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六月二十九號在洛杉磯因為癌症過世,享年五十九歲。跟在侯孝賢旁邊,楊德昌曾經是年輕的台灣電影的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須知在一九八○年代初期,由於這個小島開始在電影創作上回復到一種民主狀態,因此為遠東的電影的孵化貢獻良多──這其實是當代電影歷史的一項主要事件。他那常常保持笑容的臉孔,還有他那超乎尋常的優雅的儀態,掩蓋了他創作精神的複雜性;僅他一個人就能夠發明出很多種驚人的組合,例如將最微感的藝術跟當代科技作結合,將東方的傳統跟西方的現代性融合,將精緻的文化跟流行的玩意兒混在一起。

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出生,楊德昌在台北長大,然後到美國繼續唸資訊科學,並曾經在西雅圖做過資訊工程師。因為他很瘋電影,所以他回到亞洲,在一九七九年寫了一個劇本
《一九五年的冬天》(The Winter of 1905),後來由余為政在香港執導(譯註:實際上應是一九八一年,而且應是在台灣,同時也是徐克參演的第一部片)。他後來嘗試拍攝電視單元劇《浮萍》(Seeweed),然後在《光陰的故事》(In Our Time) 執導其中一部短片《指望》(Expectation)這部集體創作的影片,跟當時的另外一部片《兒子的大玩偶》(The Sandwich Man) ──侯孝賢拍了其中一段──一起標誌出台灣新電影的第一步:對於綿延的時間的威力有更高的敏銳度,注意到身體的部分,對於當代的片刻、所有正在動的東西、正在伸展的東西都有更尖銳的知覺。楊德昌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海灘的一天》(That Day on the Beach, 1983),其攝影指導正是一位名叫杜可風 (Christopher Doyle) 的初出茅廬者,確認楊德昌他自己的電影藝術的美感跟現代性;我們可從中感覺出他對安東尼奧尼 (Antonioni) 的作品的熱愛。楊德昌還召集了參演他影片的演員們成立一個劇團,他自己還拍攝下他的劇團對外呈現的三個劇碼。隨後他拍了《青梅竹馬》(Taipei Story, 1985),侯孝賢還是這部片的男主角;然後就是《恐怖份子》(The Terrorizers, 1986)這兩部比較偏向驚悚的片子,其實只是藉其形式來觀察百變的大都會(台北)的日常生活的現實,更有著相當昭然的紀錄片式的以及政治式的目的。就在他自己的生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六日)的那一天,所有「台灣新電影」(nouvelle vague) 的主角們聚集在一起,起筆、簽名了《台灣新電影宣言》(Manifeste du film taïwanais)事實上也表達說本運動的目的其實也是一項集體的、共同的計劃。

楊德昌在一九九一年獻出他的第一部經典作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談到一九五○跟六○年代的事,有很多自傳味道的家族壁畫大作 (fresque)在這部具備令人驚奇的威力、複雜性的作品之後,他企圖走得更高,只是這一次是要談當代的事,即非常有野心的《獨立時代》(A Confucian Confusion, 1994),不少角色彼此交錯(其中包括很多台灣比較優秀的舞台劇演員),但這部片讓不少中華觀眾對楊德昌失去熱情,也包含很多西方世界瘋電影的人士。當台灣的作者電影已然變成persona non grata(譯註:『不受歡迎的人物』,原文即用拉丁文),楊德昌開始向歐洲尋找比較開放的機會,他邀請來維吉妮勒大洋 (Virginie Ledoyen) 擔綱《麻將》(Mahjong, 1997) 的女主角,講一位年輕的法國女人她突然在華人的城市裡面被丟進語言無法溝通的情境之中;這部片依舊又是一部對楊德昌而言不太公平的商業失敗作。楊德昌再重拾起《獨立時代》多方多話的野心,拍出《一一》(Yi Yi, 2000),但《一一》卻相反地成為國際間令人讚嘆的大成功,足以讓原作者楊德昌再重新展開另一番新事業。但是呢,他也正在此時初步遭到疾病的攻擊,楊德昌也拒絕了來自好萊塢的邀約(其中有一部傳記片,要談貓王艾維斯普里斯萊 (Elvis Presley) 比較年輕的時代),因為他嘗試要進行好幾項計劃,但全都沒有結果;其中一項曾是一部警匪片,講西雅圖一位華裔警官的故事,故事來自他自己親身認識的一個人的故事;一部故事發生在一九三○年代的上海的歷史片,《刺殺》Assassination(譯註:會是《色戒》嗎?);還有一部是把《一一》中的小男生獨立出來繼續發展的影片,暫名為《天才(Genius)成龍跟梅格萊恩 (Meg Ryan) 已答應要參演的計劃。

楊德昌他最後幾年的創作能量,最主要都來自他其中一個永遠熱愛的激情:漫畫,而且還特別是
手塚治虫 (Osamu Tezuka) 他的作品。來自手塚治虫帶給他的靈感,楊德昌不斷地建構一個網站(www.miluku.com)並擴充它的內容,同時不斷地籌備他的動畫長片《追風》(Wind Chaser);但即使有成龍的全力支持,楊德昌始終未能尋得拍攝這部片的資金。(完)
原載於《電影筆記》第六二六期(二○○七年九月號)頁 66

總編輯尚-米歇弗侯東感謝皮耶黎希昂 (Pierre Rissient) 的幫忙)

翻譯周星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