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甜甜:能不能跟大家講講,當初是怎麼會有編輯《電影導演辭典》的念頭?
周星星:時間應該可以追到二○○一年,當時尚-皮耶․哲內 (Jean-Pierre Jeunet) 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在法國上映,我順手就把尚-皮耶․哲內執導過的影片年表打進我的筆記型電腦裡面。當時我就是異於常人,只因為我在唸大學的階段有哲學系的同學介紹我使用蓮花 (Lotus) 的 AmiPro,所以我就一路使用下去,用的是一九九七年版的 WordPro;但我周遭所有朋友,沒有人使用這套 WordPro,每個人全都用微軟的 WORD 來打文件。當時的 WordPro 在排版以及版內繪圖的功能已經很強,所以我當然是直接用 WordPro 來編我的尚-皮耶․哲內條目。當初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僅只是為我自己而已;因為,當初台灣不知道怎麼樣,居然就無厘頭地引進了尚-皮耶․哲內的首部作《黑色狂想曲》(Delicatessen),而且也在小規模的絕色影展上映了《驚異狂想曲》(La Cité des enfants perdus)。他後來去好萊塢拍了《異形第四集》,然後又再返回法國籌拍《阿美莉․蒲藍的神奇命運》,即《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法文片名的意義。他拍的片子不多,所以我就順手打進電腦裡面,目的是要讓我自己知道這一位導演以前拍過什麼片,以及中文片名是什麼;如果不做出一個檔案,真的是十年下來全忘記哪一個是什麼追緝令以及哪一個又是什麼終極跟戰警。很簡單,給我自己當備忘錄而已。
小甜甜:那,又怎麼會把規模擴充成《電影導演辭典》?
周星星:我不得不提 BOUQUINS 系列的《電影辭典》(Dictionnaire du cinéma)。這套《電影辭典》分三卷,第一卷就是《電影導演辭典》,第二卷是《電影演員辭典》,第三卷是《電影影片辭典》,但《電影影片辭典》又再分上、下冊,因為影片太多了。我八成是在巴黎聖-米歇大道 (boulevard Saint-Michel) 上的 Gibert Joseph 買了第一卷《電影導演辭典》,有特價才買的,封面是史蒂芬․史匹柏 (Steven Spielberg),這是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的版本。每一位在巴黎留學過的學生都知道聖-米歇大道上的 Gibert Joseph 跟 Gibert Jeune 這兩家書店;不知道才是怪事,而且,不知道的話還敢自稱是巴黎留學生嗎?蹦。這本《電影導演辭典》當然是以拉丁字母的順序排列下來,用薄薄的紙印刷,已經 956 頁了但還是可用一個手掌輕鬆地拿來拿去。這本《電影導演辭典》給了我靈感,告訴我我應該也要持續地編下去。其實,當初的念頭也是很簡單,你看到有什麼片正在上映,你就把那個導演編一編。但,有些導演已經是老導演了,就像史蒂芬․史匹柏雖然還不算是老導演,至少是在當時,但當時他一、兩年就可以拍出一部片,你要怎麼追得上他的速度?人家拍片其實更複雜,你只是打打字而已;但只要你一時懶惰,人家拍出來的片已經比你打出來的片單還要再更多了。
另外,就是我自己開始莫名其妙地龜毛起來。我買的《電影導演辭典》,它是列出一個導演執導過的影片片單,然後用一段、或兩段、甚至用更多段的文字來簡介這位導演拍過哪些重要作品,跟這位導演的重要性。但是我呢,莫名其妙地開始把一部片的劇情大綱、卡司都打進去,一發不可收拾,因為變成你要想辦法為每一位導演都做同樣的事。所以,我不得不在自己的筆記型電腦上編出很多目錄,也就是導演的家族姓的第一個拉丁字母。再來,每一個檔案也愈來愈多頁,多到已經可以跑到二、三十多頁了,我不得不再把字體變小、把每一頁換成兩欄來排版,這真的是超級瘋狂。因為當時我還是學生,所以閒工夫滿多的,我才有可能這樣子從一個「尚-皮耶․哲內」的條目擴充成可能已經達到五、六百頁的份量。怎麼會那麼多?沒辦法,有的時候,連我在看電視的時候,例如藝文台 (Arte) 在播映《一九○○》(1900) 的時候,我很嚇一跳原來早在一九七○年代美國的勞伯․狄尼洛 (Robert De Niro) 就已經跟法國的傑哈․德巴狄厄 (Gérard Depardieu) 共同在同一部片演出。一看完,馬上寫《一九○○》。《一九○○》還分上、下集,兩部加起來是四個多小時;只是還沒贏《燦爛時光》,畢竟當初《燦爛時光》的計劃本來就是電視影片。常常是一部兩個小時的影片,我也用了兩個多小時在打那些劇情大綱,或者是我自己的短評。這豈止是瘋狂,這根本是病態!當時我的想法就是:我不得不出版我自己當主編的《電影導演辭典》,而且一出可能就是出一千多頁!就算沒有出版社要出版也沒關係,我都已經想好準備要自費出版。重點根本不是賺錢,因為重點是要證明你自己是獨當一面的影評人。當時的我毫無知名度,但我已經冀望一本一千多頁的《電影導演辭典》能夠為自己增添份量。
小甜甜:所以,目前的《電影導演辭典》部落格,是從您以前的《電影導演辭典》發展出來的?
周星星:非也。我自己的《電影導演辭典》,還在我的筆記型電腦裡面,格式都還是 WordPro 的檔案。其實,以前我在巴黎唸書的時候,第一是從未連接上網路,所以當時我連一個電子郵件信箱都沒有。既然沒有網路,我當然就不知道 IMDB 的存在。就算今天我已經知道有 IMDB,但是在《電影導演辭典》部落格裡面的影片片名,全都是我自己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再重新打出來的。不是我笨,是我不太喜歡 IMDB 已經做好的超連結以及字距。會再經營一個《電影導演辭典》部落格,有其它的故事,跟「周星星電影評論」這個部落格有關。
我自己是在二○○五年三月下旬的時候創立「周星星電影評論」部落格,即 cinema-critique,理由很單純:既然已經在報紙上聽到那麼多關於部落格的事,雖然還是不怎麼清楚弄一個部落格能夠幹嘛,但我就在雅虎搜尋時搜「部落格」,當時天空部落有買關鍵字廣告吧,它就排在第一位。我點進去,看了看,還猶豫了好幾天。最後,就註冊了一個我想了很久的 cinema-critique 部落格,當時還隨便打幾個字試試看這到底是在幹什麼。沒多久我就發現這根本是一個人向全世界發表意見的平台──請原諒我當時的我也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個人新聞台;慢慢地,我大概就能掌握編輯一個部落格的訣竅。
不是我選上天空部落,是天空部落正在招兵買馬吧,反正我就是用天空部落當部落格。直到那時,我才知道原來還有其它的部落格比較有規模,例如樂多、無名小站。我為什麼沒有選擇很多知識份子所選擇的樂多?簡單呀,因為我先選上天空部落。我為什麼沒有選擇很多小朋友所選擇的無名小站?簡單呀,我也老早就不是中學生了。反正,我就是跟天空部落結緣了。
前半年,我都還沒有好好利用天空部落插圖檔、以及相簿的功能。等到我開始熟練之後,天空部落的動作也愈來愈多,例如天空部落在二○○六年下半年併購蕃薯藤,用了更簡單的「yam」當網址之後,我自己都可以感受得到隨著天空部落愈來愈壯大,cinema-critique 部落格的人氣也在跟著上漲。所以,只能算我運氣好吧。像,我也看過東森的部落格,流量似乎還非常大,但我真是無法相信打一個英文字可以被它的版面拆成像是兩個字。這真是天方夜譚。反正,我自己已經習慣天空部落的管理介面,也從未感受到什麼儲存量的限制,不像前陣子我才聽說無名小站還得繳費才能繼續留言。這種站還能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嗎?算了,無非就是騙騙小孩子的站。二○○六年中,我開始感到要有另外一個部落格專門經營《電影導演辭典》的必要性,所以,我就在台北電影節看過洛宏˙康鐵 (Laurent Cantet) 的片、以及親自跟他交談過之後(也要到一個簽名),率先寫了一個洛宏˙康鐵的條目。他執導過的片不多,但剛好我都看過,所以我就一路寫下來。因為,就像剛剛我講到史蒂芬․史匹柏那樣,你如果能馬上把現在正在熱頭上的討論寫進去,以後再過五年、十年,你就不必傷腦筋一直在那邊唸「啊……那個誰誰誰……那個什麼片……」就像,前陣子我剛完成克里斯提昂․內梅斯古 (Cristian Nemescu) 的條目,你趕快把它剛拿到二○○七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的大獎寫進去,把剛看完《加州夢,未完成》的感想寫進去,那些文字就停留在那兒了。因為,克里斯提昂․內梅斯古已經作古,所以日後絕對不會再在國際影展再聽到他的名字,他也不幸地就是成為「一片導演」;但,十年後,當大家已經不知道他是誰時,竟然在《電影導演辭典》裡面還可看到關於《加州夢,未完成》的文字,這就開始發揮效益了。所以,我現在也是儘量在編寫「選片莒光日」的同時,順便把一段文字複製到《電影導演辭典》;因為,再過一年,一切就都要再重頭回憶一次了。
就像,怎不在觀察二○○七年威尼斯影展的時候,順便寫說雷利․史考特 (Ridley Scott) 呈現了《銀翼殺手》(Blade Runner) 的 Final Cut 版?怎不順便提提姆․波頓 (Tim Burton) 也呈現了一個《聖誕夜驚魂》(The 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 的 3D 版?只是,這些全都得花時間,不是像嘴巴說說這麼簡單。就像,在《電影導演辭典》裡面,有很多條目根本只有影片年表而已,這我知道;但是,就像最近我一直掛心著埃黎克․侯麥 (Eric Rohmer) 的條目,因為我真怕這位資深導演會在今年離世──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克勞德․李維-史陀 (Claude Lévi-Strauss) 要在今年下半年慶祝一百歲大壽。
小甜甜:哇,講那麼多?
周星星:對呀,還有好多話還沒講咧。我之所以繼續經營《電影導演辭典》部落格,老實說也等於是放棄將紙本的《電影導演辭典》出版的打算。因為,台灣的出版業其實已經變成高風險的商業,現在已經不再可能有出版社出一本裡面大多是外國導演、也就意謂是大多數台灣讀者根本不太在乎誰是誰的一千多頁的《電影導演辭典》。這的確就是台灣的閱讀文化,為了搞出版業,只得接受這個現實。像我剛剛提的 BOUQUINS 系列的《電影辭典》,特別是第一卷《電影導演辭典》在法國還根本是每隔一、兩年就再出一個新版,沒多久前幾版的《電影導演辭典》就變得不適用了;例如,我的以史蒂芬․史匹柏為封面的《電影導演辭典》,這是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版,裡面都還沒有 M. 奈特․夏馬藍 (M. Night Shyamalan)。我要說什麼?我要說法國的出版市場還真是大!不過,我也已經離開法國三年多了,這幾年是否陸續再出新版,我也不知道。只是,我最近也才知道,每年夏天都在出版厚厚的超級資料庫 QUID ──有點像百科全書──已經宣布不會再出紙本的 QUID,因為他們將全力經營 QUID 的網站,而這網站每個月的(法語系人士的)流量早已經驚人到不行。
是,沒有錯,像 IMDB 這種網站,老早就已經是 Web 2.0 概念的超級大電影百科全書。但,太多人忽略掉一件事:周星星我在購進《電影導演辭典》之後,曾經為了查閱某些導演,反而一路地翻閱了周遭的導演。我的電影史知識之所以能夠大成長,全拜閱讀紙本的《電影導演辭典》之賜。但是像
- Jan 15 Tue 2008 00:00
專訪《電影導演辭典》總編輯周星星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