ㄅ、林火旺先生說台大學生「混吃等死」,用詞實在過於激烈;難道還有人要反對「用詞實在過於激烈」的判斷嗎?大學生都是十八到二十二、二十五、六歲年紀的人,憑什麼說他們是在等死?台大學生的反應,當然也是不夠聰明:自陷「混吃等死」的陷阱,再用嚴詞反批評林火旺而已。「而已」,當然就不夠聰明。問題是:那林火旺先生您所認為的「混吃等死」的相反面,即既不是在等死、又不是在混飯吃的「理想」,到底是什麼呢?沒有。提不出「理想」的哲學家,不配被稱作哲學家,頂多僅只是混一口「教授哲學知識」的飯來吃的公務員而已。

ㄆ、提到台大學生、再提到台大學生,大家自然想到洪蘭女士。洪蘭女士之所以成為事件,是因為她把她眼中所見的校園事件,轉述給社會大眾知道;而這個所謂的校園事件,例如在課堂上吃雞排,實在是有一點匪夷所思。我個人根本不知道洪蘭女士的學術地位到底在哪裡,我也根本不在乎;但洪蘭女士提供了事件。林火旺先生呢?林火旺先生提供了口水。

ㄇ、學術界的教授,例如在美國、在法國,通常是你已經具備了崇高的學術地位,拿得出夠力的學術著作足以讓學生跟社會公民閱讀、學習、討論,人家新聞媒體才可能找你來當意見領袖,發表一下批評或建言。但是在台灣,往往沒有「崇高的學術地位」、根本沒有「夠力的學術著作足以讓學生跟社會公民閱讀、學習、討論」,就已經被新聞媒體捧成是名人或名嘴。既然你已經有名,所以我們再找你發表意見;或當你發表意見時,我們再把你的意見作成顯眼、聳動的新聞。一個「混吃等死」,引起的討論幾近全都是「有沒有混吃等死」,而不是「怎樣才不是混吃等死?/不是混吃等死的具體理想是什麼?」的討論。所以,各位看到了沒有?是台灣的社會,跟媒體、知名度、學術界一起掛勾在混飯吃──但不必說等死。

ㄈ、怎樣才不是「混吃等死」的哲學家?至少,周星星我能夠舉一個例:身為台灣的知識份子,要盡自己的力,把台灣的視界拉到更廣,為台灣人培養世界公民的意識,鼓勵台灣公民具體產生行動。如果賈克˙德希達 (Jacques Derrida) 還在世的話,我相信他會引導法國公民(跟法語系國家)思考海地大地震所引爆的人道危機。我相信賈克˙德希達絕對不會像林火旺先生一樣,罵大學生「混吃等死」──況且台灣還是海地的債權國,這不就是一個可供林火旺先生作作文的題目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