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納河岸邊〉看起來不一定是在第六區(靠近新橋)拍攝,也有可能是在第四區附近,才接得上接下來往清真寺的街景。周星星我一時也不太確定這一段到底是在哪兒拍,但我要告訴各位:這一段跟《愛在日落巴黎時》(Before Sunset) 出現的街景都在附近,過了塞納河就是拉丁區。
古蘭德․恰達的這一段介於一位「土生土長」的青年跟另外一位伊斯蘭教徒的女大學生剛萌芽的情愫,劇情太過烏托邦。原來,藉由那一位想進《世界報》當記者卻也志願地包上伊斯蘭頭巾的女孩子,古蘭德․恰達似乎有意地反駁一些左、右派的偏見──他們以為包上伊斯蘭頭巾的女孩子都是被伊斯蘭父權社會強迫包上伊斯蘭頭巾──因此〈塞納河岸邊〉這段其實是有些政治化的。古蘭德․恰達的神來之筆是那女孩子的祖父(吧)邀請那男孩子跟著他們一起散步,這真像是天堂一樣;我以為所有被追的女孩子的父親都想殺掉追他女兒的男孩子吧。
塞納河沿岸真的是適合散步。周星星我認得好幾座城市的大河,例如科隆的萊茵河跟……台北的淡水河,但還是只有巴黎的塞納河最得我心,因為它其實不寬、橋也不高(站在科隆的橋上,總覺得好像在往下望淡水河那麼高),所以人跟河流其實是未被隔閡的。我最愛的一段是從聖米歇廣場往左到藝術橋的塞納河左岸,因為可以對望西堤島上比較有點日耳曼的建築,而且我喜歡右邊在樹蔭下賣舊書、左邊人煙稀少賣古董的氣氛。
3. 〈瑪黑區(第四區)〉 Le Marais – 編導葛斯․凡桑特 (Gus Van Sant):瑪黑區是巴黎著名的同性戀區(但還是以男同性戀為主)跟頹廢藝術區,不少藝術工作室設在這兒,當然也有更多的酒吧。不知道為什麼,巴黎的男同性戀人士都留很短很短的消防隊員頭;看到酒吧門口擠滿一堆那個樣子的男人站著,千萬別誤會是消防隊員們在聚會。
葛斯․凡桑特講了一段男追男的故事,結果卻是 Lost in non-translation,讓人為劇中角色大呼可惜。劇情可信度高不高?事實上「雞同鴨講」這是常發生的事,因為巴黎實在是國際大都會,有太多太多的外國人短期地或長期地居住在巴黎。如果你不開口,誰曉得你是美國人、英國人或義大利人、匈牙利人?連大導演布萊恩․狄帕瑪 (Brian De Palma) 都已經在巴黎十六區定居超過五年,但他還是講不出流利的法文。
值得提的是在進入〈瑪黑區〉的故事之前,鏡頭曾短暫地帶到薔薇路 (rue des Rosiers),這是瑪黑區中著名的尤太人街。薔薇路附近,不一定要在薔薇路上,有一些賣尤太食物的商店,所以可以去想像一下某些以色列食物到底是什麼滋味。一般旅遊書幾乎都不會介紹來這地區嚐鮮,但來巴黎是一定要去瑪黑區逛逛街的。
4. 〈杜樂利公園(第一區)〉 Tuileries – 編導喬爾跟伊森․柯恩 (Joel et Ethan Coen):〈杜樂利公園〉不在杜樂利公園裡面拍,卻在那一個地鐵站拍,這個選擇真是奇怪。作為唯一一段選擇在巴黎地鐵拍攝的影片,〈杜樂利公園〉的玩耍顯然過火,因此也誇張不可信。依我觀點來看,〈杜樂利公園〉跟〈夏西交流道(十三區)〉以及〈瑪德蓮教堂附近(第八區)〉並列三段最難看的影片。
從一位來到巴黎的美國觀光客的角度看法國人,此段影片誇張地強調美法差異。柯恩兄弟應該選擇第一區的羅浮宮才對,因為可以證明他們眼光下的羅浮宮會比朗․霍華 (Ron Howard) 的羅浮宮要更有看頭。因此,此片證明柯恩兄弟似乎很難用短篇講出一個好故事。
- Dec 12 Tue 2006 00:00
《巴黎我愛你》全盤分析(第二部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