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的《電影筆記》月刊之所以享有盛名,多半是因為伴隨著「法國新浪潮」(la Nouvelle Vague) 這一電影史的關係。一九五一年三月,《電影筆記》在安德黑˙巴贊 (André Bazin)、賈克˙多尼歐-華寇茲 (Jacques Doniol-Valcroze)、尚-馬黎˙羅杜卡 (Jean-Marie Lo Duca)、雷歐尼德˙柯蓋耳 (Léonide Keigel) 四人手中創刊(但第一期印四月號),隨即由巴贊鼓吹「作者論」,得到旗下影評人全力支持。這些人之中,最有名的有克勞德˙夏布洛 (Claude Chabrol)、弗杭蘇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尚-呂克˙高達 (Jean-Luc Godard)、賈克˙希維特 (Jacques Rivette)、埃黎克˙侯麥 (Eric Rohmer),全成為「法國新浪潮」的健將。《電影筆記》到了一九六○年代末期變得非常激進,所有法國結構主義的哲學思潮都影響到它,以致出現艱深難懂的電影符號學跟精神分析評論,並且很自然地倒向一九七○年代竄起的女性主義企圖解構父權的美學。吉爾˙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一九八○年代中期出版的兩本電影哲學著作雖未開發出新的電影評論路線,但德勒茲的名言「電影即是一種思想」(Le cinéma, c’est une pensée.) 為不少新一代的《電影筆記》影評人接收,談論電影愈來愈有形上學的味道。這也是為什麼今天這一代的《電影筆記》不太容易被讀者接受,因為除了難懂之外,他們的品味也大大地奇異。如果不是他們持續地關注亞洲電影,恐怕在台灣知名度甚低的演員陸弈靜也不會被法國杜維爾市 (Deauville) 市長表揚。二○○五年六月全新改版的官方網站 http://www.cahiersducinema.com 把所有以前《電影筆記》的文章數位化,徹底解決早期文獻絕版、罕見的問題。目前《電影筆記》的總編輯是以前《世界報》的記者尚-米歇˙弗侯東 (Jean-Michel Frodon),他曾經在一九九五年世界電影史一百週年的時候出版一本《法國電影史》下卷,與其父親皮耶˙畢亞 (Pierre Billard) 撰寫的《法國電影史》上卷共同構成超級厚的大部作,成為研究法國電影史的必備參考書。弗侯東極偏愛亞洲電影。

其實他本名是尚-米歇˙畢亞 (Jean-Michel Billard),因為沉迷於《魔戒》三部曲小說而取筆名為弗侯東。不過,這些全都在電影《魔戒》三部曲之前,所以別誤會他是後來才換名。這就像周星星我早在一九九一年《逃學威龍第一集》後就已經使用周星星之名,絕非是星爺紅透半邊天才開始跟風。我還記得一九九二年六月下旬進戲院(有買票喔,還被我大學同學譏沒水準,因為當時已無大學生買票看國片或港片)看完《威龍闖天關》之後,跟好幾位同學讚說《威龍闖天關》的劇本跟場面調度比以前周星馳的影片都要更優,結果不到一個月周星馳就以此片奪下亞太影展最佳男主角。《威龍闖天關》的導演現在鼎鼎大名,甚為法國影評人稱讚,他就是杜琪峰,同時他還拍過一點都不難看的《濟公》,且《濟公》的男女主角周星馳跟張曼玉現在都享有超級高的全球知名度。

即使「法國新浪潮」的一些影片可以藉中文字幕讓台灣觀眾理解劇情,《電影筆記》這月刊卻一直是大多數台灣讀者無法敲磚入門的鋼鐵碉堡。鑒於大多數台灣讀者不諳法文,國家電影資料館和曾在法國求學的影評人周星星(即在下)合作,將自二○○六年三月下旬起簡介《電影筆記》前一個月那一期的內容,範圍將包括《電影筆記》介紹到台灣電影的文字,以及當期重要內容的摘要。附帶的是提供一些使用《電影筆記》官方網站的方法,因為偶爾會有一些文章被譯成英文,提供諳英文的讀者參考。期待這一專欄能帶給讀者另一扇看電影的窗戶。

先預告弗侯東的〈戰爭和政治〉(War and Politics) http://www.cahiersducinema.com/article661.html  跟艾曼紐埃耳˙布宇多 (Emmanuel Burdeau) 的〈微感時刻 II〉(A Subtle Moment II) http://www.cahiersducinema.com/article659.html  這兩篇文章有英譯版本,可直接點進去先參考。在電影資料館的電子報發刊之後一個禮拜,我會將全文放在這一個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