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說,看《帝國毀滅》的出發點幾乎都是基於「好奇」。因為好奇希特勒最後十一天在碉堡內過什麼樣的生活,所以《帝國毀滅》在德國大賣。不僅僅是在德國,連曾經被德國納粹佔領的法國,《帝國毀滅》也賣得很不錯(但是稱不上大賣)。(以上是筆者在雜誌上看到的票房評論,因此只能確定這兩個國家賣得不錯,但不能確定在英國或在美國賣得怎麼樣。)但是,選擇如此角度看希特勒,有不少危險。在談到這些危險之前,我們先看看影片拍得怎麼樣。
出於寫實主義的考量,《帝國毀滅》的布景和服裝的考究非常細膩,基本上問題不大(但是在台灣應該是只有零位專家認識這些布景或服裝)。以演出文˙溫德斯的《慾望之翼》中的其中一位天使的瑞士演員(對,他不是德國籍)布魯諾˙岡茲 (Bruno Ganz) 飾演希特勒,非常神似,演技一級棒。出於好奇,大家經歷兩個多小時在電影院裡面偷窺了希特勒不為人知的一面,因為他慷慨激昂演講的那一面大家都太熟悉了。導演奧利佛˙赫許畢格 (Oliver Hirschbiegel) 二○○一年曾拍一部科幻驚悚片《實驗監獄》(Das Experiment),所以他的場面調度如同一些他的同胞如 Roland Suso Richter 或 Tom Tykwer 一樣震撼。但是,《帝國毀滅》把希特勒某些時刻拍得像爺爺,這是影片最大的危險。也就是說,當希特勒比較人性的一面被呈現出來時,他的極恐怖的意識形態變得比較不恐怖。就筆者觀察法國平面媒體的討論,爭議全在有沒有必要呈現希特勒的人性面。於是,「影片出發點可議」、「為希特勒化上慈祥的妝」等等等的質疑全都出籠。又或者是「他恐怖的意識形態也正是他最不人性面的人性面」(周星星解說:不人道的意識形態也是從人性出發),或某位學者提到的:「當大家都對希特勒慷慨激昂地演講的畫面太熟悉時,突然有一天,我聽到一段希特勒閒話家常的錄音帶,那平平淡淡的聲音頓時讓我毛骨悚然。」(周星星解說:即那閒話家常的聲音是那麼地像一位爺爺,會讓人認同慈祥的爺爺而忽略掉這一位爺爺恐怖的所作所為)再來,影片最震撼的片段莫過於瑪妲˙戈培爾 (Magda Göbbels) 一一毒死她六個小孩的畫面。才在幾分鐘前,希特勒頒給她「全德國最勇敢的女人」的獎章,她回說她是「全德國最快樂的女人」,然後馬上變成全德國最恐怖的女人。這一段被拍出來,是要讓觀眾指著這一段說納粹意識形態害死人呢,還是根本是導演操縱、折磨觀眾的武器?
新加上的照片是我從《世界報》週末版抓下,為戈培爾夫婦及他們的六個孩子。最後面的高大年輕人是瑪妲第一任婚姻的兒子 Harald Quandt。六十年前的五月一號瑪妲毒死六個小孩後他們夫婦在數小時後自殺。Harald Quandt 後來被聯軍逮捕。
今年也是紀錄片經典《大屠殺》(Shoah, 1985) 二十週年的紀念。 « shoah » 在希伯萊文裡面,意謂「浩劫」、「災難」,但是導演克勞德˙藍茲曼 (Claude Lanzmann) 用 « shoah » 當片名並且大寫之後, « la Shoah » 變成專門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大屠殺猶太人的「大屠殺」,所以筆者才翻譯克勞德˙藍茲曼的影片為《大屠殺》而不是《大浩劫》。《帝國毀滅》雖然是去年初參加柏林影展的影片,但是此時在台灣上映,時間上有很多巧合。一是自四月二十號起,馬上變成影片裡面整整六十年前的時間;再來是四月三十號,也是希特勒自殺六十週年的日子。去年四月三十號,在法國亞爾薩斯地區某一猶太墓園被不知名人士用噴漆、用德文寫「猶太人滾」噴在許多墓碑上,引起極大的民意震撼。這個日期,在許多人腦中幾乎等於「隔一天要放假」,但是新聞上電視,電視上說之所以是四月三十號,就是因為新納粹故意選在希特勒逝世紀念日行動。
《帝國毀滅》講希特勒最後十一天的故事。兩年前加拿大導演 Christian Duguay 拍了一部三小時的電視影片《希特勒:惡的崛起》(Hitler : the Rise of Evil) 則是拍希特勒從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士官到一九三三年拿到政權為止。台灣發行的 DVD 是三小時完整版,非常棒。筆者在法國的時候看到的是兩小時十分鐘的剪接後版本,顯然漏掉不少希特勒劈腿的故事。對!在 Christian Duguay 非常優秀的影片中,希特勒到處追別人的女人。而到了《帝國毀滅》,希特勒只剩下十一天可以活。那麼,從一九三三年到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號,是否有劇情片談這一段時期的希特勒呢?答案:沒有。看《帝國毀滅》有一點讓人失望:即使希特勒還是忍不住說了兩句仇視猶太人的話,但是從頭到尾沒有談到「大屠殺」 « la Shoah » !片尾,真正的桃黛˙榮格似乎講到她什麼都不知情。但是,從她的回憶錄的觀點出發拍成《帝國毀滅》,是不是有意地選擇不談 « la Shoah » !!
筆者有意找有興趣看《大屠殺》的人辦試映會。DVD 全長九小時多,共分四片平均每片兩小時十多分鐘,有英文、法文、德文字幕,亦即在講英文的部分不會打上英文字幕。有興趣者請留言。
今天已經累計到九十多人次了,但是其中應該有五次是我自己進來加文章。老實說,我這篇文章不是很好的影評,因為我當然是專家有自知之明。這也是為什麼我想開【影評教室】的原因。我在網路上看了好幾篇影評,但實在不覺得那些文章是影評。比如,藍祖蔚先生話鋒一轉開始講歷史,因為影片是《帝國毀滅》當然很自然地講到歷史。但是,影片的優點在哪兒,侷限在哪兒,似乎都沒提到。羅郁棠先生的影評也有類似的問題,一下子就轉到理論家對納粹的政治哲學分析。我自己得到一些新知,但是到底《帝國毀滅》這部影片如何呢?我自己是說不出太多大道理(寫部落格的文章始終是隨興趕出來的),我只強調:形式上沒有問題,但是刻意地強調這十幾天的來來往往,似乎全忽略掉納粹份子的自省問題(沒有任何納粹軍官在那十幾天講大屠殺是否不人道)。
下面是一篇文章,在下做了連結 http://lukhnos.org/wp/?p=194 請點進去。
- Apr 19 Tue 2005 00:00
最勇敢、最快樂到最恐怖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