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哇啦,保羅
˙奧斯特丟給我們所有讀者一個完滿的「沒有身分的主體」,或找不回自己的認同、自己的身分的個體(一個人)。他身在一個 « scriptorium  » 嗎?不,無名氏先生既不用抄寫經文,也不用研讀任何宗教功課。無名氏先生幾乎被困在一個囚室裡面,他想盡辦法用筆寫下一些他還記得住的名字。至少無名氏先生還具備書寫英文跟閱讀英文的能力。

令人驚奇地是,《書房裡的旅人》一開場就具備驚人的懸疑感,絕對能夠一直持續到底;尤其這不是一本很厚的小說,有閒的讀者甚至能夠在一天十二個小時的時間內就摸得到無名氏先生的終極命運。但是,無名氏先生是否就是我們,也就是小說讀者,我,妳/你,你們,他們,我們大家?

如果無名氏先生想變成任何一個「某一個『確定的』人」,例如追回他原有的身分認同的話,他就必須從一個幼童狀態的人再學習,例如再學習符號的能指跟所指能夠再同一──例如,對無名氏先生來說,要再把英文字 « wall » 這個能指跟意義上的「牆」這個所指再連結起來;或把英文字 « desk » 這個能指跟意義上的「桌子」這個所指再連結起來。這也許是保羅˙奧斯特故弄玄虛,但卻製造出一個狀態:無名氏先生始終在「正在變成……」的狀態,無名氏先生始終沒找到他的那一個「確定的」身分。是這個「正在變成……」的狀態,讓《書房裡的旅人》充滿無限的「猜測」、「詮釋」的可能性;也確保《書房裡的旅人》能禁得起第二次或第N次的閱讀。

不過,就像美國好萊塢電影已經習慣要安排一個大逆轉/或劇情真相大翻轉的結尾,《書房裡的旅人》也擺設了一個看似無趣的驚奇(有驚奇到嗎?)大巧合。保羅˙奧斯特在直指已經閱讀百分之九十八的《書房裡的旅人》的小說讀者,全都是他心目中的無名氏先生嗎?這問題就留給各位你們自己作判斷。只是,你們自己真的身在一個 « scriptorium » 嗎??

《書房裡的旅人》
作者:保羅˙奧斯特,趙丕慧翻譯,台北:皇冠出版社,2010,實體約 205
ISBN : 978-957-33-2713-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Tel quel 的頭像
    Tel quel

    就像這樣 Tel quel

    Tel qu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