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莎貝˙雨裴和克勞德˙夏布洛第一次合作是一九七八年的《薇歐蕾特˙諾吉埃》(Violette Nozière),之後曾中斷十年未再攜手。但是自一九八八年的《女人的事情》(Une affaire de femmes) 開始,雨裴和夏布洛又陸續合作了《包法利夫人》(Madame Bovary, 1991)、《儀式》(La Cérémonie, 1995)、《什麼都行不通》(Rien ne va plus, 1997)、《謝謝你的巧克力》(Merci pour le chocolat, 2000),而且在這之中絕無爛片。《電影筆記》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 特別為此寫一篇文章分析雨裴和夏布洛的合作關係,顯示夏布洛此一新作備受期待的程度。《權力喜劇》影射的事件正是億而富(Elf)石油公司貪污案,而億而富貪污案曾被誇張地形容為「要讓共和國翻好幾番的大弊案」,並簽扯到台灣的拉法葉戰艦弊案跟高度懸疑的尹清楓上校命案。《權力喜劇》是近幾年夏布洛最賣的片,目前全法國已破一百萬觀影人次的門檻。以下是《權力喜劇》的海報。
夏布洛是「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 最多產的導演,同時也成為法國外銷到外國的最成功導演。後面這一句指的是近十五年來他執導的影片成功地賣出國外版權的統計(日本是其中代表國家之一),卻也因此碰到極尷尬的事實:台灣影迷依稀記得夏布洛「曾經是」《電影筆記》的影評人,但卻只有零星的機會見識近十五年來他執導的影片(計十一部)。
在柏林影展前出刊的《電影筆記》也大幅介紹近三年的德國電影。恐怕不是德國人偏愛他們自家人──畢竟評審團是由許多非德國人組成,但近三年的確有許多德國影片得大獎並因此行銷到全世界。這一次有兩部作品備受期待:奧斯卡˙何雷 (Oskar Röhler) 改編(爭議性)法國小說家米歇˙烏艾貝克 (Michel Houellebecq) 同名小說的《基本粒子》(Elementarteilchen),漢斯-克里斯提昂˙許密特 (Hans-Christian Schmid) 的《靈界線》(Requiem)。揭曉的結果是《基本粒子》男主角莫里茲˙布雷特 (Moritz Bleibtreu) 勇奪最佳男演員銀熊獎,《靈界線》女主角桑德哈˙烏勒 (Sandra Hüller) 勇奪最佳女演員銀熊獎。烏利胥˙柯雷 (Ulrich Köhler) 的第二部長片《窗戶明天會到》(Montag kommen die fenster) 的劇照被《電影筆記》採用,仍值得再注意。以下照片分別為《基本粒子》,《靈界線》海報。
比爾˙柯榮 (Bill Krohn) 相當有趣的一篇文章〈布希和殭屍〉(Bush et les zombies) 用六部影片展示美國二○○五年的政治:《星際大戰第三部曲》(Star Wars 3) 跟《世界大戰》(War of the Worlds) 屬於「寓言」(allégories),《慕尼黑》(Munich) 跟《晚安,祝你好運》(Good Night, and Good Luck) 是「借古諷今」,《諜對諜》(Syriana) 跟《歸鄉》(Homecoming) ──喬˙丹堤 (Joe Dante) 執導的一部電視影片──則是「迂迴的說法」(périphrase)。《慕尼黑》很巧妙地指說復仇只會再製造復仇,多少是在指控以色列和美國太過反阿拉伯的政治立場,但也因此讓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 被叮不少苞。
《諜對諜》要講的是「石油對美國來說已經是戕害到它民主原則的毒品」,因為《諜對諜》導演曾經是《天人交戰》的編劇,它講什麼已經很清楚。丹堤則說:「如果您想了解任何一個國家它當時的狀況,記得找出那個國家那個時候的恐怖片。」(第 25 頁)沒錯,美國曾經有導演利用恐怖片指桑罵槐,罵的其實是韓戰、越戰、第一次跟第二次波斯灣戰爭。但,似乎有很多國家已經沒有電影工業了。
《人民的素材》(Matières du peuple) 是《電影筆記》從這一期開始的新一系列電影論文的主題,第一篇是阿諾˙馬塞 (Arnaud Macé) 頗重要的文章〈尚˙雷諾瓦,感性中的耐性〉(Jean Renoir, patience du sensible),著重分析政治,關鍵句在「尚˙雷諾瓦著重耐性:不能減少各素材的多樣性,把它們搞成同一個意義的載體。」
其它可以引述的句子是弗杭蘇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曾說過生命可被歸納成三個階段:誕生 (naissance),求知 (connaissance) 跟再認識 (reconnaissance)(或『被公認』)。「再認識」通常被用在一個藝術家的成就為多數行家所公認。
二○○五年法國票房的統計大約是:法國片佔 36.9%,美國片佔 45.9%;但是《哈利波特四》跟《巧克力冒險工廠》的國籍被歸為英國。若仍執意把《哈利波特四》跟《巧克力冒險工廠》列為英語發音、歸類成好萊塢影片的話,美國片的比例就超過百分之五十。列出這統計是為了突顯台灣的慘狀:全年最賣的台灣影片是蔡明亮的《天邊一朵雲》,全台灣據說是超過兩千萬新台幣的票房;但是所有台灣影片的票房總和仍只在總票房的百分之一徘徊。
弗侯東的〈戰爭和政治〉(War and Politics) 跟艾曼紐埃耳˙布宇多 (Emmanuel Burdeau) 的〈微感時刻 II〉(A Subtle Moment II) 這兩篇文章有英譯版本,可直接點進去。
周星星我第一次嘗試簡介《電影筆記》這一本雜誌,受限於電影資料館所能夠提供的篇幅,我不知道這一篇兩千多字的文章能幫助什麼。電影資料館的電子報似乎不支援 « signes diacritiques »,即這些左撇(尖音 « accent aigu »)、右撇的符號(低音 « accent grave »),很讓我感到困擾,因為對我來說即是錯字。周星星我希望大家能夠在這部落格留言表達你們的心聲,可以讓我修正未來的寫作方向。比如,第六一○期(二○○六年三月號)似乎比較沒什麼好介紹,但或許大家最想看到的其實就是《電影筆記》的譯文,而不是東一句、西一句的剪貼。不過,也別小看我的簡介文章:如果不是我努力地使用 Google 跟「簡介」它本身,絕對別想在它處看到諏訪敦彥跟邱金海的名字。關於邱金海,我在影評倉庫用了兩、三句話介紹他,請點這裡。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