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景其實是有點指涉《甜姐兒》(Funny Face),林熙蕾苗條的身影是奧黛麗赫本 (Audrey Hepburn),階梯是原來的羅浮宮,任達華的照相機也就是弗雷德阿斯泰爾 (Fred Astaire) 的照相機。杜琪峰 (Johnnie TO) 故意採用偷拍的照片跟紀錄片式的影像風格,用以和原來的擺姿勢照出來的照片、特藝彩色 (Technicolor) 作些分別;但說實在話這也沒改變什麼,因為香港呈現出來的樣子倒是很像步特、蒙馬特 (Butte Montmartre) 的氛圍。(譯註《甜姐兒》在巴黎取景,蒙馬特在巴黎市區北方。

這部片真是會讓人感到好奇,它故意跟這座常常被呈現成是有點藍色色調的高科技城市背道而馳,尤其是當這些銀粒子的影像被放在一部優雅的動作片裡面,感覺起來又更怪了;該片劇本算是簡單,但非常多蜿蜒蜿蜒的歪曲(譯註這兒似乎是指布景以及攝影機運動),讓杜琪峰放膽證明他的敘述的佈局(
économie,意近整體風格)優先就是他自己的形式風格。《文雀》演出來的就是一長串的計謀跟卑鄙手段,每個人都違背自己的良心在利用別人,每個人也都會有脆弱的一刻,但之後卻又生龍活虎非常堅韌,並且從未長久維持住凜然的優勢。文雀 (« sparrow ») 指的當然是任達華,當地俚語用這種鳥類來影射扒手。林熙蕾則是一位又老、又有錢的香港富商的台灣籍妻子,其夫奪走她的護照跟她的自由,所以也正好就是她要去勾引那位扒手以及他的三位同黨,好偷到鑰匙打開保險箱取回她自己的護照。譯註作者安端梯禾庸大概因為林熙蕾來自台灣就把她寫成台灣妻子,但在影片中,她的護照被呈現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護照。到後面,這位富商才會出現,他的諸多詭計隱藏不住他的悲傷跟他自己的忠心。當然也該提到觀眾,僅僅是用一隻小鳥的眼睛,看這些角色們在熙熙攘攘的小巷中穿梭,再到高樓大廈的屋頂,攝影機用令人暈眩的速度拍攝手部動作,它(攝影機)又從窗戶飛了出去,或突然停在大廈的最高幾層樓定住不動;是同樣的這個魅力把人的情感和計謀圈套、高雅氣質跟低級談話、細膩跟蠢事全都封裝在一起了。

杜琪峰已經讓我們很熟悉他的「遊戲的非道德主義」跟「懸疑的影像」。比較新的地方,並非是他開始玩起浪漫喜劇的詼諧路線;而是,他走上「淒涼」
(nostalgie),走「過時」(désuétude) 路線──也就是很「瘋電影」(cinéphilie) 的玩法。他怎麼做呢?藉由一群扒手這些角色──既非常專業也愛好從事此行──,他們變成是用專業的手撫摸這座城市的審美者。這是否意謂,這類型的電影,能夠從香港的銀幕,及時地傳送到坎城、威尼斯跟柏林的銀幕上?這正是時興好用的一種解釋,但事實上我們永遠永遠無法真正地知道杜琪峰到底位在何處。如果他承認說,他的影片已愈來愈不吸引香港觀眾、但卻將就著吸引住國際觀眾的注意力的話,他的電影所呈現的謙遜卻跟各大影展的邀約很不搭調。沒有人是零缺點的,但奇怪,他卻沒拍爛過一部片,他能夠為每一部片給出一些東西,好讓其他人高興地發現到他仍然在他的路途上。杜琪峰因此是:沒辦法事先知道他是要穿收緊腰身的正式服裝,還是會穿深紅色的運動外套;以作者或製片的身分現身,還是角頭俗辣。電影,就是需要這種剛毅的男人,能勝任盡可能多的天真想法跟複雜手法,完全直率得透澈。

每一部他的影片,都試著要檢視跟群眾的關係為何,試著要描繪時間的柔軟度:如果香港的電影仍一直不斷地吸引我們關注,的確就是因為將最高順位給了敏感的
(sensibles) 跟形式的 (formelles) 經驗 (expériences),他(杜琪峰)仍然將「描繪」(la description) 這件事當作一件挑戰。我們都還記得《放逐》中的一個鏡頭,被丟到天花板的易開罐把地板上的槍戰 (gunfights) 的速度呼吸出來;或手槍冒出來的白煙模糊了以往的困境的輪廓(《PTU機動部隊》);空空的空間卻斷斷續續地整個地過度飽和(《鎗火》、《鐵三角》);警察跟黑道的冷淡無情的形象,可一下子倒向中學生式的友情橡膠裡面。

如果我們將《文雀》簡化成是在陳舊的石頭上搖晃走動的高跟鞋,那是因為在這兒,這一次的問題有點不太同。當這部片參加柏林影展正式競賽(譯註就是
2008 ),杜琪峰在記者會上說,他的確就是想拍一部關於香港的影片:從他對這個城市的感覺開始出發,以及預先看看二○四六年完整歸還給中國之後的香港。是機會,還是威脅?是等待,還是緩刑?本片最後一個場景是整個都落在雨水中的淒涼,雖然是自《秋水伊人》(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啟發而來,但也離蔡明亮的《不散》並不太遠──蔡明亮也是這樣結束他的影片(而這部片就是在講即將關門的一家電影院)。所以是雙重地向電影以及向城市致敬,《文雀》試著為那些只把香港當作是一個紀念品 (un souvenir) 的人建繪出這座城市的一張影像。回顧過去跟預先瞧瞧,這兩件事的同時性為本片搞出一個很奇怪的東西 (la bizarrerie),就好像是,介於好萊塢、法國片跟粵語片的一些回憶,跟預先比圍牆率先破敗的內部,都共享這個很奇怪的東西;博物館跟傾圮建物都共享這個很奇怪的東西。從現在到二○四六年,香港有段暫時休息的片刻:二○四六這個完全歸還的最後期限,已製造不少已經暫停住的影像、不確定的對峙、道德的失重狀態。杜琪峰因此嘗試要讓影像它自己站起來:《文雀》脆弱的垂直感,就是這高貴意圖的第一個影像,其已經不能只希望當地的人注意到它為滿足。(譯註作者此意是說杜琪峰意圖全世界的觀眾都來注意香港的命運。



《電影筆記》第
635 期(2008 6 月號),第 40-41 頁。

翻譯
周星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