中文!
到底是哪一位前輩將「處女」加上「第一次」的概念呢?可恥。既然已經這樣無恥,為什麼不把第一部作品稱作「懶葩作」?
奇異的路人問:「不對吧,『懶葩』有兩粒耶,怎可稱作『懶葩作』?」
歧異的周星星回:「那,『懶葩作』就稱呼那些有上、下兩集的作品好了;阿藍․雷奈 (Alain Resnais) 的《吸煙》(Smoking) 跟《不吸煙》(No Smoking),是『懶葩作』;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 的《追殺比爾一》(Kill Bill Part 1) 跟《追殺比爾:愛的大逃殺》(Kill Bill Part 2) 也是『懶葩作』。杜琪峰的《黑社會一》跟《黑社會:以和為貴》也是。」
奇異的路人問:「那《無間道》三部曲算不算『懶葩作』?」
歧異的周星星回:「三部曲怎麼可以算『懶葩作』?《無間道》的第二集、第三集兩個加起來才算『懶葩作』,《無間道》第一集的成就可稱作是『雞巴作』。當初《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 第二集、第三集一起拍,就是一個範例。」
糙(ㄘㄠˋ),怎麼愈來愈低級(或不夠高級)?怎麼愈來愈粗暴(或不夠優雅)?
« vierge » 之考據
在法文裡面,很讓我驚訝地是有很多物品都有用到 « vierge » 這個形容詞,例如 « cassette vierge » 是「空白錄音帶」──這個詞已愈來愈少見,因為錄音帶已愈來愈少見!──跟 « disque vierge » 是「空白光碟片」;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定要用 « vierge » 這個字當形容詞?
當 « vierge » 它本身就是「處女」之意,以及當大寫的 « Vierge » 指的正是聖母瑪麗亞時,我們可以感受到受到宗教(基督教)影響下的 « vierge » 這個字如何開始具備「從未被碰過」以及「純潔的」意義。例如 « une forêt vierge » 是一塊「未經過砍伐過的森林」, « une terre vierge » 是一塊「未經過開墾過的土地」;以及 « de l'or vierge » 是地底下純粹的金礦、 « de l'argent vierge » 是地底下純粹的銀礦,都還沒經過火的焠煉跟其它金屬混合; « huile vierge » 是第一滴從橄欖流出來的油,而且是還沒壓它就流出來的油。更高的隱喻是 « une réputation vierge » ,一種「無懈可擊的名聲」。
請看以下順序:「處女」——(昇華)—→隱喻「從未被碰過」以及「純潔的」。所以,就算法文中已經用到 « vierge » 這個形容詞,我不知道是否可同步再想到「處女的」;也因此,我也會質疑將 « la terre vierge » 直譯成「處女地」的譯法。就好像「陰」、「陽」的對比在中華文化中處處可見,但能否因為已經有個「陰道」,所以我們就不能用「陰影」──只因為「陰」會讓人聯想到「陰道」、所以「陰影」會變成陰道的影子?一正跟一反的推論都會導致任何一位自己變成自相矛盾。
請再看以下順序:「處女作」——(來自)←—破解「處女」的狀態。照理來講,此「創作的『處女』狀態」即是什麼都沒創作,不是嗎?要不然,「處女作」到底要講什麼?
打破處女情結
很明顯,是「處女情結」才是我要攻擊的目標。
為什麼我們會襲用「處女作」這用法呢?很簡單:因為別人都這樣用。就像我在唸初中的時候,雖然從未在小學講過什麼「山地人」的字眼,但因為在唸初中時班上有兩位「山胞」(我已經加了括號),所以就跟著其他人稱他們兩位是「山地人」了。別說我自己只是襲用、沒有任何瞧不起的意識──事實上,當我們在用「山地人」時,就已經把他們當作是從山上下來的人、跟我們不一樣的人、甚至是連「國語」都講不太標準的人;很難說這些「不一樣的人」是跟我們一樣平等的人。請糾出意識形態!
沒錯。我也曾跟著別人照樣用「處女作」,但深思過後已不再如此做!退回到電影的領域,所謂的第一部片 « 1er film » ,我已一律稱之為「首部作」。
․ 電影 pas pour film
․ 長鏡頭 pas pour long take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