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vo !! 提姆˙波頓 (Tim Burton) 交出一份非常 « biutiful » 的得獎名單!閃亮亮,備受尊敬!
當評審團大獎頒給《一些人跟一些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 後,任何聰明人都禁不住地要尖叫、雀躍了:金棕櫚非《布米大叔迴光反照》(Lung Boonmee raluek chat) 莫屬!幸好有攝影記者抓住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第一刻的反應:

《布米大叔迴光反照》絕對是第一部拿下金棕櫚獎的泰國片,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當然也就是第一位拿下金棕櫚獎的泰國導演──甚至恐怕也是第一位拿下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的泰國導演。上一次由亞洲影片拿下金棕櫚獎,正是十三年前(一九九七)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的《櫻桃的滋味》(Le Goût de la cerise) 跟今村昌平(Shohei IMAMURA)的《鰻魚》(L'Anguille) 並列金棕櫚獎。


這十三年間,亞洲電影進步極多、極快。先從李安講起:他的《臥虎藏龍》在二○○○年坎城影展只是觀摩而已,但《臥虎藏龍》在美國捲起的旋風,讓李安他個人變成國際級的A喀導演、讓張藝謀等不少中國導演都想嘗試再創新古裝武俠片這一類型。同一年的坎城影展還有《一一》、《花樣年華》、《鬼子來了》等三部華語競賽片,在評審團主席呂克˙貝松 (Luc Besson) 的指揮下全都得獎。然後,南韓、泰國、菲律賓、中國甚至是新加坡的新秀導演(獨漏台灣)都不斷地進入坎城影展正式競賽,最耀眼的恐怕還是南韓的李滄東、奉俊昊(雖然他未曾進入正式競賽)、朴贊郁。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就是在這十三年的醞釀期發酵變成酒王的。
去年的評審團大獎也是法國片──《大獄言家》(Un prophète, 2009) ──,今年的評審團大獎《一些人跟一些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 一樣也是眾望所歸,不會引起噓聲。導演札維耶˙波瓦 (Xavier Beauvois) 出身演員,他的首部作《北方》(Nord, 1991) 來過金馬影展,周星星我依舊難忘那部片的力量。札維耶˙波瓦看起來是愈來愈臭屁了:


圖為札維耶˙波瓦跟《一些人跟一些神》最重要的男演員藍貝˙威爾森 (Lambert Wilson):

札維耶˙波瓦的致詞非常嚴肅,他向那些被殺害的修士以及飾演那些修士的演員們(一一唱名)致敬。

周星星我特別為了他趕快找圖,都是一九九一年《北方》的劇照(他自己也是男主角,但第一張是擷圖、只抓他):瞧,二十年下來,差很大吧。


馬提厄˙阿馬黎克 (Mathieu Amalric) 領獎時,教他的《巡迴》(Tournée) 團隊上台一起分享榮耀;馬提厄˙阿馬黎克提到他十七歲就在攝影機後面當實習生,指的正是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的《再見了,孩子們》(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巡迴》是他的第四部劇情長片:



據說茱莉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已是三大影展影后三冠王!沒錯,我自己也很喜歡她;但如果她沒靠《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7) ──→《老爸行不行》(Dan in Real Life, 2007) 這些英國、美國片,就像哈維˙巴登 (Javier Bardem) 如果沒靠《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 這部美國片的話──他在演《落日殺神》(Collateral, 2004) 時還根本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我們還能夠像認識伊莎貝˙雨裴 (Isabelle Huppert) 一樣來尊敬茱莉葉˙畢諾許跟哈維˙巴登嗎?大哉問。但我絕對相信有人是自路易˙馬盧 (Louis Malle)、柯吉斯多夫˙齊士勞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之後──周星星我早自賈克˙杜瓦雍 (Jacques Doillon) 起──開始尊崇茱莉葉˙畢諾許,但真的,不從英文發音的片出發,真的絕對地難打起起碼的知名度。好吧,茱莉葉˙畢諾許得獎,大家都很高興。



茱莉葉˙畢諾許花很長的時間聲援賈法˙潘納希 (Jafar Panahi),但又在「照相叩」時很俏皮:




艾利歐˙傑曼諾 (Elio Germano) 爆冷以《我們的生活》(La Nostra Vita) 中的角色,和《漂亮》(Biutiful) 的哈維˙巴登 (Javier Bardem) 並列最佳男演員獎。哈維˙巴登比較搞笑,應可類比成去年金馬獎的黃渤吧:



艾利歐˙傑曼諾和哈維˙巴登並列演員獎,也許傳遞出評審團的一個訊息:《漂亮》跟《我們的生活》都不屬於該評審團想要獎勵的「影片」。其實,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的《火線交錯》(Babel, 2006) 已經露出斧鑿的痕跡,《漂亮》引起最艱澀的《電影筆記》跟已經算很中庸的《電視全覽》反感,應該不令我這一位讀者意外。




獲得評審團獎的《大聲疾呼的男人》(Un homme qui crie),在查德導演馬阿馬-薩雷˙阿洪 (Mahamat-Saleh Haroun) 左邊的是義大利演員艾皙雅˙阿基多 (Asia Argento):


馬阿馬-薩雷˙阿洪是查德導演;查德和我們台灣有邦交。好;問題是,每次一遇到法文的 « h » 就很讓人頭痛,因為 « h » 其實不發音,但台灣人就順其自然地把 « Haroun » 唸成「哈龍」之類的。當 « h » 其實不發音,而且法文的 « r » 其實更像英文的 « h » , « Haroun » 就應唸成「阿洪」之類的。除非 Mahamat-Saleh Haroun 他跟你說根據查德當地的發音會唸成別的樣,否則就打電話問查德駐台灣大使吧。
李滄東當過南韓的文化部長,感覺挺恐怖的,好像看到他就要請他上黑色轎車似的。大家其實都預期是尹靜姬(YOON Jung-Hee)(윤정희)為《詩》(Poetry) 拿下一座女演員獎,但最後是爆出劇本獎;這樣等於也是直接在獎勵影片它本身:

李滄東實在是太嚴肅了,真應該把他抓來跟吳念真搭配玩哼哈二將公路電影:


南韓電影這幾年是只要有入圍正式競賽就能拿獎回家(二○○六、二○○八沒有南韓片):二○○七還是李滄東,二○○九是朴贊郁,再加上今年這一座。二○○四也還是朴贊郁。
最後最後,金攝影機獎是墨西哥片,雖然我搶快把導演譯成麥可˙羅 (Michael Rowe),但其實應譯成米凱耳˙羅會更恰當。我曾看到 Año bisiesto 的介紹,但沒特別去閱讀;沒想到竟是金攝影機獎。法國六月十六號就要上映;希望這部片至少要能進金馬影展。這部片講二十五歲的記者 Laura 認識了 Arturo 和他展開愈來愈激烈的性愛關係;但 Laura
當評審團大獎頒給《一些人跟一些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 後,任何聰明人都禁不住地要尖叫、雀躍了:金棕櫚非《布米大叔迴光反照》(Lung Boonmee raluek chat) 莫屬!幸好有攝影記者抓住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第一刻的反應:

《布米大叔迴光反照》絕對是第一部拿下金棕櫚獎的泰國片,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當然也就是第一位拿下金棕櫚獎的泰國導演──甚至恐怕也是第一位拿下坎城影展評審團獎的泰國導演。上一次由亞洲影片拿下金棕櫚獎,正是十三年前(一九九七)由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Abbas Kiarostami) 的《櫻桃的滋味》(Le Goût de la cerise) 跟今村昌平(Shohei IMAMURA)的《鰻魚》(L'Anguille) 並列金棕櫚獎。


這十三年間,亞洲電影進步極多、極快。先從李安講起:他的《臥虎藏龍》在二○○○年坎城影展只是觀摩而已,但《臥虎藏龍》在美國捲起的旋風,讓李安他個人變成國際級的A喀導演、讓張藝謀等不少中國導演都想嘗試再創新古裝武俠片這一類型。同一年的坎城影展還有《一一》、《花樣年華》、《鬼子來了》等三部華語競賽片,在評審團主席呂克˙貝松 (Luc Besson) 的指揮下全都得獎。然後,南韓、泰國、菲律賓、中國甚至是新加坡的新秀導演(獨漏台灣)都不斷地進入坎城影展正式競賽,最耀眼的恐怕還是南韓的李滄東、奉俊昊(雖然他未曾進入正式競賽)、朴贊郁。阿比查邦˙魏拉希沙可就是在這十三年的醞釀期發酵變成酒王的。
去年的評審團大獎也是法國片──《大獄言家》(Un prophète, 2009) ──,今年的評審團大獎《一些人跟一些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 一樣也是眾望所歸,不會引起噓聲。導演札維耶˙波瓦 (Xavier Beauvois) 出身演員,他的首部作《北方》(Nord, 1991) 來過金馬影展,周星星我依舊難忘那部片的力量。札維耶˙波瓦看起來是愈來愈臭屁了:


圖為札維耶˙波瓦跟《一些人跟一些神》最重要的男演員藍貝˙威爾森 (Lambert Wilson):

札維耶˙波瓦的致詞非常嚴肅,他向那些被殺害的修士以及飾演那些修士的演員們(一一唱名)致敬。

周星星我特別為了他趕快找圖,都是一九九一年《北方》的劇照(他自己也是男主角,但第一張是擷圖、只抓他):瞧,二十年下來,差很大吧。


馬提厄˙阿馬黎克 (Mathieu Amalric) 領獎時,教他的《巡迴》(Tournée) 團隊上台一起分享榮耀;馬提厄˙阿馬黎克提到他十七歲就在攝影機後面當實習生,指的正是路易˙馬盧 (Louis Malle) 的《再見了,孩子們》(Au revoir les enfants, 1987);《巡迴》是他的第四部劇情長片:



據說茱莉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已是三大影展影后三冠王!沒錯,我自己也很喜歡她;但如果她沒靠《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7) ──→《老爸行不行》(Dan in Real Life, 2007) 這些英國、美國片,就像哈維˙巴登 (Javier Bardem) 如果沒靠《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 2007) 這部美國片的話──他在演《落日殺神》(Collateral, 2004) 時還根本沒有人知道他是誰──,我們還能夠像認識伊莎貝˙雨裴 (Isabelle Huppert) 一樣來尊敬茱莉葉˙畢諾許跟哈維˙巴登嗎?大哉問。但我絕對相信有人是自路易˙馬盧 (Louis Malle)、柯吉斯多夫˙齊士勞夫斯基 (Krzysztof Kieslowski) 之後──周星星我早自賈克˙杜瓦雍 (Jacques Doillon) 起──開始尊崇茱莉葉˙畢諾許,但真的,不從英文發音的片出發,真的絕對地難打起起碼的知名度。好吧,茱莉葉˙畢諾許得獎,大家都很高興。



茱莉葉˙畢諾許花很長的時間聲援賈法˙潘納希 (Jafar Panahi),但又在「照相叩」時很俏皮:




艾利歐˙傑曼諾 (Elio Germano) 爆冷以《我們的生活》(La Nostra Vita) 中的角色,和《漂亮》(Biutiful) 的哈維˙巴登 (Javier Bardem) 並列最佳男演員獎。哈維˙巴登比較搞笑,應可類比成去年金馬獎的黃渤吧:



艾利歐˙傑曼諾和哈維˙巴登並列演員獎,也許傳遞出評審團的一個訊息:《漂亮》跟《我們的生活》都不屬於該評審團想要獎勵的「影片」。其實,亞歷韓德羅˙弓札雷斯˙伊納黎圖 (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 的《火線交錯》(Babel, 2006) 已經露出斧鑿的痕跡,《漂亮》引起最艱澀的《電影筆記》跟已經算很中庸的《電視全覽》反感,應該不令我這一位讀者意外。




獲得評審團獎的《大聲疾呼的男人》(Un homme qui crie),在查德導演馬阿馬-薩雷˙阿洪 (Mahamat-Saleh Haroun) 左邊的是義大利演員艾皙雅˙阿基多 (Asia Argento):


馬阿馬-薩雷˙阿洪是查德導演;查德和我們台灣有邦交。好;問題是,每次一遇到法文的 « h » 就很讓人頭痛,因為 « h » 其實不發音,但台灣人就順其自然地把 « Haroun » 唸成「哈龍」之類的。當 « h » 其實不發音,而且法文的 « r » 其實更像英文的 « h » , « Haroun » 就應唸成「阿洪」之類的。除非 Mahamat-Saleh Haroun 他跟你說根據查德當地的發音會唸成別的樣,否則就打電話問查德駐台灣大使吧。
李滄東當過南韓的文化部長,感覺挺恐怖的,好像看到他就要請他上黑色轎車似的。大家其實都預期是尹靜姬(YOON Jung-Hee)(윤정희)為《詩》(Poetry) 拿下一座女演員獎,但最後是爆出劇本獎;這樣等於也是直接在獎勵影片它本身:

李滄東實在是太嚴肅了,真應該把他抓來跟吳念真搭配玩哼哈二將公路電影:


南韓電影這幾年是只要有入圍正式競賽就能拿獎回家(二○○六、二○○八沒有南韓片):二○○七還是李滄東,二○○九是朴贊郁,再加上今年這一座。二○○四也還是朴贊郁。
最後最後,金攝影機獎是墨西哥片,雖然我搶快把導演譯成麥可˙羅 (Michael Rowe),但其實應譯成米凱耳˙羅會更恰當。我曾看到 Año bisiesto 的介紹,但沒特別去閱讀;沒想到竟是金攝影機獎。法國六月十六號就要上映;希望這部片至少要能進金馬影展。這部片講二十五歲的記者 Laura 認識了 Arturo 和他展開愈來愈激烈的性愛關係;但 Laura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