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文章當然是在推崇麥可˙曼對聲音(音效、配樂)的苛求以及產生出來的曼氏風格;不過,筆者似乎沒看到結論,只看到一個一個的片段談到麥可˙曼以前的影片如何如何。

先以麥可˙曼的第一部片《大盜》(Thief, 1981) 為例,麥可˙曼對時興的電子音樂產生興趣,因此一開場夜間下雨的景,麥可˙曼用了大約九分鐘 Tangerine Dream 的音樂。《緝兇專家》(Manhunter, 1986) 使用 Klaus Schulze 的音樂,但他們都像是生不逢時,因為 Tangerine Dream 音樂以及《緝兇專家》全部的配樂在今天聽來都像是塑膠袋音樂。

一九九○年代,麥可˙曼開始證明他對音樂的苛求達到影片的效果。《大地英豪》(The Last of the Mohicans, 1992) 的蘇格蘭式樂風相當地催情、動容,不少人仍將此原聲帶當發燒片。《烈火悍將》(Heat, 1995) 九○年代成熟的電子音樂的代表,Einstürzende Neubauten 製造出來的緊張感依舊令人印象深刻。《叱吒風雲》(Ali, 2001) 的樂風配合那個年代,藉由 Trevor Horn 之助變成是 David Elliott 翻唱 Sam Cooke 的歌曲,將影片開場出來(長達快八分鐘)。《落日殺神》(Collateral, 2004) 對音樂的使用相當特別:當 Jamie Foxx 計程車內聆聽巴哈的音樂時,一具屍體正從天上掉下來,這一段的混音效果被作者吉爾˙葛宏用專業術語解釋了一番。同樣在《落日殺神》Miles Davis 的爵士樂 “Spanish Key” 俱樂部迴盪著。麥可˙曼巧妙地在這一段 Tom Cruise Jamie Foxx 的對話,以及 Miles Davis 的音樂,以及實際上要搭配的現場音,做了一段略顯奇怪(對話上的奇怪)的聲音處理。邁阿密風雲》(Maimi Vice, 2006) 案例分析比較接近是一個場景的所有混音分析,有趣、但是過於考據學,吉爾˙葛宏困在混音專業而未歸納出麥可˙曼比較心理層次(如何藉由各種聲音達成觀眾對這些場景的認知)的風格哲學。

相對地,西黎˙內哈 (Cyril Neyrat) 針對《邁阿密風雲》的影評把麥可˙曼的風格說明得很清楚。麥可˙曼是資優的風格家,在攝影風格上他知道如何對位剪接(這不是單純的正拍、反拍好像兩個人在對話,這真的很像王家衛突然把攝影機擺到我們沒有想到的地方重拍同一個人的同一個動作),知道如何安排音效,因此縱使邁阿密風雲》劇本的主軸相對較弱,西黎˙內哈仍認為麥可˙曼的優異風格壓倒一切。麥可˙曼還知道如何把正在變化的世界拍進他自己的影片中,將硬體的新技術徹底地發揮功用。因此,是罕見的好萊塢工業體系內的風格作者。

西黎˙內哈針對《邁阿密風雲》的影評〈邁阿密風雲非常高畫質(Miami Vice. Very High Definition) 有英譯版本可供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