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緞帶》是奧地利導演米夏埃耳․韓內克 (Michael Haneke) 暌違十二年後,才再一次用母語(德文)拍片──前一次是《大快人心》(Funny Games, 1997);片長將近兩個半小時的該片由坎城影展評審團主席伊莎貝․雨裴 (Isabelle Huppert) 親自頒發金棕櫚獎。該片在金馬影展劃位時,座位已一掃而空,可見其超高期待度。

讓我們來看一下《電影筆記》內梯耶黎․梅宏傑 (Thierry Méranger) 所寫的影評,看評價是否真的很糟……

梅宏傑首先丟出一個問題:作為米夏埃耳․韓內克第一部採用「古裝」(年份在一九一三年左右)的《白色緞帶》,是否是要探討納粹主義 (le nazisme) 在德國生根的始由?米夏埃耳․韓內克是否是要攻擊希特勒?

梅宏傑在第二段並列兩種反應:第一種是讚賞米夏埃耳․韓內克運用人道主義的景深,故意用不太討人喜歡的形式(片很長、黑白攝影)描述德國北部普魯士式的教育、嚴謹的新教徒的規訓/或意識形態,讓《白色緞帶》不僅奪下大獎,更(製造爭議地)拿下法國教育部獎(譯註獲得該獎,法國教育部將購買《白色緞帶》版權,發送 DVD 到各級中學充作教育教材);第二種是指責米夏埃耳․韓內克是「令人難以忍受的教師」,尤其是藉由片中的角色像是驚慌的牧師、變態的醫生,向大眾呈現各種殘酷的場景。

梅宏傑在第三段說《隱藏攝影機》(Caché, 2005) 的導演並非只是單純地要把德國歷史作一個扼要跟簡明的闡釋,而是(在第四段)打從一開始就故意要用非確定的事件、模糊的事因,故意不給出明確的答案,來引領觀眾思考到真正的歷史──例如,透過一位敘述者的旁白,米夏埃耳․韓內克在《白色緞帶》最結尾處才暗示我們已經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後了,那位旁白說:「未曾再回到那個村莊,沒在城市再見到任何人。」所以,理論上,影片是停在塞拉耶佛的暗殺(譯註一九一四年六月二十八號,引起第一次世界大戰);然後,村莊裡的青壯年應該會在伊頗 (Ypres) 戰役(比利時西南方城市)跟凡爾登 (Verdun) 戰役(法國東北方城市)成為砲灰。

不管「惡」的起源 (racines du mal) 被米夏埃耳․韓內克模糊到什麼程度──是兒童在報復?還是成人的惡意亂搞?──梅宏傑說《白色緞帶》是一部超越《蒼蠅王》的影片,因此就是一部超越「反盧梭式的虛無主義」(le nihilisme anti-rousseauiste) 的影片。(譯註盧梭著有《愛彌兒》(Emile),所以《蒼蠅王》故意逆反盧梭的教育哲學,是虛無主義的著作跟影片。)因此,「韓內克的影片,只在這層意義上開始拒絕『白色緞帶』的虛幻的純真/完貞 (virginité chimérique),在它那有時是相當難受的一百四十五分鐘的嚴厲 (rudesse) 裡面,這部片才在思考、譴責跟實驗各種形式的壓迫。」

本文同步刊登在國家電影資料館電子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