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聲明:周星星我根本是前幾天才知道《吹動大麥的風》(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是由海鵬發行,而且海鵬影業的人沒有人認識周星星我,所以別質疑我為片商說好話。事實上,這一篇網誌我已準備很久了,目的其實不在推《吹動大麥的風》這部片,目的其實是要介紹電視全覽(Télérama) 這本電視週刊。有興趣的人可以點《電視全覽》藍色的字進去維基百科看《電視全覽》的介紹,條文是我摘譯法文條文以及加上一些我自己的見解而成。因為金馬影展即將揭幕,所以我才終於決定把這篇網誌放出來。

《電視全覽》第 2953 期(2006 8 19-25 日)的封面是․洛區,原因是因為《吹動大麥的風》在法國被安排在冷門檔期八月二十三日上映(還有很多人在度假)。那,為什麼要在上映的前一週安排封面呢?其實,大部分的時候《電視全覽》是把專題跟當週上映的影片的影評擺在同一期。但是,如果《電視全覽》認為《吹動大麥的風》是一件很大的文化事件,它就會把專題擺到影片上映的前一週,這樣也等於是為影片造勢。而且,肯․洛區的影片獲得金棕櫚獎,當然有大幅報導的意義存在。

《電視全覽》針對․洛區的長篇訪問,是由洛宏․黎谷雷 (Laurent Rigoulet) 完成。 10 頁跟第 11 頁的跨頁,如下圖。洛宏․黎谷雷先簡短介紹說․洛區以《鷹與男孩》(Kes) 《家庭生活》(Family Life) 竄起後,一直很想拍愛爾蘭獨立戰爭的影片,但真的沒有人願意投資。․洛區曾經在一九七五年的電視影片《充滿希望的年代》(Days of Hope) 講一九一八年後的愛爾蘭的歷史,但一直要拖到三十年後才真正成就了一部講同一個時代的電影《吹動大麥的風》。同一頁簡短介紹《吹動大麥的風》這部片。

 

12 頁開始針對․洛區的長篇訪問(如下圖)。照片是․洛區一九六九年的電視影片《大火焰》(The Big Flame),是黑白片,講發生在一九六七年利物浦碼頭工人大罷工的事。非常抱歉,縱使這一篇訪問非常精采,但如果沒有任何人願意付我稿費,我是不會花時間翻譯它的。因為實在是……很長!

13 (如下圖)的上面是《再見祖國》(Fatherland) 的簡介,下面是《致命檔案》(Hidden Agenda) 的簡介。須知一九九○年的金馬影展就已經放映《致命檔案》,時為大一新生的周星星就是在金馬影展中看到這部片。要不要玩「影迷猜猜看」?請問《致命檔案》劇照是哪一位男演員?(答案在最下方)

14 頁跟第 15 頁的跨頁(如下圖)最上方是《以祖國之名》(Land and Freedom) 的簡介。

 

14 (如下圖)簡介《麵包和玫瑰》(Bread and Roses),是․洛區唯一的一部「美國」片。

15 (如下圖)簡介《鐵路悲歌》(The Navigators),特別是在英國連續兩年發生火車大意外之時推出,嚴厲地批判了英國鐵路私有化政策。

周星星我為什麼要貼那麼多圖片?因為我要各位大概知道一下《電視全覽》長怎樣。接下來周星星我要提出幾個尖銳的問題。

問:為什麼台灣不能像法國的《電視全覽》一樣,在《吹動大麥的風》上映之前做肯․洛區的專題?

為什麼?問題應該是「為什麼要做?」。你能夠想像得到的台灣平面媒體,報紙或雜誌,誰還願意做嚴肅的專題?專題,最近也有專題呀:金馬影展,但是那是把金馬影展當成一個整體來做的專題;換成是單一的文化事件,誰願意、以及誰有能力做出一個橫跨三十年的(嚴肅的)專題?另一種專題倒是有可能:可愛教主楊丞琳她的中學生生活、她的小學生生活,而且不要忘記問她「妳唸幼稚園的時候有沒有壞壞的男生偷掀妳的裙子?」,這種專題好賣又好看。別了,愈嚴肅的文化專題,台灣的平面媒體愈不願意做。老早就已經是「劣幣逐良幣」的局面,嚴肅的瘋子們老早就在氣喘。

問:那是因為法國本來就是西方國家呀,報導《吹動大麥的風》本來就是應該的事呀!

為什麼本來就是應該的事?《吹動大麥的風》是英國片,裡面又講英文;對法國人來說,《吹動大麥的風》是不是應該是很難賣的外語片?而且,換另外一個角度想:難道英國的平面媒體也一定會捧《吹動大麥的風》嗎?我們一定要先摸清楚一個媒體它的調性,才能判斷那個媒體會不會給肯․洛區一個機會談他三十多年來的電影導演生涯。最感動我的就是:《電視全覽》是每一週銷售量都會超過六十萬份的電視週刊。法國人口是六千萬人整,若把週刊的銷售量算成最低是六十萬份,按等比例等於是在兩千三百萬人口的台灣賣了二十三萬份。在一份可以賣到二十三萬份的電視週刊裡面做以上的․洛區專題,簡直是難以想像。就好像我們在《壹週刊》裡面,為了因應《黑眼圈》的上映,我們做了一個蔡明亮的專題從他一九九二年的《青少年哪吒》談起,一直談到今年金馬獎的風波。Impossible !

問:那,要如何解釋《電視全覽》它的「成功」?

這有點像是「雞生蛋、蛋生雞」很難解釋得通的文化社會學的問題。周星星我在法國住了超過五年的時間,根據我的觀察,法國本來就有點瘋電影。但在瘋電影之前,法國人的民族性本來就愛好辯論。為什麼法國人愛好辯論呢?天啊,千萬不要一直推到哲學家笛卡兒 (René Descartes)。根據我的理解(希望無誤),整個歐洲只有法國跟義大利針對中學會考要考哲學。當初一些知識份子訂定以哲學來訓練中學生的思辯能力的政策後,法國社會很明顯被這一套教育系統大大地影響。皮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還特別寫了一本《國家權貴》(La Noblesse d'Etat),痛批這種在共和國內製造頂尖菁英跟特權階級的教育系統(但別誤會,皮耶․布迪厄不是痛批在中學會考裡面考哲學)。新浪潮的導演都是影評人出身,所以這些導演天生就是好辯;重點是他們還辯得超優。從新浪潮以降,法國人看電影就愈來愈瘋、愈來愈勤快,因為那種「我也可以當新浪潮那個年代的影評人」心態真的非常明顯。從哪裡可以證明?從某些法國女明星接受電影雜誌的訪問即可看出:她們順著記者的問題可以談到庫柏利克、希區考克,談 Romy Schneider、談 Ingrid Bergman;買尬的,你要楊丞琳談她唸幼稚園的時候有沒有壞壞的男生掀她的裙子已經很不錯了,如果她的記憶還記得起十幾年前的事!《電視全覽》做․洛區專題,當然不可能每一位它的讀者都會閱讀這篇文章。但就算再壓低比例,願意關心․洛區的人就絕對比在台灣多出很多。結果,雖然《吹動大麥的風》冒風險地在暑假檔上映文藝片,但它一賣就停不下來。目前《吹動大麥的風》已經在全法國賣超過九十萬觀影人次,依我估計開十次香檳都沒問題。但我要提醒大家:有的時候《電視全覽》也會大推冷門片,但也還是賣不起來。敢推冷門片,這就是《電視全覽》的骨氣。我會在近期大力介紹這本雜誌;所以,我也揭開了我的知識寶庫給大家知道:只要您有資訊夠豐富、內容夠充實的國外媒體,當一個見聞廣的影評人其實不難;難是難在在「見聞廣」之後,有沒有能力寫出精闢、夠深度的影評。

柯里安․莫菲 (Cillian Murphy) 因為連續演出《吹動大麥的風》跟《冥王星早餐》(Breakfast on Pluto),剛剛入圍了今年的歐洲電影獎最佳男演員。嗯,為什麼不順便入圍最佳女演員?好,我很高興在這件事之前我已經先發了網誌預測柯里安․莫菲要紅紅地竄起。

今天,周星星我巧遇我的一位朋友侯季然,《台灣黑電影》的導演。侯季然跟我說我的部落格經營得很不錯,我有些訝異,因為我以為他一直忙著在拍片、無暇再瀏覽部落格。不過,既然是從侯導演口中稱讚我的部落格,我還是冒出喜悅跟感激之情。各位,其實今年我報名參加了中時報系主辦的華文部落格大賽,在找不到適當類別的情境下隨便報了一個什麼社群經營之類的類別。結果,十一月一號我就得知我的部落格在初選階段就被刷下來,哈哈,某方面我還滿高興是這樣,因為我可能會厭恨我是在複選時被刷掉。講這個幹什麼?我不是要發表「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感言,而是,我不會再在乎那個比賽了,明年我也不會報名;今年我會報名的心態純粹只是想賺個兩萬塊生活費而已。我還是會繼續經營這個部落格,雖然未來不會再有足夠的時間衝一、兩天冒出一篇網誌的力氣,但至少我會在今年底搞出一個屬於我的「周星星電影評論獎」。最近我已經在整理今年看了哪些片、有哪些片是大家認為好看可是我卻還沒看過的,因為我希望要能夠在最佳狀態下擬出一份合理的名單。所以,我這一整篇網誌獻給朋友侯季然(如果你看到的話,順便這也是我的問候),希望他這一位創作者能夠擁有像․洛區一樣的成就;同時也希望我這一位評論者繼續用功不懈。敬誰?敬今天的最大驚喜:Philippe Garrel

「影迷猜猜看」答案:《致命檔案》劇照之男演員是 Brian Cox。您猜對了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