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還滿喜歡《黑社會二》的,給了三顆星,因此也寫了一篇介紹杜琪峰專題的序文〈杜琪峰,單獨一個人的戰爭〉(Johnnie To, la guerre d’un seul homme)。他說道:「將『當代的』跟『傳奇的』猛烈地包裝在一起,乾爽地著重在政治跟動作影片,採取形式主義或戲劇性的激進立場擦過愚笨的賭注(在這兒是拒絕使用槍枝),目的是要開啟不可能的跟多產的通道、黑色幽默跟鋒利的美學意義,宛如一對刀 (une paire de katanas)。」尚-米歇˙弗侯東強調杜琪峰在二十年內拍了四十五部影片,而且右邊的宣傳照印得非常大、非常有風格。
安端˙梯禾雍 (Antoine Thirion) 的〈香港,和煦的早晨〉(Hong-Kong, de bon matin) 大概先介紹《電影筆記》介紹華語片的傳統:早在一九八○年代中期,奧利維耶˙阿薩亞斯 (Olivier Assayas) 跟夏勒˙鐵松 (Charles Tesson) 就已經在《電影筆記》弄過〈香港製造〉(Made in Hong-Kong) 的專題;一九九九年《電影筆記》又再弄了一個〈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 的專題。安端˙梯禾雍說杜琪峰的製片可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高成本、可能有劉德華大明星參與的針對香港觀眾而拍的喜劇片或動作片,另一部分就是低成本、可能有杜琪峰他個人的私人風格的類型電影,而且不能保證鐵定會賣。當初是因為多倫多影展的東尼˙萊恩 (Tony Rayns) 的堅持,才把杜琪峰介紹到西方世界,然後才出現這幾年驚人的國際影展紀錄:二○○四年《大事件》(Breaking News) 參加坎城影展,二○○四年《柔道龍虎榜》(Throw Down) 參加威尼斯影展,二○○五年《黑社會第一集》是坎城影展的正式競賽片,二○○六年《黑社會二》是坎城影展觀摩片,二○○六年《放逐》(Exiled) 是威尼斯影展正式競賽片,輝煌。根據安端˙梯禾雍的觀點,《PTU 機動部隊》(PTU) 是迄今為止杜琪峰的最佳作品。在第十二跟第十三的跨頁,四張劇照全是拿槍的畫面:自左至右分別是《全職殺手》(Fulltime Killer)、《鎗火》(The Mission)、《大事件》、《PTU 機動部隊》。
傑黑米˙瑟蓋 (Jérémy Segay) 的文章〈香港電影是否還存在?〉(Le cinéma de Hong-Kong existe-t-il [encore] ?) 特別提到香港大明星(李連杰、成龍、周潤發、吳宇森、徐克、于仁泰)出走到好萊塢之後的影響。「李安的《臥虎藏龍》在亞洲也僅僅是中等程度地賣座,之後亞洲觀眾就放棄了這一類電影,例如馮小剛的《夜宴》、陳凱歌的《無極》都不受香港觀眾歡迎。只能說這一類的電影仍然有可保證被出口到西方世界的價值。」 尚-菲利普˙鐵塞為去年的坎城影展金攝影機獎《有還是沒有?》(A Fost sau n-a fost ?) 寫了一篇影評。鐵塞也是在文章前面先解釋導演柯內流․波藍波宇 (Corneliu Porumboiu) 的說法說他並沒有虛構整個故事,因為他親眼在地方電視台看到那樣的故事。《有還是沒有?》是羅馬尼亞文的標題,到了西方世界被改成《十二點零八分位在布加勒斯特東邊》,典故是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二號十二點零八分羅馬尼亞共產黨頭子西奧塞古 (Ceausescu) 夫婦企圖搭乘直昇機逃離羅馬尼亞,這過程居然被電視實況轉播。於是,在導演柯內流․波藍波宇的家鄉,「十二點零八分」變成關鍵時刻,因為如果你是在十二點零八分之前上街抗議,表示你是在西奧塞古仍在位的時候反抗共產主義暴政,因此被認為是革命;但如果你是在十二點零八分之後上街抗議,表示你只是在慶祝西奧塞古的落跑,因此「有還是沒有(革命)?」變成這部喜劇的片名。
去年得到文學獎的弗杭蘇瓦˙貝果多 (François Bégaudeau) 則為《黑社會第一集》跟《黑社會二》兩部片寫了一篇中等長度的影評。
另外,《電影筆記》自三月份起提供了全新的服務:《e 電影筆記》的創立。《e 電影筆記》不僅僅是數位的網路雜誌,它其實就是《English 電影筆記》的意思,英文版的《電影筆記》,網址在這兒:http://www.e-cahiersducinema.com/ 不過,這項服務是付費的,也就是您必須要用信用卡付費才能夠瀏覽到英文版的《電影筆記》。至少,對大部分不諳法文的台灣讀者來說,能夠不用再仰賴筆者的挑選跟翻譯就能夠閱讀到其它的文章,實是一大福音。
夏洛特˙軋松 (Charlotte Garson) 為《適合分手的天氣》(Iklimler) 寫了一篇影評,但一開頭講的卻跟編導沒什麼關係。「努利˙畢格˙塞藍 (Nuri Bilge Ceylan) 的第四部長片以前所未見的激進方式深化高品質數位影像 (HD) 帶來的變革。他將影片建築成『近的』跟『遠的』之間的關係。《遠方》(Uzak) ──土耳其文的『遠的』──就已經將兩個不能協調的空間並置在一起……《適合分手的天氣》講的是一個分手的故事,它一直繼續著要結束;HD 的規格其實是在反對男主角。一方面是一個男人被他自己的情感分割開來,另外一方面是一個影像跟一個聲音共同構成一個難以忍受的瞬間性 (immédiateté)。」夏洛特˙軋松的這一篇影評無疑是有些讓人失望的,篇幅雖然是中等長度,但似乎繞來繞去都在談 HD 的優勢、如何把不可能的風景(例如雪景)拍得很美,就是不太談本片的主題:男女關係。
尚-菲利普˙鐵塞 (Jean-Philippe Tessé) 為黑澤清 (Kiyoshi Kurosawa) 的《藏屍樓》(Loft) 寫了一篇影評,但其實比較像一篇綜合了報導跟分析的文章,因為裡面還包含黑澤清去年十一月來到巴黎跟《電影筆記》兩位記者的訪談。須注意的是:黑澤清的影片很難在台灣作商業放映,但《藏屍樓》卻要在六月初在台北作商業放映。誠如尚-菲利普˙鐵塞所言,《藏屍樓》不僅僅是一個鬼故事,但它其實也是一個愛情故事。
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則是為《女外國人》(L’Etrangère) 寫了一篇影評。導演芙蘿紅思˙寇隆巴尼 (Florence Colombani) 是影評人出身,曾經寫過《伊利亞˙卡山》(Elia Kazan)、《普魯斯特-維斯康堤》(Proust-Visconti) 這兩本書,《女外國人》是她的首部作。莎拉˙普萊特 (Sarah Pratt) 是一位非常低調的美國演員,曾經以電視影片《靠岸前決定愛不愛你》(Brève traversée) 讓人注意到她的氣質。弗侯東的影評也著重在她:她飾演一位美國人 Sophie 來到巴黎在歌劇院幫人家找衣服,但她又在別的劇院當演員飾演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的《仕女圖》中的 Isabelle,因此弗侯東認為芙蘿紅思˙寇隆巴尼的「首部作」實在是想談太多、用了太多的典故。
這幾年羅馬尼亞的電影一直讓西方世界驚訝,從克里斯提˙普優 (Cristi Puiu) 的《拉札瑞斯古先生之死》(Moartea domnului Lazarescu) 開始,再來是坎城金攝影機獎《有還是沒有?》,然後又是(去年十月才在羅馬尼亞上映的)哈度˙蒙特安 (Radu Muntean) 的《白紙會變藍》(Hirtia va fi albastra) 直接處理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三號那一天的故事,似乎值得台灣影評界注意。另外,請搭配剛結束的坎城影展得獎名單,因為又有兩部羅馬尼亞影片得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