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太多的事情想講、想談,卻只有太少的時間。
蹦,讓我講幾個很簡單的道理:

【定理A】:大眾型觀眾只看大眾型電影;影評人型觀眾既會看作者電影,也會看大眾型電影。

【定理B】:大眾型觀眾只會閱讀跟大眾型電影有關的文章;影評人型觀眾既會閱讀跟作者電影有關的文章,也會閱讀跟大眾型電影有關的文章。

【定理C】:大眾型觀眾搞不懂影評人型觀眾,但影評人型觀眾卻懂大眾型觀眾。

【定理D】:大眾型觀眾不懂何謂影評人型觀眾。

【定理E】:大眾型觀眾搞不懂電影評論,影評人型觀眾會寫電影評論。

【定理F】:大眾型觀眾不懂何謂電影評論。

【定理G】:大眾型觀眾大多沒有閱讀習慣。

本部落格人氣才破一百二十萬人次「而已」喔。前陣子看到「知名部落客『花猴』在部落格造假」的電視新聞,我才第一次聽說有「花猴」這一號人物,顯見周星星我孤陋寡聞;但更讓我顯得孤陋寡聞的是,部落格人氣破好幾千萬的部落客大有人在、比比皆是。不過,我也不是非得要酸,我只是開了我的眼界:原來,就是一直講化妝品、保養品有多Q,也能夠成為人氣破好幾千萬的部落客呀!?然後,還可以出書呀!?蹦,在現在這個資本主義消費社會,基本上,只要有需求,就必然會有供給。所以,我又看清一件事實了:夢想只要打扮打扮、拍拍照就能夠賺錢跟紅起來的女孩子,未來絕對是源源不絕如自來水呀……

我一直感慨一件事:學生,尤其是大學生,一離開學校就拋棄閱讀的習慣了──即使在學時期的閱讀習慣像是被逼的。大學生一離開學校後,有一大票人就把學術的東西當作是只有住在象牙塔裡面的人才會有興趣繼續閱讀的玩意兒──所以人家說你「住在象牙塔裡面」,就是在罵你。可是,那些脫口說出「(你)住在象牙塔裡面」這句話的人往往完全不知一旦說出「(你)住在象牙塔裡面」這句話就是在出櫃昭告大家他們敵視學術、不學無術、思辯的技術落伍。

我不僅僅是在談電影或跟電影相關的美學理論,我也是在談文學、哲學、社會科學這些跟我們的日常生活、跟我們的社會息息相關的東西。其實,沒有閱讀就不再有文化了;就是這麼簡單。閱讀就是文化,閱讀就是文明的繼續耕耘。

李家同說:「網路文學看太多會變笨」(媒體是這樣簡化他的說法的);我反對。周星星我認為是:「網路文學看太多不會變聰明」。我不像李家同那樣──他其實是歧視網路而我不是──,因為網路只是一種全新的場域而已……場域不等同於「內容」。

網路興起之後,人們其實花更多時間在「閱讀」跟「寫作」上;這幾乎是不必去懷疑的事實。人們閱讀網路上的東西,人們寫東西寫到網路上……讓我以電影評論為例。一九六○年以前出生的人,今天已經五十歲了。在這些人的成長年代,例如在一九八○年代他們是二十多歲的人,個人電腦剛上市、還不算太普及,一九八七年七月十五號又是台灣解嚴的日子,我們很難想像這些五十多歲的人有多少人寫過多少篇電影評論。理由很簡單:套用俗話說,他們沒有舞台,他們沒有發表影評的舞台,所以當然不會有多少人寫過多少篇電影評論。像周星星我這種一九七○年代以後才出生的人,碰到網路開始起步發展──大約是從一九九七年開始算起──,我們已經二十五、六歲了;但我們學得很快,跟得上網路發展的腳步。只要有興趣跟有毅力,我們這些一九七○年代以後才出生的人已經比一九六○年以前出生的人寫得更多篇影評,因為,也很簡單,「舞台」已經出現了,那就是網路空間或部落格。我們寫影評放到網路上、放到部落格上,就有潛在的讀者去閱讀它們,所以我們又會繼續再寫下去。對那些一九八○年代以後才出生的人來說又更不用說了,在網路上寫作早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所以,鐵打的事實就是:一九六○年以前出生的人可能沒多少人寫過電影評論,一九八○年代以後才出生的人就有很多很多的人寫過很多篇影評、身為影評人了。

但是,我卻跟李家同一樣擁有同樣的擔憂──但很顯然我的建議絕非是去閱讀什麼法院判決文──:只看網路上的東西,會忽略、進而排斥學術的東西。罵別人「住在象牙塔裡面」,這句話真的是很無知的小便。



GoldenHorse 搜尋金馬獎得獎名單 | GH
導演專訪 | 搜尋坎城影展 | 電影評論 | 隨想筆記 | 明星 | 書評 | 讀書筆記 | 首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