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芬奇 (David Fincher) 的《索命黃道帶》(Zodiac) 在美國上映之後又被選進坎城影展「正式競賽」,應該有它的理由。周星星預期評價:《索命黃道帶》★★★
- May 17 Thu 2007 00:00
17.05.2007 -- 選片莒光日
- May 17 Thu 2007 00:00
克里斯多福․歐諾黑 (Christophe Honore) 及其他
克里斯多福․歐諾黑 (Christophe Honoré) 的《一首接一首的情歌》(Les Chansons d'amour) 男主角是路易․卡瑞 (Louis Garrel),這已經是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第三次跟路易․卡瑞合作。故事,卻可被稱為「一個接一個的女主角」:凱雅哈․馬斯楚安尼 (Chiara Mastroianni)、呂迪芬․沙尼耶 (Ludivine Sagnier)、可洛蒂德․艾姆 (Clotilde Hesme)。它的主旨是說:所有的情歌講的都是同一個故事:愛情。這部片是歌舞片,有沒有「舞」還不清楚。不過,是鐵定拿不到什麼獎的。下圖一左起呂迪芬․沙尼耶、可洛蒂德․艾姆、路易․卡瑞,下圖二左起這三位演員以及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
- May 17 Thu 2007 00:00
傑姆士․葛瑞 (James Gray) 的《我們擁有夜晚》及其它
傑姆士․葛瑞 (James Gray) 執導的《我們擁有夜晚》(We Own the Night) 自去年夏天起就一直被本部落格重視,打從今年春它剪接完之後,一直被國際影壇視為是來勢洶洶的片子;果然馬上吸引坎城影展的選片人,很多媒體都認為這部片應該可以至少拿下一座獎項。《我們擁有夜晚》片名的典故是美國雷根總統執政時期,紐約警方為了掃蕩犯罪所喊出的口號:我們擁有夜晚,所以不應該將之翻譯成「我們擁有的夜晚」,因為這樣就不是口號了。
馬克․華柏格 (Mark Wahlberg) 跟喬昆․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都曾經演出過傑姆士․葛瑞的《後院》(The Yards),因為極度欣賞傑姆士․葛瑞的才華,所以現在是靠著這兩位大明星的勢力親自擔綱《我們擁有夜晚》的製片。勞伯․杜瓦 (Robert Duvall) 跟伊娃․曼迪斯 (Eva Mendes) 也選擇加入卡司。
- May 14 Mon 2007 00:00
三部法國製片但是劇情在他鄉的影片
《樹蔭》(The Shade)、《我是喬許波隆斯基的弟弟》(I Am Josh Polonski’s Brother)、《#5 C 公寓》(Apartment #5 C) 都是在美國紐約拍攝、跟尤太族群有關的影片,我所擁有的《我是喬許波隆斯基的弟弟》DVD 是用超八釐米底片拍出來的,畫質很粗糙。《#5 C 公寓》是用十六釐米底片拍出來的,恐怕也是一樣。《碎石》(Avanim) 是哈法埃耳․納賈黎跑去以色列拍的片,規格是先用 HDDV 拍再轉成三十五釐米底片。《讚美詩篇》(Tehilim) 一樣,用同樣的方式拍攝。《碎石》跟《讚美詩篇》直接用希伯來文當片名(都是在以色列拍攝),前者原意「石頭」、「碎石」,後者是《聖經》中的讚美詩篇。納賈黎的第五部劇情長片《讚美詩篇》能被選入正式競賽,要嘛是墊檔用,要嘛就是這一位導演開始能拍出被國際觀眾注意到的影片。
卡洛斯․雷加達斯 (Carlos Reygadas) 的《寂靜之光》(Stellet Licht) 講一位已婚男人 Johan 居住在墨西哥北部,但是他又愛上另外一位女人的故事。這部由墨西哥跟法國合資的影片,長達兩小時又二十分鐘,能不能異軍突起呢?根據現有的幾幀劇照,完全是荒蕪的地景以及稀少的人煙。這部片跟《放逐(驅逐出境)》、《秘密的陽光》比長,我只能預估說它沒有《火線交錯》那般花俏,因此不會一下子就吸引到影迷。但,我怎麼想都會把他聯想成墨西哥的柏格曼,會不會呢?
- May 13 Sun 2007 00:00
周星星的評審感言(官方版)
- May 13 Sun 2007 00:00
金穗獎之「部落格達人獎」揭曉
- May 13 Sun 2007 00:00
可洛蒂德․艾姆 (Clotilde Hesme)
可洛蒂德․艾姆該怎麼發音?蹦,« Clotilde » 的問題不大;« Hesme » 的問題倒是很大。第一,「h」永遠不發音;第二,「es」常等於「ê」,所以「s」不能發音;簡單地說,請用英文唸 « M » 即是。可洛蒂德․M,這樣就唸對了。就像雷奈的名字 « Resnais »,「es」不能唸成 « es » 而是唸成「ㄟ」,然後 « nais » 字尾的「s」不發音,正式的唸法應接近「黑」「ㄋㄟˇ」。
- May 12 Sat 2007 00:00
2007坎城影展放映時刻表
- May 11 Fri 2007 00:00
每週一數字:11
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是一位非常國際化的女演員,她已經跟了十一種不同國籍的導演合作過。
- May 11 Fri 2007 00:00
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中的亞洲片
茂樹(由宇田茂樹飾)住在退休老人院,真千子(由尾野真千子飾)是負責照料他的護士。其實,這兩位都有一個很沈重的秘密:失去最親的人。因為一場意外的車禍,只剩下這兩位單獨在一起。茂樹跑進附近的森林,真千子只能尾隨著他。在此森林中,他們才感覺到重生。本片卡司:茂樹(しげき),由宇田茂樹(うだしげき)飾;真千子,由尾野真千子飾;和歌子,由渡邊真起子飾;真子,由增田加奈子(ますだかなこ)飾。周星星我其實有點瘋了,一直在搶資訊最完整的第一名。去年在我這部落格,也是「菊地凜子」這漢字出現的第一名。
- May 11 Fri 2007 00:00
每週一數字:11
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 是一位非常國際化的女演員,她已經跟了十一種不同國籍的導演合作過。
- May 10 Thu 2007 00:00
坎城影展正式競賽中比較冷門的歐洲片
一年半前,我就已經在我的部落格講到說,埃米耳․庫斯涂里查他是波士尼亞人(他也在塞拉耶佛出生),而且因為比較親近他母親的關係而成為伊斯蘭教教徒。為什麼當年《地下社會》上映之後,庫斯涂里查飽受當地民眾抨擊,原因是在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這一國家(現在已經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信東正教的塞爾維亞裔人跟信伊斯蘭教的波士尼亞人人口比例相當,一旦太過偏袒其一族群,另一族群就會表示不滿;尤其當波士尼亞人的庫斯涂里查如果講話太偏塞爾維亞裔,其他的波士尼亞人八成會罵他「波(士尼亞)奸」。要迅速地認識這政治地理,請參見〈認識前南斯拉夫聯邦的第一課〉這一篇網誌。最近我也在本部落格介紹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分裂的過程(請點這裡),只要多看幾眼前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的地圖,一定也可以瞭解庫斯涂里查面臨的矛盾。
- May 09 Wed 2007 00:00
10.05.2007 -- 選片莒光日
費帝 M.․牧爾 (Fredi M. Murer) 的《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不太好宣傳,它沒有知名的演員,也沒有狂掃什麼影展。不過,它卻是在真善美、長春上映,而且它的好口碑應該很容易建立起來。您如果是住在大台北地區,千萬不要錯過這一部好片。尤其,幹嘛跟著人家排隊看什麼昆蟲人?周星星評價:《想飛的鋼琴少年》★★★
- May 09 Wed 2007 00:00
10.05.2007 -- 選片莒光日
費帝 M.․牧爾 (Fredi M. Murer) 的《想飛的鋼琴少年》(Vitus) 不太好宣傳,它沒有知名的演員,也沒有狂掃什麼影展。不過,它卻是在真善美、長春上映,而且它的好口碑應該很容易建立起來。您如果是住在大台北地區,千萬不要錯過這一部好片。尤其,幹嘛跟著人家排隊看什麼昆蟲人?周星星評價:《想飛的鋼琴少年》★★★
- May 08 Tue 2007 00:00
布呂諾․岡茲 (Bruno Ganz) 跟《想飛的鋼琴少年》
我是瑞士爺爺,但幸好我不是要賣瑞士巧克力,而是當一位平凡且生活拮据的爺爺。其實呢,早在《永恆的一天》,他就已經以這樣的形象面世,但我居然還沒有完整看完這部片。實在有點可惜,布呂諾․岡茲挑到的片常常會變成很冷門的片,而且也因為有太長的時間德國電影都不怎麼精采以致根本也不會有多少部德國片被引進到台灣。反正,有一些小片都有布呂諾․岡茲的痕跡,但最近最值得提的仍然還是《帝國毀滅》。
費帝 M.․牧爾 (Fredi M. Murer) 執導的《想飛的鋼琴少年》,這禮拜要在台北上映;而這部片也將比世界上其它地方早上映──當然是除了瑞士。我有幸看了這部片的特映,內心非常受感動。我在看片的過程,非常非常地專注,深深地被前面一半的劇情設定迷住,也讚賞很少有片子直接從最小的小孩子的心靈出發。當然,它愈到後面愈安排更多要討好影迷(的擊掌、叫好)的情節──這一類的安排就是把愈來愈多的好處加在主角或主角的家人身上──但我還是被單純的爺爺、孫子之情感動到,在結束的時候就非常想推薦給其他人看。根據 IMDB 的資料,瑞士版是一百分鐘,德國版是一百二十分鐘,所以台灣上映的是長版本。值得跑去看,也不用先喝咖啡,因為劇情絕對會牽著您的眼睛不放。
- May 07 Mon 2007 00:00
周星星的坎城影展預測名單
評審團大獎:《亞歷桑德拉》(Alexandra),亞歷桑德․蘇古洛夫 (Alexandre Sokourov) 執導
最佳導演:貝拉․塔爾 (Béla Tarr),《倫敦來的男人》(The Man from London);以及克里斯提昂․孟糾 (Cristian Mungiu),《四個月三個禮拜又兩天》(4 luni, 3 saptamini si 2 zile),並列
- May 07 Mon 2007 00:00
《藍莓之夜》跟評論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單
喬爾․柯恩 (Joel Coen) 執導的《老頭無國度》(No Country for Old Men) 係改編自寇馬克․麥卡錫 (Cormac McCarthy) 的小說《老頭無國度》(No Country for Old Men);請點這裡參考。湯米․李․瓊斯 (Tommy Lee Jones) 兩年前就已經來過坎城,還帶走一座最佳男演員獎──《馬奎斯的三場葬禮》(The Three Burials of Melquiades Estrada),他也是第一次參加柯恩兄弟的團隊。《老頭無國度》大概在講在美國德州某人拾獲一個行李之後遭遇到的驚悚故事。由於喬爾․柯恩已經拿過一次金棕櫚獎,六年前的《隱形特務》(The Man Who Wasn't There) 也拿過最佳導演獎(跟大衛․林區並列),之前又已經拿過兩次最佳導演獎(《巴頓芬克》(Barton Fink)、《冰血暴》(Fargo),所以,除非是本片超級優足以拿下他的第二座金棕櫚獎,要不然,喬爾․柯恩再獲獎的機率其實是非常低的。
奇怪,我都忘了評論今年的坎城影展正式競賽片單。梯耶黎․費謀 (Thierry Frémaux) 為今年第六十屆的坎城影展正式競賽所安排的片單,依周星星我個人的看法,算是勇氣十足、超過九十分的安排。當然,這個片單絕對也是影展主席吉爾․雅各 (Gilles Jacob) 認可的,所以這一份片單也代表整個坎城影展團隊在這第六十屆的不平凡野心。第一個會出現的問題是「一般的」影癡恐怕都沒辦法看懂這個片單,因為有太多的陌生的導演的名字在裡面。但仔細想想:梯耶黎․費謀在這一整年內看了好幾百部片之後才選出這二十二部片,是他已經先看過這些片而且也是「一般的」影癡都沒辦法看完其中五分之一的競賽片,所以到底應該是誰更能了然於心?如果說「一般的」影癡只能認得柯恩兄弟、昆汀․塔倫提諾 (Quentin Tarantino),那也該問問當初一九九四年正式競賽的片單出爐之後又到底有多少「一般的」影癡認得昆汀․塔倫提諾──即使「超級的」影癡已經知道昆汀․塔倫提諾就是《霸道橫行》(Reservoir Dogs) 的導演?所以,依周星星我個人對某些導演的認識,你要梯耶黎․費謀再把葛斯․凡桑特 (Gus Van Sant)、貝拉․塔爾 (Béla Tarr)、伐提․阿金 (Fatih Akin)、克里斯多福․歐諾黑 (Christophe Honoré)、哈法埃耳․納賈黎 (Raphaël Nadjari)、朱利安․許納北 (Julian Schnabel)、亞歷桑德․蘇古洛夫 (Alexandre Sokourov)、安德烈․薩金塞夫 (Andrey Zvyagintsev) 以及一部動畫片(很有可能是黑白的)都放在主菜單裡面,依我看是該豎起兩隻大拇指。這也是為什麼我預測今年的坎城影展得獎名單很有可能都會是些新秀導演。
- May 06 Sun 2007 00:00
艾皙雅․阿基多 (Asia Argento) 的三部新片
奧利維耶․阿薩亞斯的《登機門》除了有艾皙雅․阿基多之外,還有塔倫提諾的愛將麥可․麥德森 (Michael Madsen),跟吳嘉龍、林熙蕾。它講義大利人 Sandra(由艾皙雅․阿基多飾)在倫敦漫無目標地過生活,巧遇 Miles Rennberg(由麥可․麥德森飾)跟他玩起非常激烈的性愛遊戲。漸漸地,Sandra 想甩掉 Miles,她只好藉助她的情夫、華裔美國人 Lester Wang(由吳嘉龍飾)的幫忙跑到香港跟他接頭,但 Lester Wang 放她鴿子,反而是她的妻子 Sue Wang(由林熙蕾飾)出面,逐步地危及 Sandra 的處境。此片要拖到八月下旬才會在法國上映,所以對這部驚悚片的更詳細的資訊可能要等到坎城影展揭幕之後。
- May 05 Sat 2007 00:00
《最後,觀光客來了》跟楊貴媚主演的《快樂工廠》
《最後,觀光客來了》片名跟一九七五年出生的小說家崩恩․苦栗克 (Björn Kuhligk) 他的同名小說 Am Ende kommen Touristen 一字不差,但官網資料上沒有註明是改編自崩恩․苦栗克的小說。影片不長,僅一小時二十二分鐘,但聽起來挺有意思的。本片由漢斯-克里斯提昂․許密特 (Hans-Christian Schmid) 製作,他即是去年八月在台灣上映的佳作《靈界線》(Requiem) 的導演。
法國導演塞琳․席安馬 (Céline Sciamma) 的《章魚的誕生》(Naissance des pieuvres) 大概是講三位十五歲的少女的故事。這是塞琳․席安馬的首部作,演員也都沒名氣,甚至導演也沒什麼知名度。
- May 04 Fri 2007 00:00
巴貝․施洛德 (Barbet Schroeder) 的紀錄片大作《恐怖律師》
巴貝․施洛德的新片《恐怖律師》(L'Avocat de la terreur) 跟《阿明達達將軍》(Général Idi Amin Dada : Autoportrait) 一樣是紀錄片,記錄的是在全法國享有高知名度的律師賈克․魏傑思 (Jacques Vergès) (Jacques Verges,這拼法是故意要 Google 抓到我的部落格);片長兩小時又十五分鐘,而且 IMDB 又是毫無資料,本部落格又成為全台灣第一個詳細介紹這部紀錄片以及簡介律師賈克․魏傑思的部落格。賈克․魏傑思如果可用 Google 網站孤狗到英文的資料,那是因為他曾經答應要替沙達․海珊 (Saddam Hussein) 打官司。但真正能夠讓賈克․魏傑思在全法國享有知名度的案件是歐瑪․哈達 (Omar Raddad) 案,我曾經在法文教室介紹「殺」(tuer) 這個動詞的時候簡介了這個案件,請點這裡。
一九九四年歐瑪․哈達案第一次敗訴的時候,歐瑪․哈達的辯護律師賈克․魏傑思(完全免費)曾冒出一句名言:「一百年前,我們的共和國曾經錯判一位清白的軍官有罪;今天,我們的共和國照樣錯判一位清白的男士有罪,只因為他很倒楣地身為馬格里布人。」尬的,簡單一句話居然有很多典故。第一個典故是一八九四年阿耳弗雷德․德雷弗斯 (Alfred Dreyfus) 上尉被法國國防部陷害判罪,只因為他的身份是尤太人,引起了著名的「德雷弗斯事件」;而且,「知識份子」(intellectuel) 這一詞開始出現,然後被普及到一般的人都不知這表達法起源自這事件。第二個典故是歐瑪․哈達是摩洛哥人,「馬格里布」(Magreb) 即泛指北非,另外也被俗稱為「阿拉伯人」──因為他們都講阿拉伯話。賈克․魏傑思運用「德雷弗斯事件」的典故直指一百年後法國仍是種族主義的國家,閉上雙眼毫不考慮對歐瑪․哈達有利的證據而重判這一位平凡、內向的園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