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狐狸與我》平《企鵝寶貝》的台灣賣座紀錄,難上加難;除了可愛度、新鮮度不同外,預期會產生出來的口碑(也許會是『就這樣啊?』)也幫不到太大的忙。但,有幾個票房數字可供參考。

首先是
呂克․賈奎他自己的《企鵝寶貝》,法國在 2004 年底聖誕節時上映,至 2005 年初約賣了快一百八十萬觀影人次;它的競爭對手,《最後的獵人》(Le Dernier Trappeur),至 2005 年初約賣了兩百零八萬觀影人次。在台灣是相反,但可以理解,隨便猜都可以猜到《企鵝寶貝》比較好賣。

呂克․
賈奎 2006 年初以《企鵝寶貝》拿下美國奧斯卡最佳紀錄片。這時,他跨足到劇情片:《狐狸與我》,改編自他童年時候的親身經歷。但是,真怪:《狐狸與我》在 2007 年聖誕節時在法國上映,至 2008 年初約賣了快兩百三十萬觀影人次。《狐狸與我》賣得比《企鵝寶貝》多很多??



很多事真的太難解釋了。比如,當年《企鵝寶貝》上映,很可能被當作是另外某一部動物紀錄片而已,所以居然是真人真事的
《最後的獵人》吸引觀眾。還有,天候多少也會有點影響:如果該冬天真的很冷、會下雪(實際上有很多城市不常下雪),這當然會影響票房。《狐狸與我》的另一項優勢是有伊莎貝卡黑 (Isabelle Carré),好歹是很有知名度的演員;她在《狐狸與我》飾演小女主角的成人的時候(很短的時間),所以那位小女主角就是她的「mini me」。(偷偷地說:伊莎貝卡黑曾經以老闆娘的身分偷偷地來台灣監製蔡明亮的《黑眼圈》
不過,我是要建議各位:如果你們要看《狐狸與我》的話,請不要把它當作百分之百的劇情片(比如有沒有謀殺案、有沒有槍戰、汽車追逐),因為有某種精神它是介紹狐狸的紀錄片(特別是攝影機的鏡頭都已經被埋到土裡面拍狐狸寶寶了──這真的很紀錄片)。細心一點的話,看那山貓追逐狐狸,其刺激度不輸一場汽車追逐。《狐狸與我》適合作父母的帶唸小學的孩子們看,並建議自小學三年級起才能夠看得懂。未滿小學三年級的,請改換廳看《航海王》──當然作父母的請一併入內補眠。

狐狸的法文
« renard » 唸作「河娜」,在《狐狸與我》片中可聽到無數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