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路易˙德呂克獎得主是呂卡˙貝勒否的三部曲(並且是首次跨足導演就直接拍出來的三部曲):《三部曲之鬥法》(Un couple épatant)(原意較接近《絕妙夫妻》)《三部曲之跑路》(Cavale)(《跑路》還滿傳神的)《三部曲之重生》(Après la vie)(原意較接近《生命之後》並未直指重生),這一次入圍坎城十足給呂卡˙貝勒否跟比利時電影面子(記得去年的金棕櫚嗎?)。《最弱者的理由》講長期失業者開始犯罪的故事,反應並非熱烈。男主角埃黎克˙卡哈瓦卡在坎城的表現(見下圖)可能是迄今以來最逗趣的一次。

 

娜塔莎˙黑尼耶兩年前曾演出兩部佳片:一是《藝術橋》(Le Pont des Arts),另一是《綠色天堂》(Vert paradis)。其中《綠色天堂》是由艾曼紐埃耳․布迪厄 (Emmanuel Bourdieu) 執導,而艾曼紐埃耳․布迪厄正是四年前過世的社會學大師皮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的兒子。艾曼紐埃耳․布迪厄的新作《邪惡友誼》(Les Amitiés maléfiques) 在「國際影評人週」(Semaine internationale de la critique) 單元傳出好評。娜塔莎˙黑尼耶雖然開始上年紀,但依舊魅力十足。

 

在「國際影評人週」單元還有一部片實在是太酷了:尚-夏勒․費圖西 (Jean-Charles Fitoussi) 《羅馬王的夜生活》(Nocturnes pour le roi de Rome) 長達一小時十七分鐘,從頭到尾全都由行動電話拍攝完成。當然,片中有穿插別的老影片的片段,但坎城讓它入圍絕對應在電影史上記上一筆。圖為其中一朦朧的劇照。

哈席德․布夏黑
(Rachid Bouchareb) 《土生土長》(Indigènes) 首映後某些人認為這部片可能是黑馬。阿爾及利亞裔(法國出生)製片兼導演哈席德布夏黑曾經提拔吉阿德杜埃黎 (Ziad Doueiri) 拍攝《西貝魯特》(West Beyrouth, 1988),「選片莒光日」曾經提過這件事,詳情請點這裡

《土生土長》講一九四三到一九四五年間五位阿爾及利亞人跟隨盟軍從北非一路打到義大利一直到最後跑到亞爾薩斯對抗最後一批德國佔領軍的故事。一看到卡司,嚇死人:全法國片酬最高的男演員賈美樂(
Jamel Debbouze,見下第一張圖)絕對毫無疑問降價演出,撒米․納塞黎 (Samy Nacéri) 跟侯胥迪․翟姆 (Roschdy Zem) 大家互相支持,絕對是好事。《土生土長》必定讓不少阿爾及利亞裔的法國演員感到驕傲。如果《土生土長》拿下金棕櫚,請注意,這不會是第一部阿爾及利亞影片(其實還和法國、比利時、摩洛哥合資)獲此殊榮,一九七五年阿爾及利亞導演 Mohamed Lakhdar Amina 已經以《火炭年代紀事》(Chronique des années de braise) 拿過金棕櫚。下第二張圖為(左起)賈美樂、某位曾經參戰的北非退伍軍人、導演布夏黑

 

蘇菲亞․柯波拉 (Sofia Coppola) 《瑪莉安端內特》(Marie-Antoinette) 引起的負面反應比《達文西密碼》更多有記者憤怒表示如果不是因為《瑪莉皇后》的導演名字叫蘇菲亞․柯波拉,這部片根本不夠格參加競賽。《瑪莉皇后》早已在原名顧名思義講奧地利的瑪莉-安端內特 (Marie-Antoinette d'Autriche) 的故事。筆者曾經跟某友人賭瑪莉-安端內特被斷頭的年份,我直接說是一七九三年,但我友人堅持說是一七九一年。經過他查閱資料後,他要請一大桌的客。其實在打賭的時候,我也曾經猶豫了一下為什麼我以為早已是正確的事會被別人質疑,以致我也對我自己喪失信心。但後來還是證明我是對的,故筆者分享我的記憶法則:絕對是一七九三年,因為維克多雨果 (Victor Hugo) 為此事寫了一部大長篇《九三年》(Quatre-vingt-treiz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