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列弗公主》原著摘要
柯列弗夫人 (Madame de Clèves) ──會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夏特禾小姐 (Mlle de Chartres) 嫁給柯列弗王子 (le prince de Clèves) 後,冠上柯列弗王子的家族姓的關係──嫁給柯列弗王子後,結識年輕帥氣的倪慕公爵 (le duc de Nemours);原本是萬人迷的倪慕公爵開始追求年輕貌美的柯列弗夫人,柯列弗夫人最初因已婚的身分抗拒,再終於軟化,接受了倪慕公爵的追求。柯列弗夫人陷入情感煎熬,終於向她的丈夫柯列弗王子坦承她愛另外一個男人。原本自我感覺幸福的柯列弗王子聽到愛妻這一番說詞,驚訝、感到不可置信,以為愛妻隨口亂說,不太相信她的說詞;可夫人說的真是事實。柯列弗王子變得嫉妒、善忌,整天想的就是他的愛妻是一位不忠的女人。他自己被這樣的心理狀態折磨到形骸枯槁,最終因一件極嚴重的誤會自殺身亡。柯列弗王子死後,柯列弗夫人向倪慕公爵坦承她愛他。但柯列弗夫人終究因為她自己的因素不願再嫁倪慕公爵,選擇鄉間過退隱的生活,留下極度絕望的倪慕公爵。
《巴黎小情人》人物關係表
要把《柯列弗公主》改成當代的故事,這絕非第一次(在這之前計有葡萄牙一次、法國一次;有興趣者請見最下方的文字說明)。事實上,也不太容易把心理分析小說轉化成事件衝突更多的電影劇情。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找來編劇界的資優生吉爾˙托宏 (Gilles Taurand) 一起來改編《柯列弗公主》,首先該解決的是地理情境。解決完地理情境,也就解決了社會情境。
《柯列弗公主》的故事本就周旋在貴族階級的人物之間,克里斯多福˙歐諾黑跟吉爾˙托宏順勢把《巴黎小情人》的情境設定在巴黎第十六區的某一所中學(莫里哀中學 (lycée Molière),高中)裡面。巴黎第十六區是巴黎極富盛名的資產階級╱布爾喬亞 (bourgeois) 行政區,第十六區的房價、街景都是高昂、美奐,住戶若非資產階級、非常有錢的話,絕無可能在此購屋定居。因此,必須在此明示:若在《巴黎小情人》影片中極少見到阿拉伯裔、非洲裔或華裔的學生,或《巴黎小情人》裡面的男女演員太過俊美亮眼,這絕對是編導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刻意的安排(以及投射他自己的慾望想像)。
《巴黎小情人》裡面的角色很多,大多都是中學生。以下是《巴黎小情人》的人物關係說明。
賈克˙倪慕 (Jacques Nemours) (Louis Garrel) 是義大利文老師。
艾斯涂維 (Estouteville) (Jean-Michel Portal) 是數學老師。
芙洛紅思˙裴韓 (Florence Perrin) (Valérie Lang) 是歷史老師。
賈克˙倪慕跟艾斯涂維既是學校同事,也是很交心的朋友。賈克˙倪慕跟芙洛紅思˙裴韓既是學校同事,也是很曖昧的男女關係。
茱妮˙德˙夏特禾 (Junie de Chartres) (Léa Seydoux) 是剛從巴黎名校亨利四世中學 (lycée Henri IV) 轉過來的學生。
馬提亞斯˙德˙夏特禾 (Matthias de Chartres) (Esteban Carvajal-Alegria) 是茱妮˙德˙夏特禾的表哥。茱妮的母親過世後,茱妮暫時住在馬提亞斯他家。
安利 (Henri) (Simon Truxillo) 跟瑪莉 (Marie) (Agathe Bonitzer) 是兄妹。
卡特琳 (Catherine) (Anaïs Demoustier) 跟以上這些人混在一起,她先跟倪慕老師有一段師生戀。
雅各 (Jacob) (Jacob Lyon) 跟以上這些人混在一起。
奧圖 (Otto) (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跟馬提亞斯、安利、瑪莉、卡特琳、雅各等人混在一起。他對剛轉學過來的茱妮一見鍾情。
艾絲黛 (Esther) (Esther Garrel) 本來跟馬提亞斯是男女朋友。
馬丹 (Martin) (Martin Siméon) 是後來才頻繁出現的男學生。
涂農女士 (Madame de Tournon) (Clotilde Hesme) 是圖書館負責人。
妮可 (Nicole) (Chantal Neuwirth) 是咖啡館老闆娘。那一票學生常來她這兒喝咖啡、聚會。
茱妮馬上就接受奧圖對她的表白。但是,倪慕老師中途殺出來,茱妮逐步陷入倪慕老師的愛情陷阱。可以曰陷阱吧?……
《巴黎小情人》後面的劇情發展不可事先透露,所以在此只點到為止。
《巴黎小情人》和《柯列弗公主》人物對照表
電影跟小說的人物對照表最有趣了。以下就是對照表:
電影評論
「王室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美人兒以及這麼多英挺的男人。」(« Jamais Cour n'a eu tant de belles personnes et d'hommes admirablement bien faits. » in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folio classique pp.38-39)這是拉法葉夫人在小說《柯列弗公主》一開場沒多久就寫到的一句話。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就是引用拉法葉夫人的這一段話才把《巴黎小情人》取名為 La Belle Personne ,標題已變成單數,所以必定是指女主角茱妮。
受限於《柯列弗公主》的原始命題,《巴黎小情人》的中心焦點就是「這麼多的美人兒跟這麼多的英挺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事實上,克里斯多福˙歐諾黑他這一位導演也同樣地被這種男女之間的愛恨情仇的關照面所侷限,看不出來他有從中解脫出來的可能性。
如果他的調性就是這樣為情所困,好歹他還能夠調理出纖細的、惆悵的情感。以及過度純真的同性戀情感。
複數的 « de belles personnes » ,沒錯,就是這樣才讓《巴黎小情人》充斥 « de belles personnes » ,長得非常好看的人們。克里斯多福˙歐諾黑著迷於這些 « de belles personnes » 的臉蛋,不少懸念由此而生:不少──甚至可說是非常多──臉部的特寫鏡頭,以及一張茱妮的黑白照片──被化成永恆的(靜止的)攝影影像。我們到底是迷戀那個人,還是迷戀那個人的靜態影像?要在圖書館展示學生們的個人寫真──『寫真』正是日文的『照片』──是要留住神采還是美貌?
除了臉蛋的美感──當然是透過卡司(諸演員)來達成──是《巴黎小情人》的懸念外,另外就是情感的情境常造成不上不下的焦慮不安,因此就是常逼近真實的人性。茲舉兩例來說明:
一是義大利文老師倪慕跟數學老師艾斯涂維很麻吉的同事關係。影片一開場沒多久,馬上就交代艾斯涂維能夠跟倪慕很三八地亂開玩笑;然後,專門開設一個場景交代艾斯涂維上數學課的實況,但其實除了學生不太安分之外──特別指安利──,其實劇情根本沒有進展。這個場景除了繼續交代中學生的上課實況外,其實已刻意地為觀眾加強數學老師的印象;然後,他才不會過度地變成工具性的角色。重點是終於走到倪慕跟艾斯涂維一起在妮可的小餐館╱咖啡館聚會、聊天,倪慕跟艾斯涂維講了很多他的心事,講到最後,倪慕跟艾斯涂維說他(倪慕)不想煩 (embarrasser) 他(艾斯涂維),艾斯涂維疑惑地說他(艾斯涂維)聽成他(倪慕)想親 (embrasser) 他(艾斯涂維),倪慕趕緊糾正說他(倪慕)說的動詞是「煩」(embarrasser) 不是「親」(embrasser)。 « embarrasser » (煩)跟 « embrasser » (親)這兩個動詞的發音非常接近,所以法文電影不時就會拿這兩個字操作意義╱字義的模稜兩可遊戲。飾演倪慕的路易˙卡瑞 (Louis Garrel) 跟飾演艾斯涂維的尚─米歇˙波塔 (Jean-Michel Portal) 都在這一段戲中以隨興自然的方式演繹出兩個個性奔放不羈的角色;很多為情心碎的男人都曾像倪慕那樣向友人嘮叨卻也呈現不出任何正面積極的力量。
第二是當馬提亞斯在地鐵站向倪慕老師求救的場景,攸關(愛情的)生死的東西是一封信;這件物品是《柯列弗公主》原小說就有的設計(Lettre, in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folio classique pp.132-134)。馬提亞斯向倪慕要求要假裝那封信是他(倪慕)的,然後由他(倪慕)向瑪莉要求把他(倪慕)的信還給他(倪慕)──但實際上那封信正是馬提亞斯的。此時,開始一段倒敘 (flash-back),由馬提亞斯向倪慕敘述說他(馬提亞斯)怎樣跟安利搭上感情線,又怎麼樣他(馬提亞斯)再跟馬丹搭上感情線;所以,攸關(愛情的)生死的那一封信正是馬丹寫給馬提亞斯的情書。其實,《巴黎小情人》一開場沒多久就曾快速地交代過說馬提亞斯的女朋友是艾絲黛,影片後半段也再次回到艾絲黛交代她如何被馬提亞斯的態度所傷害。至此已再明顯也不過: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在《巴黎小情人》中最偏愛的角色其實就是……馬提亞斯!讓馬提亞斯先後經歷過異性戀的艾絲黛、同性戀的安利跟馬丹,讓馬提亞斯在地鐵站那一段場景顯得焦急、脆弱、尋找值得寄託信任、值得交付秘密的密友,正是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 chansons d'amour ──愛情香頌(『歌曲』的意思)。
所以,《巴黎小情人》的魅力依存在那些被細膩經營的情境中。
但莫忘記茱妮才是《巴黎小情人》──也就是《柯列弗公主》──的中心人物。她,因為害怕而拒絕愛情,選擇遠走他鄉。
瞧倪慕先後跟裴韓老師、卡特琳、茱妮有著曖昧、宛如遊戲一般的男女關係,瞧馬提亞斯先後跟艾絲黛、安利、馬丹有快如閃電、激情奔放的男女男關係,《巴黎小情人》幾乎可改名為艾利克˙侯麥 (Éric Rohmer) 最後執導的、所改編的影片片名《愛情誓言╱阿絲苔和塞拉東的愛情》(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2007) 為 Les Amours de Matthias et de Nemours (馬提亞斯和倪慕各自的愛情故事)。放蕩╱縱慾不羈的浪子(名詞跟形容詞都是 libertin),這是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刻意想像出來的二十一世紀的位在巴黎第十六區的放蕩故事╱事蹟╱風格(都用名詞 « libertinage » 來翻譯之),而且放蕩的都是男人 (libertins)、不是女人 (libertines),司馬昭之心影迷皆知也。
如果說《巴黎小情歌》(Les Chansons d'amour, 2007) 比較貼近賈克˙德米 (Jacques Demy) 的歌舞片的風格的話,那麼,《巴黎小情人》就稍微有點艾利克˙侯麥 (Éric Rohmer) 的精神了──一男搭三女,或一男搭三位戀人(無分男女),這一直是艾利克˙侯麥的編劇原型(但艾利克˙侯麥似乎都沒有直觸同性戀議題)。再講白一點,不論是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或男演員路易˙卡瑞,其實他們心目中的典範一直是新浪潮 (la Nouvelle Vague) 的電影。所以,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刻意要在巴黎的街景取景,並非漫遊、沒目的;像《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片頭一堆艾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的鏡頭,就是在巴黎第十六區以及第十五區、第七區、第八區附近拍攝的──其實《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 的巴黎場景也大多都是在這幾區拍攝的──。把巴黎的街道當作是戲劇的背景──或繼續延伸──跟戲劇它本身,其實侯孝賢也在《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2007) 做過。
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是刻意地運用某些典故來加強復古的味道(或者是致敬),例如播放董尼采第 (Donizetti) 的歌劇、觀看伊德黎沙˙烏德豪果 (Idrissa Ouedraogo) 的影片片段以及播放一九七○年代的香頌──在妮可的小餐館那兒:茱妮一邊用毛巾擦頭髮、一邊聽歌,她對面正好是……琪雅拉˙馬斯楚安尼 (Chiara Mastroianni)!因為,並非只是因為琪雅拉˙馬斯楚安尼近年來也成為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愛將,而是,她曾在曼紐埃耳˙德˙奧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執導的《情歸何處》(La Lettre, 1999) 飾演茱妮的角色──《情歸何處》正是改編自《柯列弗公主》,琪雅拉˙馬斯楚安尼正是飾演柯列弗夫人的角色!所以,把她搬出來,還是再向《柯列弗公主》致敬!!
不過,不管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是怎樣賣力行銷《柯列弗公主》的放蕩精神 (libertinage),不管他是怎樣用力賣弄年輕男女們的漂亮臉蛋,《巴黎小情人》的愛情故事依舊有個致命傷:「柯列弗公主」的心理狀態遠遠不如倪慕以及馬提亞斯的不寧的心神來得深刻跟充滿顛覆力量的張力。簡言之其實是飾演茱妮的蕾雅˙瑟杜 (Léa Seydoux) 戲份太少、表演厚度不足,以及飾演奧圖的葛黑瓜˙勒普韓斯─韓蓋 (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過度柔弱。一段又一段的愛情遊戲跟嫉妒、怨恨的戲碼,愈到結尾愈淪為過場的講話稿,不再有前段、中段的青年生氣。
跟《巴黎小情歌》比起來──無疑只是筆者個人的觀點而已──,《巴黎小情人》勝過《巴黎小情歌》的一廂情願,但敗在它自己的封閉性。就像小說《柯列弗公主》被封閉在貴族階級的世界裡一樣,《巴黎小情人》被封閉在「長得非常好看的人們」的不用擔心麵包跟霸凌的資產階級世界裡。若是論情感主義 (le sentimentalisme),《巴黎小情人》勝在流暢的場面調度跟自由澎湃的演員表現, « de belles personnes » in the mood for love,以及切合實情的情感焦慮──不得不再提很多小段落編寫細膩。奧圖跳樓前的歌曲氣氛十分到位;就是這樣才撕裂情感的心,撕裂青春的心。周星星評價:《巴黎小情人》★★
提一下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花都圓舞曲》(Dans Paris, 2005) ──如果把《花都圓舞曲》改成《巴黎圓舞曲》不就正式地變成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巴黎冬季三部曲」嗎?
尾註一:拉法葉夫人 (Madame de Lafayette) 同時也是知名度比較不高的小說《蒙彭席耶公主》(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的作者,貝禾童˙塔維尼耶 (Bertrand Tavernier) 把它改編成《公主和她的情人》(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2010)。
尾註二:電影史上目前最知名的幾部改編自拉法葉夫人的《柯列弗公主》的電影計有:曼紐埃耳˙德˙奧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的《情歸何處》(La Lettre, 1999),由琪雅拉˙馬斯楚安尼 (Chiara Mastroianni) 主演;以及由蘇菲˙馬索 (Sophie Marceau) 主演、由安德烈˙朱拉夫斯基 (Andrzej Zulawski) 執導的《情慾寫真》(La Fidélité, 2000)。再來當然就是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 2008)。
柯列弗夫人 (Madame de Clèves) ──會有這樣的稱號是因為夏特禾小姐 (Mlle de Chartres) 嫁給柯列弗王子 (le prince de Clèves) 後,冠上柯列弗王子的家族姓的關係──嫁給柯列弗王子後,結識年輕帥氣的倪慕公爵 (le duc de Nemours);原本是萬人迷的倪慕公爵開始追求年輕貌美的柯列弗夫人,柯列弗夫人最初因已婚的身分抗拒,再終於軟化,接受了倪慕公爵的追求。柯列弗夫人陷入情感煎熬,終於向她的丈夫柯列弗王子坦承她愛另外一個男人。原本自我感覺幸福的柯列弗王子聽到愛妻這一番說詞,驚訝、感到不可置信,以為愛妻隨口亂說,不太相信她的說詞;可夫人說的真是事實。柯列弗王子變得嫉妒、善忌,整天想的就是他的愛妻是一位不忠的女人。他自己被這樣的心理狀態折磨到形骸枯槁,最終因一件極嚴重的誤會自殺身亡。柯列弗王子死後,柯列弗夫人向倪慕公爵坦承她愛他。但柯列弗夫人終究因為她自己的因素不願再嫁倪慕公爵,選擇鄉間過退隱的生活,留下極度絕望的倪慕公爵。
《巴黎小情人》人物關係表
要把《柯列弗公主》改成當代的故事,這絕非第一次(在這之前計有葡萄牙一次、法國一次;有興趣者請見最下方的文字說明)。事實上,也不太容易把心理分析小說轉化成事件衝突更多的電影劇情。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找來編劇界的資優生吉爾˙托宏 (Gilles Taurand) 一起來改編《柯列弗公主》,首先該解決的是地理情境。解決完地理情境,也就解決了社會情境。
《柯列弗公主》的故事本就周旋在貴族階級的人物之間,克里斯多福˙歐諾黑跟吉爾˙托宏順勢把《巴黎小情人》的情境設定在巴黎第十六區的某一所中學(莫里哀中學 (lycée Molière),高中)裡面。巴黎第十六區是巴黎極富盛名的資產階級╱布爾喬亞 (bourgeois) 行政區,第十六區的房價、街景都是高昂、美奐,住戶若非資產階級、非常有錢的話,絕無可能在此購屋定居。因此,必須在此明示:若在《巴黎小情人》影片中極少見到阿拉伯裔、非洲裔或華裔的學生,或《巴黎小情人》裡面的男女演員太過俊美亮眼,這絕對是編導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刻意的安排(以及投射他自己的慾望想像)。
《巴黎小情人》裡面的角色很多,大多都是中學生。以下是《巴黎小情人》的人物關係說明。
賈克˙倪慕 (Jacques Nemours) (Louis Garrel) 是義大利文老師。
艾斯涂維 (Estouteville) (Jean-Michel Portal) 是數學老師。
芙洛紅思˙裴韓 (Florence Perrin) (Valérie Lang) 是歷史老師。
賈克˙倪慕跟艾斯涂維既是學校同事,也是很交心的朋友。賈克˙倪慕跟芙洛紅思˙裴韓既是學校同事,也是很曖昧的男女關係。
茱妮˙德˙夏特禾 (Junie de Chartres) (Léa Seydoux) 是剛從巴黎名校亨利四世中學 (lycée Henri IV) 轉過來的學生。
馬提亞斯˙德˙夏特禾 (Matthias de Chartres) (Esteban Carvajal-Alegria) 是茱妮˙德˙夏特禾的表哥。茱妮的母親過世後,茱妮暫時住在馬提亞斯他家。
安利 (Henri) (Simon Truxillo) 跟瑪莉 (Marie) (Agathe Bonitzer) 是兄妹。
卡特琳 (Catherine) (Anaïs Demoustier) 跟以上這些人混在一起,她先跟倪慕老師有一段師生戀。
雅各 (Jacob) (Jacob Lyon) 跟以上這些人混在一起。
奧圖 (Otto) (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跟馬提亞斯、安利、瑪莉、卡特琳、雅各等人混在一起。他對剛轉學過來的茱妮一見鍾情。
艾絲黛 (Esther) (Esther Garrel) 本來跟馬提亞斯是男女朋友。
馬丹 (Martin) (Martin Siméon) 是後來才頻繁出現的男學生。
涂農女士 (Madame de Tournon) (Clotilde Hesme) 是圖書館負責人。
妮可 (Nicole) (Chantal Neuwirth) 是咖啡館老闆娘。那一票學生常來她這兒喝咖啡、聚會。
茱妮馬上就接受奧圖對她的表白。但是,倪慕老師中途殺出來,茱妮逐步陷入倪慕老師的愛情陷阱。可以曰陷阱吧?……
《巴黎小情人》後面的劇情發展不可事先透露,所以在此只點到為止。
《巴黎小情人》和《柯列弗公主》人物對照表
電影跟小說的人物對照表最有趣了。以下就是對照表:
《巴黎小情人》和《柯列弗公主》人物對照表 | |
《巴黎小情人》 | 《柯列弗公主》 |
Junie de Chartres |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
Otto | le prince de Clèves |
Jacques Nemours | le duc de Nemours |
Matthias de Chartres | le vidame de Chartres |
Madame de Tournon | Madame de Tournon |
Sancerre | Sancerre |
Estouteville | Estouteville |
Henri | le roi Henri II 國王亨利二世 |
Catherine | la reine Catherine de Médicis 王后 |
Marie | la reine dauphine Marie Stuart |
Jacob | le duc de Guise |
Florence Perrin | |
Esther | |
Martin | |
Nicole |
電影評論
「王室從來沒有過這麼多的美人兒以及這麼多英挺的男人。」(« Jamais Cour n'a eu tant de belles personnes et d'hommes admirablement bien faits. » in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folio classique pp.38-39)這是拉法葉夫人在小說《柯列弗公主》一開場沒多久就寫到的一句話。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就是引用拉法葉夫人的這一段話才把《巴黎小情人》取名為 La Belle Personne ,標題已變成單數,所以必定是指女主角茱妮。
受限於《柯列弗公主》的原始命題,《巴黎小情人》的中心焦點就是「這麼多的美人兒跟這麼多的英挺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事實上,克里斯多福˙歐諾黑他這一位導演也同樣地被這種男女之間的愛恨情仇的關照面所侷限,看不出來他有從中解脫出來的可能性。
如果他的調性就是這樣為情所困,好歹他還能夠調理出纖細的、惆悵的情感。以及過度純真的同性戀情感。
複數的 « de belles personnes » ,沒錯,就是這樣才讓《巴黎小情人》充斥 « de belles personnes » ,長得非常好看的人們。克里斯多福˙歐諾黑著迷於這些 « de belles personnes » 的臉蛋,不少懸念由此而生:不少──甚至可說是非常多──臉部的特寫鏡頭,以及一張茱妮的黑白照片──被化成永恆的(靜止的)攝影影像。我們到底是迷戀那個人,還是迷戀那個人的靜態影像?要在圖書館展示學生們的個人寫真──『寫真』正是日文的『照片』──是要留住神采還是美貌?
除了臉蛋的美感──當然是透過卡司(諸演員)來達成──是《巴黎小情人》的懸念外,另外就是情感的情境常造成不上不下的焦慮不安,因此就是常逼近真實的人性。茲舉兩例來說明:
一是義大利文老師倪慕跟數學老師艾斯涂維很麻吉的同事關係。影片一開場沒多久,馬上就交代艾斯涂維能夠跟倪慕很三八地亂開玩笑;然後,專門開設一個場景交代艾斯涂維上數學課的實況,但其實除了學生不太安分之外──特別指安利──,其實劇情根本沒有進展。這個場景除了繼續交代中學生的上課實況外,其實已刻意地為觀眾加強數學老師的印象;然後,他才不會過度地變成工具性的角色。重點是終於走到倪慕跟艾斯涂維一起在妮可的小餐館╱咖啡館聚會、聊天,倪慕跟艾斯涂維講了很多他的心事,講到最後,倪慕跟艾斯涂維說他(倪慕)不想煩 (embarrasser) 他(艾斯涂維),艾斯涂維疑惑地說他(艾斯涂維)聽成他(倪慕)想親 (embrasser) 他(艾斯涂維),倪慕趕緊糾正說他(倪慕)說的動詞是「煩」(embarrasser) 不是「親」(embrasser)。 « embarrasser » (煩)跟 « embrasser » (親)這兩個動詞的發音非常接近,所以法文電影不時就會拿這兩個字操作意義╱字義的模稜兩可遊戲。飾演倪慕的路易˙卡瑞 (Louis Garrel) 跟飾演艾斯涂維的尚─米歇˙波塔 (Jean-Michel Portal) 都在這一段戲中以隨興自然的方式演繹出兩個個性奔放不羈的角色;很多為情心碎的男人都曾像倪慕那樣向友人嘮叨卻也呈現不出任何正面積極的力量。
第二是當馬提亞斯在地鐵站向倪慕老師求救的場景,攸關(愛情的)生死的東西是一封信;這件物品是《柯列弗公主》原小說就有的設計(Lettre, in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folio classique pp.132-134)。馬提亞斯向倪慕要求要假裝那封信是他(倪慕)的,然後由他(倪慕)向瑪莉要求把他(倪慕)的信還給他(倪慕)──但實際上那封信正是馬提亞斯的。此時,開始一段倒敘 (flash-back),由馬提亞斯向倪慕敘述說他(馬提亞斯)怎樣跟安利搭上感情線,又怎麼樣他(馬提亞斯)再跟馬丹搭上感情線;所以,攸關(愛情的)生死的那一封信正是馬丹寫給馬提亞斯的情書。其實,《巴黎小情人》一開場沒多久就曾快速地交代過說馬提亞斯的女朋友是艾絲黛,影片後半段也再次回到艾絲黛交代她如何被馬提亞斯的態度所傷害。至此已再明顯也不過: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在《巴黎小情人》中最偏愛的角色其實就是……馬提亞斯!讓馬提亞斯先後經歷過異性戀的艾絲黛、同性戀的安利跟馬丹,讓馬提亞斯在地鐵站那一段場景顯得焦急、脆弱、尋找值得寄託信任、值得交付秘密的密友,正是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 chansons d'amour ──愛情香頌(『歌曲』的意思)。
所以,《巴黎小情人》的魅力依存在那些被細膩經營的情境中。
但莫忘記茱妮才是《巴黎小情人》──也就是《柯列弗公主》──的中心人物。她,因為害怕而拒絕愛情,選擇遠走他鄉。
瞧倪慕先後跟裴韓老師、卡特琳、茱妮有著曖昧、宛如遊戲一般的男女關係,瞧馬提亞斯先後跟艾絲黛、安利、馬丹有快如閃電、激情奔放的男女男關係,《巴黎小情人》幾乎可改名為艾利克˙侯麥 (Éric Rohmer) 最後執導的、所改編的影片片名《愛情誓言╱阿絲苔和塞拉東的愛情》(Les Amours d'Astrée et de Céladon, 2007) 為 Les Amours de Matthias et de Nemours (馬提亞斯和倪慕各自的愛情故事)。放蕩╱縱慾不羈的浪子(名詞跟形容詞都是 libertin),這是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刻意想像出來的二十一世紀的位在巴黎第十六區的放蕩故事╱事蹟╱風格(都用名詞 « libertinage » 來翻譯之),而且放蕩的都是男人 (libertins)、不是女人 (libertines),司馬昭之心影迷皆知也。
如果說《巴黎小情歌》(Les Chansons d'amour, 2007) 比較貼近賈克˙德米 (Jacques Demy) 的歌舞片的風格的話,那麼,《巴黎小情人》就稍微有點艾利克˙侯麥 (Éric Rohmer) 的精神了──一男搭三女,或一男搭三位戀人(無分男女),這一直是艾利克˙侯麥的編劇原型(但艾利克˙侯麥似乎都沒有直觸同性戀議題)。再講白一點,不論是導演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或男演員路易˙卡瑞,其實他們心目中的典範一直是新浪潮 (la Nouvelle Vague) 的電影。所以,克里斯多福˙歐諾黑刻意要在巴黎的街景取景,並非漫遊、沒目的;像《四百擊》(Les Quatre Cents Coups, 1959) 片頭一堆艾菲爾鐵塔 (la tour Eiffel) 的鏡頭,就是在巴黎第十六區以及第十五區、第七區、第八區附近拍攝的──其實《全面啟動》(Inception, 2010) 的巴黎場景也大多都是在這幾區拍攝的──。把巴黎的街道當作是戲劇的背景──或繼續延伸──跟戲劇它本身,其實侯孝賢也在《紅氣球》(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2007) 做過。
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是刻意地運用某些典故來加強復古的味道(或者是致敬),例如播放董尼采第 (Donizetti) 的歌劇、觀看伊德黎沙˙烏德豪果 (Idrissa Ouedraogo) 的影片片段以及播放一九七○年代的香頌──在妮可的小餐館那兒:茱妮一邊用毛巾擦頭髮、一邊聽歌,她對面正好是……琪雅拉˙馬斯楚安尼 (Chiara Mastroianni)!因為,並非只是因為琪雅拉˙馬斯楚安尼近年來也成為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愛將,而是,她曾在曼紐埃耳˙德˙奧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執導的《情歸何處》(La Lettre, 1999) 飾演茱妮的角色──《情歸何處》正是改編自《柯列弗公主》,琪雅拉˙馬斯楚安尼正是飾演柯列弗夫人的角色!所以,把她搬出來,還是再向《柯列弗公主》致敬!!
不過,不管克里斯多福˙歐諾黑是怎樣賣力行銷《柯列弗公主》的放蕩精神 (libertinage),不管他是怎樣用力賣弄年輕男女們的漂亮臉蛋,《巴黎小情人》的愛情故事依舊有個致命傷:「柯列弗公主」的心理狀態遠遠不如倪慕以及馬提亞斯的不寧的心神來得深刻跟充滿顛覆力量的張力。簡言之其實是飾演茱妮的蕾雅˙瑟杜 (Léa Seydoux) 戲份太少、表演厚度不足,以及飾演奧圖的葛黑瓜˙勒普韓斯─韓蓋 (Grégoire Leprince-Ringuet) 過度柔弱。一段又一段的愛情遊戲跟嫉妒、怨恨的戲碼,愈到結尾愈淪為過場的講話稿,不再有前段、中段的青年生氣。
跟《巴黎小情歌》比起來──無疑只是筆者個人的觀點而已──,《巴黎小情人》勝過《巴黎小情歌》的一廂情願,但敗在它自己的封閉性。就像小說《柯列弗公主》被封閉在貴族階級的世界裡一樣,《巴黎小情人》被封閉在「長得非常好看的人們」的不用擔心麵包跟霸凌的資產階級世界裡。若是論情感主義 (le sentimentalisme),《巴黎小情人》勝在流暢的場面調度跟自由澎湃的演員表現, « de belles personnes » in the mood for love,以及切合實情的情感焦慮──不得不再提很多小段落編寫細膩。奧圖跳樓前的歌曲氣氛十分到位;就是這樣才撕裂情感的心,撕裂青春的心。周星星評價:《巴黎小情人》★★
提一下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花都圓舞曲》(Dans Paris, 2005) ──如果把《花都圓舞曲》改成《巴黎圓舞曲》不就正式地變成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巴黎冬季三部曲」嗎?
尾註一:拉法葉夫人 (Madame de Lafayette) 同時也是知名度比較不高的小說《蒙彭席耶公主》(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的作者,貝禾童˙塔維尼耶 (Bertrand Tavernier) 把它改編成《公主和她的情人》(La Princesse de Montpensier, 2010)。
尾註二:電影史上目前最知名的幾部改編自拉法葉夫人的《柯列弗公主》的電影計有:曼紐埃耳˙德˙奧利維拉 (Manoel de Oliveira) 的《情歸何處》(La Lettre, 1999),由琪雅拉˙馬斯楚安尼 (Chiara Mastroianni) 主演;以及由蘇菲˙馬索 (Sophie Marceau) 主演、由安德烈˙朱拉夫斯基 (Andrzej Zulawski) 執導的《情慾寫真》(La Fidélité, 2000)。再來當然就是克里斯多福˙歐諾黑的《巴黎小情人》(La Belle Personne, 2008)。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