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八年四月,持有《電影筆記》的「生活──世界報」(La Vie-Le Monde)集團因不堪《電影筆記》財務虧損,決定拋售《電影筆記》;二○○九年一月,英國的 Phaidon Press 出版集團得標,成為法國《電影筆記》的最新主人;二○○九年七月,史鐵番˙德羅姆(Stéphane Delorme)被任命為《電影筆記》主編,尚─菲利普˙泰塞(Jean-Philippe Tessé)則為副主編。

一九五一年四月,《電影筆記》在安德黑˙巴贊(André Bazin)、賈克˙多尼歐-華寇茲(Jacques Doniol-Valcroze)、約瑟夫-馬黎˙羅˙杜卡(Joseph-Marie Lo Duca)、雷歐尼德˙柯蓋耳(Léonide Keigel)四人手中創刊(第一期印四月號),四月創刊號印刷出廠後被送到位在香榭里榭(Champs-Élysées)大道上的《電影筆記》的小辦公室,黃色的封面底色成為知名商標。實際上,雷歐尼德˙柯蓋耳是出資者(他是電影發行商),香榭里榭那地點也是他的,其他三人才是真正的編輯。雖然《電影筆記》已經是很長壽的電影期刊,但這並不表示它天註定在一草創時就預見到它能夠在六十年過後依然存活。我們應先談談《電影筆記》的前身以及當時巴黎的文化背景。


《電影筆記》先鋒要角

安德黑˙巴贊,一九一八年四月十八號生於安傑(
Angers),一九五八年十一月十一號卒於馬恩河畔諾冏(Nogent-sur-Marne)。安德黑˙巴贊為了想當教師,一九三八年考上位在聖克魯(Saint-Cloud)的高等師範學院就讀;但是在一九四一年教師資格考的時候,他在口試這一關被刷下來。安德黑˙巴贊大概是在戰時(一九三九年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迷上電影,離開學校後自創一個電影俱樂部。所謂的「電影俱樂部」(ciné-club),是在還沒有錄影帶出租店的年代,一種向片商調拷貝(要付租金)、放映、向觀眾收錢的小型商業社團(放映場地向戲院租借),但是卻伴隨有放映前的簡介跟放映後的討論會。巴黎解放(一九四四年八月下旬)之後,戲院多達四百多家(註一),電影俱樂部更是風行,討論電影蔚為風潮。

安德黑˙巴贊因為很喜歡《精神》(Esprit)期刊裡面侯傑˙林哈特(Roger Leenhardt)的專欄,常邀請他來電影俱樂部座談。巴黎解放後,安德黑˙巴贊加入「工作跟文化」(Travail et Culture)協會,投入民間的社區教育工作;例如,在工廠放映影片,把影片當作教育工具。安德黑˙巴贊也到德國、阿爾及利亞、摩洛哥輔導別人成立電影俱樂部,並主持演講。一九四○年代後期,安德黑˙巴贊已經成為很有影響力的影評人,藉由《電影期刊》(Revue du cinéma)結識不少「新影評(人)」(la nouvelle critique)的文人。一九五○年代,安德黑˙巴贊變成《電影筆記》精神支柱,也變成弗杭蘇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的精神之父。

安德黑˙巴贊是法國影響力最巨的影評人;其著作《什麼是電影?》(Qu'est-ce que le cinéma ?)已經成為研究電影理論、電影評論的必讀經典。


賈克˙多尼歐-華寇茲,一九二○年三月十五號生於巴黎,一九八九年十月六號歿於坎城。他在一九四○年代跟安德黑˙巴贊等人成為「新影評(人)」(
la nouvelle critique)一員,最主要是因為他擔任《電影期刊》(Revue du cinéma)的主編尚-喬治˙歐里歐(Jean-Georges Auriol)的第一助理。賈克˙多尼歐-華寇茲跟安德黑˙巴贊、約瑟夫-馬黎˙羅˙杜卡共同創辦《電影筆記》,日後他也開始寫劇本、執導電影。賈克˙多尼歐-華寇茲後來以導演身分聞名,其影評地位遠遠落後於安德黑˙巴贊。


約瑟夫-馬黎˙羅˙杜卡,一九一○年十一月十八號生於義大利米蘭,原本是義大利人;二○○四年八月六號歿於法國靠近楓丹白露(
Fontainebleau)的地方 Samois-sur-Seine。一九二七年,他在十六歲之際出版第一本義大利文小說,後來被翻譯成法文,竟吸引到安德黑˙布賀東(André Breton)、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保羅˙梵樂希(Paul Valéry)的讚賞。因為這樣,約瑟夫-馬黎˙羅˙杜卡被吸引到法國──自一九三三年起他開始住在巴黎。羅˙杜卡寫了一本《電影史》(Histoire du cinéma),被收在「我知道什麼?」(Que sais-je ?)系列。一九四七年他出版法文小說《拿破崙的祕密日記》(Le Journal secret de Napoléon Bonaparte),成為他個人最賣的作品。因為著迷於電影,開始跟安德黑˙巴贊、賈克˙多尼歐-華寇茲成為熟識的朋友,並聯合成為《電影筆記》的創辦人。

約瑟夫-馬黎˙羅˙杜卡在一九四○年代末期成為路易德呂克獎(Prix Louis-Delluc)的評審團成員,也為位在晦暗大道(avenue des Ternes)上的論文戲院(Cinéma d'Essai)排片。


雷歐尼德˙柯蓋耳(
Léonide Keigel),一九○四年生,一九五七年歿。他本來是俄羅斯化學工程師,一九三三年來到法國,被他妻子的哥哥(或弟弟)馬莒(M. Mage)要求前來掌管一家電影發行公司 Cinéphone(註二),竟意外成為《電影筆記》的創辦人。首先,一九五一年一月,雷歐尼德˙柯蓋耳在電影發行公司 Cinéphone 裡面找出一間辦公室成立了星星出版社(Éditions de l'Étoile),星星出版社成為出版《電影筆記》的出版商。之所以叫「星星出版社」,是因為辦公室位在香榭里榭(Champs-Élysées)大道上,鄰近星星廣場(place de l'Étoile);而星星廣場正是凱旋門所在地,此處的地鐵站(一號線、二號線、六號線)站名就是星星廣場並附加凱旋門之名。(註三)星星出版社依舊是出版《電影筆記》的單位,只是今日已被英國的 Phaidon Press 出版集團買下。一九五一年四月,黃色的《電影筆記》創刊號出爐。不過,挺讓人驚奇的是,兩位主編只掛賈克˙多尼歐-華寇茲、約瑟夫-馬黎˙羅˙杜卡的名字;安德黑˙巴贊的名字要到第二期才出現。《電影筆記》創刊號有非常多頁數的廣告頁,畢竟雷歐尼德˙柯蓋耳才是出資者,所以才會有那麼多的廣告頁。(註四)

(註一)見安端˙德˙貝克(Antoine de Baecque)、塞吉˙涂比阿納(Serge Toubiana),《弗杭蘇瓦˙楚浮》(François Truffaut),巴黎:folio 系列(Gallimard 出版社的口袋書系列),2001,第 73 頁。
(註二)引用自諾耶蜜˙德否梭(Noémie Deforseau)的碩士論文《電影筆記,這本獨特的期刊其驚人的歷史》(Les Cahiers du cinéma, une histoire étonnante d'une revue singulière...),布魯塞爾自由大學(Université Libre de Bruxelles)哲學文學系 2006-2007 學年度, PDF 檔第 21 頁。諾耶蜜˙德否梭引用到的資訊是賈克˙多尼歐-華寇茲所寫的文章〈雷歐尼德˙柯蓋耳〉(Léonide Keigel),出自《電影筆記》一九五七年八、九月號,pp. 1-3.
(註三)見安端˙德˙貝克(Antoine de Baecque),《電影筆記:這本期刊的歷史,第一卷:電影的崛起,1951-1959》(Cahiers du cinéma : Histoire d'une revue, tome I : À l'assaut du cinéma 1951-1959),巴黎:Cahiers du cinéma1991,第 288 頁。
(註四)出自塞吉˙涂比阿納(Serge Toubiana)──法國電影圖書館館長──的部落格網誌〈回憶賈克˙多尼歐-華寇茲〉(En souvenir de Jacques Doniol-Valcroze下方的討論。

《電影期刊》的人脈

剛剛已經提到,在《電影筆記》創刊之前,已經有《電影期刊》(
Revue du cinéma)這本刊物。一九四六到一九四八年,是《電影期刊》的存活期:由伽里瑪(Gallimard)出版社的老闆軋斯通˙伽里瑪(Gaston Gallimard)出資、由尚-喬治˙歐里歐(Jean-Georges Auriol)擔任總編輯;後來伽里瑪出版社撤資,《電影期刊》就停辦。但是,圍繞在尚-喬治˙歐里歐身邊,是一群瘋電影的文人,當時也被稱為「新影評(人)」(la nouvelle critique),計有安德黑˙巴贊、賈克˙多尼歐-華寇茲、亞歷桑德˙阿斯楚克(Alexandre Astruc)、皮耶˙卡斯特(Pierre Kast)跟賈克˙布爾喬亞(Jacques Bourgeois)等人;他們所主持的電影俱樂部在品質上也備受肯定。巴黎解放之後,戲院多達四百多家,電影俱樂部更是風行,討論電影跟討論沙特(J.-P. Sartre)、卡繆(A. Camus)蔚為風潮。安德黑˙巴贊還寫過一篇〈怎樣介紹跟討論一部片〉(Comment présenter et discuter un film)的文章,就是扼要提醒要怎樣主持跟帶動電影俱樂部的討論;因為安德黑˙巴贊他本人就是非常知名的電影俱樂部主持人。

由於《電影期刊》停辦,安德黑˙巴贊等「新影評人」在一九四八年底創辦了他們自己的電影俱樂部:四九鏡頭(Objectif 49)。創辦成員計有安德黑˙巴贊、皮耶˙卡斯特、賈克˙多尼歐-華寇茲、亞歷桑德˙阿斯楚克、賈克˙布爾喬亞,還有尚-夏勒˙塔凱拉(Jean-Charles Tacchella)、克勞德˙莫里亞克(Claude Mauriac),尚有知名作家、導演掛名助陣:尚˙考克多(Jean Cocteau)、侯貝˙布烈松(Robert Bresson)、何內˙克雷蒙(René Clément)、尚˙葛黑米雍(Jean Grémillon)、黑蒙˙柯諾(Raymond Queneau)、侯傑˙林哈特(Roger Leenhardt)。「四九鏡頭」其實非常封閉,顯然是因為在文化圈吃得開,而且也因為「四九鏡頭」只提供給會員看從未上映過的片;所以,曾被共產黨導演批評為「勢利」。「四九鏡頭」的創業作,就是邀請尚˙考克多的《可怕的父母》(Les Parents terribles, 1948)首映。

「四九鏡頭」有多大牌?以一個電影俱樂部之姿,就能夠邀請到羅貝托˙羅塞里尼(Roberto Rossellinni)、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普列斯東˙斯特吉斯(Preston Sturges)前來巴黎參加特映,以及侯傑˙林哈特、尚˙葛黑米雍、何內˙克雷蒙在此首映他們的片用來捧「四九鏡頭」的場,即可略知一二。安德黑˙巴贊知道「四九鏡頭」太成功了,於是他有更大的野心:創辦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影展。然後,一九四九年夏(七月底),位在比亞利茲的「歹命影片影展」(le Festival du Film Maudit à Biarritz)成功地舉辦了,而且一群瘋電影的年輕小伙子們,幾乎都已經先到齊了。此「歹命影片影展」,日後被電影研究者安德黑 S.˙拉巴特(André S. Labarthe)作新浪潮的系譜學研究時,列為排名第二的事件(伴隨『四九鏡頭』的創立)──第一即是一九四八年三月亞歷桑德˙阿斯楚克提出的「攝影機鋼筆論」(la caméra-stylo)。


《電影期刊》停辦後,安德黑˙巴贊還是在為《法國銀幕》(
L'Écran français)、《精神》、《廣播電影》(Radio-Cinéma)──《電視全覽》(Télérama)的前身──寫稿;但是他跟賈克˙多尼歐-華寇茲一直想再辦一個類似《電影期刊》的電影雜誌。經歷過「四九鏡頭」電影俱樂部,以及一九四九年夏(七月底)的「歹命影片影展」,又再結識雷歐尼德˙柯蓋耳,賈克˙多尼歐-華寇茲想為《電影期刊》復刊,但伽里瑪出版社的老闆軋斯通˙伽里瑪(Gaston Gallimard)不准賈克˙多尼歐-華寇茲再沿用《電影期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