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無間道》之前,日本片《七夜怪談》也是先在台灣上映,然後台灣觀眾才再看到美國好萊塢的翻拍片《七夜怪談》。難免,我們會作些比較。但是,作比較並非是在搞影評,作比較比較像是在作考據。要小心:我們到底是在評論什麼。
翻拍:一些案例
關於《神鬼無間》被罵翻的事,引起我很多思考。首先,我先思考到的就是翻拍。我感覺現在有很多台灣觀眾用影印機的心態看待《神鬼無間》,然後校對《神鬼無間》出了哪些錯誤;因為《無間道》變成「原本」、「範本」。《無間道》是「原本」沒有錯,但是用影印機的心態看《無間道》,就會把「原本」賦予「無錯」的地位。我拿《無間道》這個「原本」來影印,影印出來的東西是《神鬼無間》,然後我校對《神鬼無間》犯了哪些《無間道》的錯。關於《神鬼無間》在台灣被罵翻的事,目前我是這樣理解。有某些網友也意識到這樣的問題,所以那些(位)網友就會說:「既然一直挑《神鬼無間》有哪些毛病,不像原本的《無間道》,那為什麼不直接把《無間道》的 DVD 重新拿出來看?」真的是講到精髓。周星星我其實建議:直接把《無間道》拿出來,然後找 Leonardo DiCaprio 跟 Matt Damon 配成英文版就好了。這樣的《神鬼無間》應該會討那些人的歡喜吧。
James Cameron 的《魔鬼大帝:真實謊言》(True Lies) 應該很多台灣人都看過,因為它上映十二年來有線電視也是一直在重播。但,請容許我用同樣的主詞,「很多台灣人」都沒看過 Claude Zidi 的《太誇張了!》(La Totale !)。法國片《太誇張了!》是一九九一年的片,劇情在講……還需要我再講一次嗎?大家都已經這麼熟悉《魔鬼大帝》了:一位男特務一直瞞著他愛妻他真實的身份,直到有一天他們兩位都被捲入恐怖份子的陰謀中。沒錯,是好萊塢買下《太誇張了!》的翻拍權,James Cameron 用超過一億美元的大預算把它拍成《魔鬼大帝》。有些在《魔鬼大帝》超爆笑的笑點,例如 Jamie Lee Curtis 拿不穩機關槍,導致機關槍一直跌下樓梯,也一直射殺恐怖份子那段……早在《太誇張了!》的「原本」就有。「原本」僅一小時四十分鐘,《魔鬼大帝》超過兩小時又再加十多分鐘的劇情。哪一部成績比較好?周星星我說:當然是《魔鬼大帝》。《魔鬼大帝》僅掌握《太誇張了!》大致的故事線而已,它其實設計了更多的配角、更多的動作場面(維吉尼亞跨海大橋、垂直起飛的戰鬥機),也設計了一些全新的笑點(例如 V8 攝影機沒電那一段真的是大爆笑)。《太誇張了!》因為是 Claude Zidi 的片,所以完全符合法國平民電影 (le cinéma populaire) 的風格,講話講很快、搞笑也搞得很誇張(《魔鬼大帝》中的 Simon 沒有比《太誇張了!》中對應的角色更好笑),影片的結尾也不是普通地爛。
單純地看《魔鬼大帝》,的確是一部用心製作的動作喜劇。更何況,全世界除了法國、比利時以及西班牙曾經上映過《太誇張了!》之外(外加魁北克及某些地區可在電視上或靠 video 看過它),誰看過、誰知道《太誇張了!》?筆者看過《電視全覽》(一本電視週刊),連法國影評人都稱《魔鬼大帝》這部翻拍作優於原作《太誇張了!》。我不能只拿機關槍那一段貶《魔鬼大帝》說原來《魔鬼大帝》也不是什麼原創,我應該要全面地看《魔鬼大帝》,甚至沒看過《太誇張了!》也沒關係,但就是要全面地看《魔鬼大帝》。
Christopher Nolan 的《針鋒相對》(Insomnia) 其實是翻拍 Erik Skjoldbjærg 的《失眠》(Insomnia),但是挪威的《失眠》似乎也只在法國、英國、美國部分戲院放映過而已(現在在美國被編入 CRITERION 系列的 DVD),真的沒多少人見過這部「原本」。周星星我說:又是一部翻拍作拍得比原作還優的例子。我喜歡 Christopher Nolan 的詮釋,我也喜歡 Al Pacino 的表演,但我不會說《針鋒相對》最精采的故事線並非原創。
Jean-François Richet 的《殲滅十三區》(Assault on Precinct 13) 很有力,很難跟 John Carpenter 的《攻擊警察局》(Assault on Precinct 13) 作比較。後者比較寫實主義,且那個時代沒有行動電話,所以挺有說服力;前者是異常地流暢,且掌握原作的基本原則,很難說是哪一個比較優──但是大家早已公認 John Carpenter 的《攻擊警察局》是那一個類型的經典作。
我超愛《我心遺忘的節奏》,即使我沒看過原作《手指》──目前也找不到。
有沒有翻拍作遜於原作的例子?喔,多了。美國的《雙面女蠍星》(Point of No Return) 遜於《霹靂煞》(Nikita),Adrian Lyne 的《洛莉塔》(Lolita) 就是遜於 Stanley Kubrick 的《洛莉塔》(Lolita) ──以前譯為《一束梨花壓海棠》,Brett Ratner 的《紅龍》(Red Dragon) 遜於 Michael Mann 的《緝兇專家》(Manhunter)。太多了,不用一一舉例。
《太誇張了!》、《失眠》、《攻擊警察局》、《手指》有什麼共同的特點?是的,它們全因為國籍以及年代的關係不為當今的台灣觀眾熟悉,也不為當今的美國觀眾熟悉。我完全不知道當初的法國人怎麼看《魔鬼大帝》,我也完全不知道當初的挪威人怎麼看《針鋒相對》,想必當今的美國人也不知道怎麼比較《殲滅十三區》、《我心遺忘的節奏》。但我發現一件事:全世界大部分的觀眾都沒看過《無間道》,即使《無間道》已經比《太誇張了!》好很多:《無間道》曾經在西歐很多國家、北美洲放映過(但在美國卻只在東岸放映過,因為有加州的影評人提到說《無間道》並沒有在加州作過商業放映)。
《神鬼無間》是《無間道》的翻拍作,很多北美洲的影評人都提到了這件事。周星星我為了《神鬼無間》這部片,破例上網查了一些英文的影評(意即之前從未去看英文的影評──對我來說英文反而有點難閱讀),有很多經驗都是我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進到《紐約時報》的網站、第一次進到《紐約客》的網站、第一次進到《滾石》的網站、第一次進到《娛樂週刊》的網站、第一次進到《洛杉磯時報》的網站等等。那些影評人幾乎都看過《無間道》,也作了一點點的比較,但一整篇影評讀下來(他們)還是很推崇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 執導的《神鬼無間》。美國的影評人如此,加拿大魁北克的影評人也是如此。目前,我只看到一位比利時的影評人貶低《神鬼無間》──因為他認為《無間道》太高了。(法國無任何影評,因為法國要等到十一月底才上映。)
詮釋:主體是誰?
這讓我聯想到一件事。德國哲學家哈伯瑪斯跟德國社會學家烏利胥貝克兩個人觀念相左,但哈伯瑪斯曾說:「我雖然不贊同烏利胥貝克的觀念,但至少他的批評是有品質的批評。」(暗指某些人的批評沒什麼品質。)所以,當我看到《神鬼無間》在台灣被批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我的解釋大約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是台灣難得見到自己熟悉的作品被美國電影工業翻拍,因此跑出我所謂的影印機心態;第二個方向牽涉到到底是什麼樣的觀眾在發表意見。
關於第一個方向,我已經在前面幾段大致說明。影印機心態是被既有的感覺影響,內心排斥「異於既有的感覺」的感覺。
關於第二個方向,比較嚴肅也比較容易引起爭議。例如,有人反映《神鬼無間》很悶;但是周星星我一直被劇情吸引、很全神貫注,兩小時二十多分鐘似乎是一下子就過去了,片子怎麼會悶呢?每次遇到這問題,我都忍不住要去猜測發言的觀眾是什麼背景出身;因為不同類型的觀眾的確會用不同的立場、感覺在看電影。我不會一竿子打翻整艘船,我只嚴格要求我自己,用自己的文字證明我這個人。也就是說,我這整個部落格都是證明我這個人的證據。但是,我卻找不到工具去檢驗其他人。也就是說,如果對方剛好就是《玩命關頭:東京甩尾》(Tokyo Drift) 的愛好者然後在這裡嫌《神鬼無間》很悶,我就可以猜測到對方的品味如何,對方當然也就沒辦法寫出一篇有品質的評論。所以,「大爛片」、「超難看」、「還我錢」等等字眼,僅只是民主地讓一位公民發發牢騷罷了。
其實,當然不能怪罪他們。有些人(有些人也曾經是我的學生)剛好處在中學生年紀(但《神鬼無間》是限制級)、有些人就是想看大卡司大製作的片,這些人雖然沒什麼電影史的常識,但至少這些人會憑感覺(也有權利憑感覺)來看一部片;我呢,我只是點出這些人憑的感覺正好就是影印機心態而已。我將永遠記得去年蔡明亮講的話:不管你們會不會喜歡《天邊一朵雲》,先買票看它再說。蔡明亮不會怪罪那些看不懂他的影片的觀眾,他只希望那些人先用經濟支持這部片、再憑自己的感覺決定喜不喜歡《天邊一朵雲》。
因此,沒有什麼絕對的菁英/大眾的二元對立,在那上面吐口水也沒什麼意義。每個人都可以用他最說服其他人的文字來講《神鬼無間》──這才是我最看重的地方,千萬別誤解周星星我要把不喜歡《神鬼無間》的觀眾全歸類為沒水準、沒大腦的「消費者」而已。
到目前為止,我只在主流媒體以及部落格上面看到王志成先生、彌勒熊跟敝人在下的影評給《神鬼無間》正面的評價(BBS 上的短篇留言我不考慮),其它好像都是一面倒地偏向負面。太難去猜測其他人的出發點為何;但是,不要忘記,那些偏負面的影評也都幾乎一面倒地只從演員表現、版本差異來看《神鬼無間》。如果有冒出特殊觀點的影評,請各位客人留言介紹。
周星星我今天拜讀了 Alfredo 今天冒出來的影評「鼠輩橫行,神鬼無間」(請點這裡),雖然針對《神鬼無間》的「感覺」我不同於 Alfredo,但無疑地這一篇影評是近期我見過的最有品質的(對《神鬼無間》的評價比較偏向負面)影評。(莫忘記我對《神鬼無間》的評價偏向正面,請點下面那篇網誌。)
民族主義
不管是哪一類的觀眾,在未來的幾個月我們又要再面對民族主義的幽靈。我們已經使用民族主義,把北美洲的影評人貼標籤為「外國影評人」或「外國人」而已,特別是面對《神鬼無間》「幾乎囊括九成的好評」這罕見的現象。一般的片子,正反兩極的意見、評論一定都會有,不管是五五波、六四比還是七三分。但是,現在北美洲針對《神鬼無間》的影評是九成的好評,這不符合台灣觀眾的期待,所以那些台灣觀眾乾脆就直接稱說那些「外國人」都是白癡才會喜歡《神鬼無間》、或那些「外國人」全都沒看過《無間道》。
如果《神鬼無間》如預期地被各大影評人協會評為年度佳作、入圍美國金球獎、入圍美國奧斯卡,則這一年會被台灣觀眾評為最差的一年,或到最後僅只是很基本地被說成是「到底西方人和東方人的品味非常不一樣」。所有的留言都還會存在著,我們明年三月可以再回來一一地檢驗。但是,現在處處可見「《神鬼無間》大爛片」這種情緒性的用語、沒有有條理的分析說明《神鬼無間》如何不佳,所有留言的人要怎麼面對明年的局勢呢?當然,這一切都有待來時再作討論;但我實在忍不住地推測說那些人除了只會澱澱外,大概能搬出來的話都還只會是民族主義的言說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