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但是,今天卻愈來愈難分辨什麼是美國好萊塢的電影影片,什麼又
是英國(聯合王國 « United Kingdom » )的電影影片,尤其兩邊都講英文、
都混合大西洋兩邊的資金、兩邊都聯合製片,什麼才叫作純英格蘭、純蘇格
蘭、純英國的電影影片呢?
「全球化」 « la mondialisation » 衝擊民族國家 « État-nation » 的認同規則,
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AND THE ... ... ...
2001-2011)的故事背景大抵是在英國/不列顛,但是,也幾乎沒有人會認為
《哈利波特》系列跟肯˙洛區(Ken LOACH)的電影(cinéma)都是英國的
電影( « British » cinéma)————二○一六年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影片
《我是丹尼爾布雷克》(I, Daniel Blake, 2016),肯˙洛區因此拿下第二座
金棕櫚獎,沒有人會認為《我是丹尼爾布雷克》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影片,但
《哈利波特》系列卻絕對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影片,幾乎沒有人會認為《哈利
波特》系列為什麼會是英國電影影片;可惜真正的事實是《哈利波特》系列
既是美國好萊塢影片,也真的是英國影片。
再讓我們回到「電影影片過量」的問題。英文發音的影片當然居絕對多數,
但是在全台灣,尤其是在大台北地區(原台北市跟台北縣,現台北市跟新北
市),我們仍常常看得到日本影片、南韓影片上映;跟日本影片、南韓影片
相比之下,法國影片、德國影片、義大利影片顯得很少,更絕對沒看過有哪
一部、哪幾部阿根廷影片、菲律賓影片上台北市電影院被商業發行。電影影
片「過量」(abondance)就是事實/現實,「過量」的電影影片讓我們這
些電影觀眾很難選擇哪幾部片列為應該花錢買票進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影片,
到最後,「看電影」的觀影現象/消費現象仍呈現出一種既普遍、也很經典
的金字塔現象,一部《美國隊長:英雄內戰》就讓全台灣的台灣人電影觀眾
很 « high » ,但根本沒有多少台灣人會跑去看一部(或兩部)法國的或純
英國(聯合王國)的電影影片。
針對已經存在的〈金字塔現象〉作出批判,其實在現今這個年代,早就已經
沒有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 ADORNO)跟霍克海默(M. HORKHEIMER)
批判「文化工業」的必要性,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工業」也早已
經是任何一個國家的重點經濟產業,而且,就算也並非是要跟國家經濟/金
錢現鈔過不去,這種一味批判「文化工業」/大眾文化/大眾庶民的手法,
既不合時宜,也表露出文化菁英的傲慢————更因此反而丟棄「建設」、
「經營」的動力。
「文化創意」就是我們這個後現代年代(à l'époque postmoderne)的「意
義」,尤其指我們大家「人」跟「人生」的「意義」,往往愈來愈不是現金
/金錢的累積跟展現/炫富,現在,在這個後現代年代,「意義」的經濟生
態 « économie » 幾乎都導向/倒向「自我」的經營跟建構。
老實說,「看電影」對經營「自我」跟建構「自我」的作用力遠遠不如服裝
時尚業,畢竟我們人生中的日常生活,還是以食、衣、住、行作為必要作為,
所以,我們大家人人都看得很清楚,討論美食、逛街購衣、裝潢設計、旅遊
遠行,才是人生中最主流的作為。對無數眾多、太多太多的人來說,你穿什
麼服裝、你打扮成什麼樣,才更像是你的「自我」,因為「身體」都在「表
現」,「表現自我」、「表現人生」、「表現『人』(你)的風格」,我們
不能無知得把一個後現代的生活切割、切割、切割,就好像是把一個後現代
的生活切割成很多部門,然後我們只看「看電影」、只管「美食」圖文、只
在關切「網購『服裝』/『鞋襪、皮包』/『食品』/『省錢』/『獨特』」
————『省錢』/『獨特』都是抽象概念,但是大家就是在網購『省錢』
/『獨特』這些抽象概念————只在關切「消費社會」之「消費『商品』
跟『品味』」的『東東』,必須認識清楚後現代社會庶民、後現代庶民人生
的人生需求跟愛好,才能夠更認識清楚「看電影」在後現代社會是在(向你
、向我、向我們)推銷什麼樣的生活意義。
所以,「愛自己」 « souci de soi » 、「管理自己的選擇」 « souci de choix »
、「經營我自己的批判」 « souci de critique » 是彼此息息相關、都是在經
營、管理、建構「自我」的人生哲學的工程。
法文字詞的表達格式/英文說是片語 « souci de » ,是由法國哲學家(也算
是歷史學家)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開始這樣子使用、多加申
論其意義,然後再被被米歇˙傅柯影響的哲學家們推廣使用,中文的意義很
接近是「關愛『自我』」、「關懷『自我』」、「修練『自我』」、「經營
『自我』」,但其實中文的白話文就是「愛自己」,現在在台灣人的新聞媒
體上像是電視廣告、電腦網路上的廣告文案,處處可見這種「愛護『自我』」
的哲學。中文表達語詞「ㄨㄨ(什麼什麼)哲學」、「ㄨㄨ(什麼什麼)藝
術」的氾濫,正表示「愛護『自我』」的主張/訴求的的確確已經變成後現
代消費社會的主流懸念,曰 « obsession » ,「『執著』的想法」是也。
就像英文 « philosophy » « art » ,
就像法文 « philosophie » « art » ,
這些語文字詞,在各式各樣的新聞媒體上四目可見,幾乎通通都是廣告文案,
無非都是在告訴後現代消費社會的個人/主體要:「做自己」、「愛自己」,
所以,「關懷『自我』」 « souci de soi » 常伴隨有 « techniques de soi » ,
也就是「修練自我的『技藝』、『技術』、『技巧』、『技能』」。
被台灣人的新聞媒體渲染的「文化創意產業」,現在已經進一步走到「人生
創意產業」 « creative life industry » (英文)、 « industrie de la vie créa-
tive » (法文),這樣的「人生創意產業」,把人生當作是可以投資的對象,
變得很奇怪。因為,「人」本來就是社會的個人/主體 « sujet » ,但是呢,
你的「人生」,而不是你的「人」,變成是你的「人」可以去投資的對象/
客體 « objet » ,套用最近十幾年台灣人流傳的一個俚語詞,那就是 « fu »
、某種 « feelings » 、某一種令人愉悅、開心的「感覺」、「氣氛」,「人
生創意產業」大抵就是學習怎麼生產令人愉悅的、令人開心的 « fu » ,這
項技能,現在被大大地鼓勵,我們也只能把這種現象看成是「人生『意義』
的創意產業」。
我們沒辦法不把「看電影」也放在後現代消費社會的脈絡裡。電影影片過量
也許正是台灣電影工業的經濟危機,例如有很多台片,電影導演跟電影製片
方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生產邏輯/思維,「守舊」跟看不懂當今電影市場/
尤其就是指全台灣的電影市場的消費口味————完完全全跟購買力沒有關
係————就造成台灣電影工業垂死,至少也是很虛弱的體質,有一部(事
實上是有兩部)「制服學生片」全台票房都破四億新台幣,但是也有更多台
片全台票房根本都還沒到一百萬新台幣,我們實在不知道拍出一部沒有回收
五十萬新台幣的電影影片到底有何意義,為什麼會拍出一部沒有人想要看的
電影影片。
我們擁有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因此,也就有 « souci de choix » ,要怎麼樣
「管理『選擇』」、「經營『選擇』」,每一個「選擇」 « choix » 都在叫喚
「決定」 « décision » ,而每一個「決定」都是巧妙、微妙「經營『自我』」
、「愛護『自我』」、「愛自己」的技能 « techniques » 跟實踐 « pratiques »
,這些概念,自然都有可以合理地解釋在後現代消費社會「看電影」————
特別是指『看作者電影』————的必要性。
早在一九九六年(整整二十年前),法國哲學家尚—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發展的概念:「做『多元的』『獨特的自己』」 « Être singulier
pluriel » ————見此書《多元的獨特個體》(Être singulier pluriel, 1996)
————已經能夠再啟發(刺激)我們思辯:只有「跟」,英文是 « with » ,
法文是 « avec » ,只有『ㄨㄨ(什麼什麼)』「跟」『ㄨㄨ(什麼什麼)』
產生關聯、有關係,一個個體(Être)/存有者(être, étant)必須跟其他
個體/存有者有「跟」的關聯、關係,才會有其「多元的」「獨特的」個性,
個性也者,「個」之「性」,始終必須「跟」另外的個體/存有者構成關係,
才會有哲學的個性,「個」之「性」。
真正的作出選擇、作出決定、並作出批判的哲學思辯,常常、不只是有時而
已,常常並不是選擇某一部電影影片去講它的劇情優勢,因為,哲學思辯是
很討厭「撿便宜」、「挑最容易的『東東』」,這也是我們自一開始就想要
破題的「選擇題」、「挑最嚴肅的『東東』」,這一切,的確跟『爛片』過
量有關,也跟『平淡』、『有點爛』的電影影片過量有關,也只有思辯「意
義」,對戰「文化工業」/「文化創意產業」的量化思維/意識形態,才會
有趣味、有意思————等同有『趣味』,而非有『意義』————,才能
思辯出「讓人開心的『知識』」 « le gai savoir » ;而且,照理來說,這才是
「愛自己」,藉由 « souci de critique » 即「自我經營批判(評論)」,實踐
哲學家所說的,「自我存在的『藝術』」 « arts de l'existence » !
今晚(六月三十號禮拜四)不知道算不算是有線電視重播『爛片』的惡夢:
輪到『好萊塢電影台』播映『 CINEMAX 』已經播映到爛的《小姐好白》
(WHITE CHICKS, 2004),而『 CINEMAX 』同一時間(早幾十分鐘)
卻正在播映《小孩好黑》(LITTLEMAN, 2006)!
雖然影評人周星星我理當鄙夷這種/這些『爛片』,但是,真實的我本人卻
反覆看過《小姐好白》超多次,《小孩好黑》也好多次,雖然並非每一次再
看……例如《小姐好白》都會再思辯得到『更有趣』的思想(pensées),
但更有趣地是影評人都應/更應該評論電影、把電影評論當作「文化創意產
業」去生產「文化」,「意義」的「文化」。
舉例來說,《小姐好白》這部片,為什麼有些笑點『太噁爛』也就不好笑?
為什麼有些笑點『噁爛』到太好笑?為什麼「太好笑」能夠成為我們評價一
部電影影片的加分理由?「加分」的理性根據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傾向希望
看到「有錢」卻「沒品」的反方當眾/公開出糗?為什麼身為(異性戀)男
人的我們(電影觀眾)希望能看得到影片中尬舞對戰的女生都能夠「動作很
大」好更容易看得到她們裙子裡面的內褲?為什麼「男人都超好色」一定要
安排在電影劇情中、並絕對要有「色到超好笑」的片段?為什麼置入非洲裔
美國人的刻板印象不「減分」很多、也不「加分」太多?為什麼置入歐洲裔
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像是必定有人、有家族就是超有錢的資產階級,大家眾人
都不覺得「怪」?為什麼同性戀男人絕對絕對是以對同性戀族群的男人萬分
刻板的印象現身————而我們很多很多人都「沒在關切」、而且還覺得「
很好笑」?為什麼影片中的 « sisterhood » 或 « sisromance » 到最後其實有
效(efficace)、也有點動人(touchant)?在影片中,我們身為電影觀眾,
我們也早就知道那一對姊妹是由另一對警察兄弟所扮裝;但是我們是否真知
道「理性」 « la raison » 的因素什麼時候正在作用、什麼時候哪一方正是「
有理」(avoir raison)的那一方?什麼是正義的結局 « de justice » 、卻也有
點一廂情願?為什麼會有正義的結局?怎樣算是正義的結局?泰瑞˙克魯斯
(Terry CREWS)的角色,為什麼他什麼正義的結局都沒有?而,我們眾人
都覺得這沒什麼(好在乎的)?為什麼泰瑞˙克魯斯超爆笑的?為什麼 « go
shopping » 會讓人心情愉快?是因為「試衣服」(換裝)的動作/運動看起
來很 « sexy » 嗎?電影要怎麼樣呈現很 « sexy » 的影片片段?電影的特色/
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能經紀(承載)高度的(intense)「性感」 « le sexy »
「意義」跟「思想」(以及哲學、美學)嗎?
為什麼影評人周星星我刻意思辯《小姐好白》這一部『爛片』?什麼『爛片』
的『爛』都能夠思辯、批判嗎?
老實說,哲學說有《美學》也會有《醜學》,有《電影美學》也就會有《電
影『爛』學》,什麼『好爛』、『暴爛』、『超暴爛』的,都會有很有趣的
「意義」,《電影意義學》不是什麼很枯燥的《結構語言學》、《符號學》
釋義,反而,就是一些「很性感」的「意義」思辯,也就是關於 « le sexy »
「讓人開心的『知識』」 « le gai savoir » ,的「自我修練」!
尚—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
《多元的獨特個體》(Être singulier pluriel),巴黎:伽利略(Galilée)出版社, La philosophie en effet 系列, 1996 & 2013 (augmentée d'une préface de l'auteur)
posté le jeudi 30 juin MMXVI
écrit le jeudi 30 juin MMXVI
(mai-juin 2016)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1)〉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61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2)〉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69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3)〉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72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4)〉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84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5)〉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85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6)〉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95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7)〉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97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8)〉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98
是英國(聯合王國 « United Kingdom » )的電影影片,尤其兩邊都講英文、
都混合大西洋兩邊的資金、兩邊都聯合製片,什麼才叫作純英格蘭、純蘇格
蘭、純英國的電影影片呢?
「全球化」 « la mondialisation » 衝擊民族國家 « État-nation » 的認同規則,
全世界很多人都知道《哈利波特》系列(HARRY POTTER AND THE ... ... ...
2001-2011)的故事背景大抵是在英國/不列顛,但是,也幾乎沒有人會認為
《哈利波特》系列跟肯˙洛區(Ken LOACH)的電影(cinéma)都是英國的
電影( « British » cinéma)————二○一六年坎城影展的金棕櫚獎影片
《我是丹尼爾布雷克》(I, Daniel Blake, 2016),肯˙洛區因此拿下第二座
金棕櫚獎,沒有人會認為《我是丹尼爾布雷克》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影片,但
《哈利波特》系列卻絕對是美國好萊塢電影影片,幾乎沒有人會認為《哈利
波特》系列為什麼會是英國電影影片;可惜真正的事實是《哈利波特》系列
既是美國好萊塢影片,也真的是英國影片。
再讓我們回到「電影影片過量」的問題。英文發音的影片當然居絕對多數,
但是在全台灣,尤其是在大台北地區(原台北市跟台北縣,現台北市跟新北
市),我們仍常常看得到日本影片、南韓影片上映;跟日本影片、南韓影片
相比之下,法國影片、德國影片、義大利影片顯得很少,更絕對沒看過有哪
一部、哪幾部阿根廷影片、菲律賓影片上台北市電影院被商業發行。電影影
片「過量」(abondance)就是事實/現實,「過量」的電影影片讓我們這
些電影觀眾很難選擇哪幾部片列為應該花錢買票進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影片,
到最後,「看電影」的觀影現象/消費現象仍呈現出一種既普遍、也很經典
的金字塔現象,一部《美國隊長:英雄內戰》就讓全台灣的台灣人電影觀眾
很 « high » ,但根本沒有多少台灣人會跑去看一部(或兩部)法國的或純
英國(聯合王國)的電影影片。
針對已經存在的〈金字塔現象〉作出批判,其實在現今這個年代,早就已經
沒有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Th. ADORNO)跟霍克海默(M. HORKHEIMER)
批判「文化工業」的必要性,因為「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工業」也早已
經是任何一個國家的重點經濟產業,而且,就算也並非是要跟國家經濟/金
錢現鈔過不去,這種一味批判「文化工業」/大眾文化/大眾庶民的手法,
既不合時宜,也表露出文化菁英的傲慢————更因此反而丟棄「建設」、
「經營」的動力。
「文化創意」就是我們這個後現代年代(à l'époque postmoderne)的「意
義」,尤其指我們大家「人」跟「人生」的「意義」,往往愈來愈不是現金
/金錢的累積跟展現/炫富,現在,在這個後現代年代,「意義」的經濟生
態 « économie » 幾乎都導向/倒向「自我」的經營跟建構。
老實說,「看電影」對經營「自我」跟建構「自我」的作用力遠遠不如服裝
時尚業,畢竟我們人生中的日常生活,還是以食、衣、住、行作為必要作為,
所以,我們大家人人都看得很清楚,討論美食、逛街購衣、裝潢設計、旅遊
遠行,才是人生中最主流的作為。對無數眾多、太多太多的人來說,你穿什
麼服裝、你打扮成什麼樣,才更像是你的「自我」,因為「身體」都在「表
現」,「表現自我」、「表現人生」、「表現『人』(你)的風格」,我們
不能無知得把一個後現代的生活切割、切割、切割,就好像是把一個後現代
的生活切割成很多部門,然後我們只看「看電影」、只管「美食」圖文、只
在關切「網購『服裝』/『鞋襪、皮包』/『食品』/『省錢』/『獨特』」
————『省錢』/『獨特』都是抽象概念,但是大家就是在網購『省錢』
/『獨特』這些抽象概念————只在關切「消費社會」之「消費『商品』
跟『品味』」的『東東』,必須認識清楚後現代社會庶民、後現代庶民人生
的人生需求跟愛好,才能夠更認識清楚「看電影」在後現代社會是在(向你
、向我、向我們)推銷什麼樣的生活意義。
所以,「愛自己」 « souci de soi » 、「管理自己的選擇」 « souci de choix »
、「經營我自己的批判」 « souci de critique » 是彼此息息相關、都是在經
營、管理、建構「自我」的人生哲學的工程。
法文字詞的表達格式/英文說是片語 « souci de » ,是由法國哲學家(也算
是歷史學家)米歇˙傅柯(Michel FOUCAULT)開始這樣子使用、多加申
論其意義,然後再被被米歇˙傅柯影響的哲學家們推廣使用,中文的意義很
接近是「關愛『自我』」、「關懷『自我』」、「修練『自我』」、「經營
『自我』」,但其實中文的白話文就是「愛自己」,現在在台灣人的新聞媒
體上像是電視廣告、電腦網路上的廣告文案,處處可見這種「愛護『自我』」
的哲學。中文表達語詞「ㄨㄨ(什麼什麼)哲學」、「ㄨㄨ(什麼什麼)藝
術」的氾濫,正表示「愛護『自我』」的主張/訴求的的確確已經變成後現
代消費社會的主流懸念,曰 « obsession » ,「『執著』的想法」是也。
就像英文 « philosophy » « art » ,
就像法文 « philosophie » « art » ,
這些語文字詞,在各式各樣的新聞媒體上四目可見,幾乎通通都是廣告文案,
無非都是在告訴後現代消費社會的個人/主體要:「做自己」、「愛自己」,
所以,「關懷『自我』」 « souci de soi » 常伴隨有 « techniques de soi » ,
也就是「修練自我的『技藝』、『技術』、『技巧』、『技能』」。
被台灣人的新聞媒體渲染的「文化創意產業」,現在已經進一步走到「人生
創意產業」 « creative life industry » (英文)、 « industrie de la vie créa-
tive » (法文),這樣的「人生創意產業」,把人生當作是可以投資的對象,
變得很奇怪。因為,「人」本來就是社會的個人/主體 « sujet » ,但是呢,
你的「人生」,而不是你的「人」,變成是你的「人」可以去投資的對象/
客體 « objet » ,套用最近十幾年台灣人流傳的一個俚語詞,那就是 « fu »
、某種 « feelings » 、某一種令人愉悅、開心的「感覺」、「氣氛」,「人
生創意產業」大抵就是學習怎麼生產令人愉悅的、令人開心的 « fu » ,這
項技能,現在被大大地鼓勵,我們也只能把這種現象看成是「人生『意義』
的創意產業」。
我們沒辦法不把「看電影」也放在後現代消費社會的脈絡裡。電影影片過量
也許正是台灣電影工業的經濟危機,例如有很多台片,電影導演跟電影製片
方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生產邏輯/思維,「守舊」跟看不懂當今電影市場/
尤其就是指全台灣的電影市場的消費口味————完完全全跟購買力沒有關
係————就造成台灣電影工業垂死,至少也是很虛弱的體質,有一部(事
實上是有兩部)「制服學生片」全台票房都破四億新台幣,但是也有更多台
片全台票房根本都還沒到一百萬新台幣,我們實在不知道拍出一部沒有回收
五十萬新台幣的電影影片到底有何意義,為什麼會拍出一部沒有人想要看的
電影影片。
我們擁有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因此,也就有 « souci de choix » ,要怎麼樣
「管理『選擇』」、「經營『選擇』」,每一個「選擇」 « choix » 都在叫喚
「決定」 « décision » ,而每一個「決定」都是巧妙、微妙「經營『自我』」
、「愛護『自我』」、「愛自己」的技能 « techniques » 跟實踐 « pratiques »
,這些概念,自然都有可以合理地解釋在後現代消費社會「看電影」————
特別是指『看作者電影』————的必要性。
早在一九九六年(整整二十年前),法國哲學家尚—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發展的概念:「做『多元的』『獨特的自己』」 « Être singulier
pluriel » ————見此書《多元的獨特個體》(Être singulier pluriel, 1996)
————已經能夠再啟發(刺激)我們思辯:只有「跟」,英文是 « with » ,
法文是 « avec » ,只有『ㄨㄨ(什麼什麼)』「跟」『ㄨㄨ(什麼什麼)』
產生關聯、有關係,一個個體(Être)/存有者(être, étant)必須跟其他
個體/存有者有「跟」的關聯、關係,才會有其「多元的」「獨特的」個性,
個性也者,「個」之「性」,始終必須「跟」另外的個體/存有者構成關係,
才會有哲學的個性,「個」之「性」。
真正的作出選擇、作出決定、並作出批判的哲學思辯,常常、不只是有時而
已,常常並不是選擇某一部電影影片去講它的劇情優勢,因為,哲學思辯是
很討厭「撿便宜」、「挑最容易的『東東』」,這也是我們自一開始就想要
破題的「選擇題」、「挑最嚴肅的『東東』」,這一切,的確跟『爛片』過
量有關,也跟『平淡』、『有點爛』的電影影片過量有關,也只有思辯「意
義」,對戰「文化工業」/「文化創意產業」的量化思維/意識形態,才會
有趣味、有意思————等同有『趣味』,而非有『意義』————,才能
思辯出「讓人開心的『知識』」 « le gai savoir » ;而且,照理來說,這才是
「愛自己」,藉由 « souci de critique » 即「自我經營批判(評論)」,實踐
哲學家所說的,「自我存在的『藝術』」 « arts de l'existence » !
今晚(六月三十號禮拜四)不知道算不算是有線電視重播『爛片』的惡夢:
輪到『好萊塢電影台』播映『 CINEMAX 』已經播映到爛的《小姐好白》
(WHITE CHICKS, 2004),而『 CINEMAX 』同一時間(早幾十分鐘)
卻正在播映《小孩好黑》(LITTLEMAN, 2006)!
雖然影評人周星星我理當鄙夷這種/這些『爛片』,但是,真實的我本人卻
反覆看過《小姐好白》超多次,《小孩好黑》也好多次,雖然並非每一次再
看……例如《小姐好白》都會再思辯得到『更有趣』的思想(pensées),
但更有趣地是影評人都應/更應該評論電影、把電影評論當作「文化創意產
業」去生產「文化」,「意義」的「文化」。
舉例來說,《小姐好白》這部片,為什麼有些笑點『太噁爛』也就不好笑?
為什麼有些笑點『噁爛』到太好笑?為什麼「太好笑」能夠成為我們評價一
部電影影片的加分理由?「加分」的理性根據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傾向希望
看到「有錢」卻「沒品」的反方當眾/公開出糗?為什麼身為(異性戀)男
人的我們(電影觀眾)希望能看得到影片中尬舞對戰的女生都能夠「動作很
大」好更容易看得到她們裙子裡面的內褲?為什麼「男人都超好色」一定要
安排在電影劇情中、並絕對要有「色到超好笑」的片段?為什麼置入非洲裔
美國人的刻板印象不「減分」很多、也不「加分」太多?為什麼置入歐洲裔
美國人的刻板印象像是必定有人、有家族就是超有錢的資產階級,大家眾人
都不覺得「怪」?為什麼同性戀男人絕對絕對是以對同性戀族群的男人萬分
刻板的印象現身————而我們很多很多人都「沒在關切」、而且還覺得「
很好笑」?為什麼影片中的 « sisterhood » 或 « sisromance » 到最後其實有
效(efficace)、也有點動人(touchant)?在影片中,我們身為電影觀眾,
我們也早就知道那一對姊妹是由另一對警察兄弟所扮裝;但是我們是否真知
道「理性」 « la raison » 的因素什麼時候正在作用、什麼時候哪一方正是「
有理」(avoir raison)的那一方?什麼是正義的結局 « de justice » 、卻也有
點一廂情願?為什麼會有正義的結局?怎樣算是正義的結局?泰瑞˙克魯斯
(Terry CREWS)的角色,為什麼他什麼正義的結局都沒有?而,我們眾人
都覺得這沒什麼(好在乎的)?為什麼泰瑞˙克魯斯超爆笑的?為什麼 « go
shopping » 會讓人心情愉快?是因為「試衣服」(換裝)的動作/運動看起
來很 « sexy » 嗎?電影要怎麼樣呈現很 « sexy » 的影片片段?電影的特色/
最大的魅力,就是它能經紀(承載)高度的(intense)「性感」 « le sexy »
「意義」跟「思想」(以及哲學、美學)嗎?
為什麼影評人周星星我刻意思辯《小姐好白》這一部『爛片』?什麼『爛片』
的『爛』都能夠思辯、批判嗎?
老實說,哲學說有《美學》也會有《醜學》,有《電影美學》也就會有《電
影『爛』學》,什麼『好爛』、『暴爛』、『超暴爛』的,都會有很有趣的
「意義」,《電影意義學》不是什麼很枯燥的《結構語言學》、《符號學》
釋義,反而,就是一些「很性感」的「意義」思辯,也就是關於 « le sexy »
「讓人開心的『知識』」 « le gai savoir » ,的「自我修練」!
尚—呂克˙南希(Jean-Luc NANCY)
《多元的獨特個體》(Être singulier pluriel),巴黎:伽利略(Galilée)出版社, La philosophie en effet 系列, 1996 & 2013 (augmentée d'une préface de l'auteur)
posté le jeudi 30 juin MMXVI
écrit le jeudi 30 juin MMXVI
(mai-juin 2016)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1)〉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61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2)〉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69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3)〉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72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4)〉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84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5)〉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85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6)〉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95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7)〉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97
〈電影過剩的年代,意義也過剩(8)〉 https://jostar2.tian.yam.com/posts/80008898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